七一社區        注冊

厲以寧:論從供給方面發力

2015年12月07日08:1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論從供給方面發力

  核心觀點

  ●供給方面的調控是中期的調控,主要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供給增加會帶來“三個不足”:一是資本不足,因為要增加投資﹔二是專業人員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能力、淡水、營銷力量不足

  ●增加供給不是萬能的,因為供給增加也要符合經濟規律,要注意增加供給的長期效益

  ●“十三五”規劃中,應該考慮增加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讓供給方更好地發力

  2015年10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隨后10月15日在G20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重申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協同發力。至此,供給方面改革進入決策公共討論。

  供給方面發力到底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當中經常考慮供求平衡問題,認為既可以從需求方面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面著手調控。二者區別在哪裡?從需求方面調控是近期內可以做到的,主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貨幣貸款來刺激需求,或者用減少財政收入和減少信貸來抑制需求。

  而供給方面的調控,被認為是中期調控。之所以供給方面調控是中期的調控,主要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供給方面可以抑制供給,但不是主要的。抑制供給,比如關閉產能過剩、消耗能源、消耗資源過多的企業,看起來容易,實際上也會遇到困難。比如說怎樣安置失業工人、怎樣處理閑置設備和廠房。當然供給方面的發力和需求方面的發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供給方面的調控比需求方面調控一般都難一點,風險也會大一點。

  最大的風險在哪裡呢?在於失業人數增加,如果長期存在失業,社會將不會穩定。因此一談到供給側的發力,通常是指增加供給,而不是關停企業。

  供給方面發力的難點在哪裡?

  在供給產能不夠的情況下,盲目擴展產能是有問題的。雖然產能擴張會使停產企業由於重新得到貸款又恢復運行,但卻使資金繼續流向那些停產、減產的企業,結果不但會造成宏觀上的通貨膨脹,而且會導致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結構調整也將因此而更加困難。此外,供給增加的同時會帶來“三個不足”:一是資本不足,因為要增加投資﹔二是專業人員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和淡水供給不足、營銷力量也不足。這“三個不足”都需要統一規劃、統籌解決,這也從側面說明,為什麼把供給方面發力看成是中期調控的原因。

  那麼,怎樣克服當前供給方面改革的這些難點和障礙呢?一是可以通過定向調控。定向調控也就是結構性調控,以定向減稅、免稅手段來鼓勵現有生產能力,促使他們增加供給﹔二是鼓勵高新企業的成長,扶持短板行業,以彌補生產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發展新產品,使它們能夠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費品與服務,以擴大需求﹔四是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人力資源供給的不足﹔五是繼續簡政放權,明確“三個清單”,即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這樣有利於民間資本投入到供給方面去,增加供給的主體﹔六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促使民營企業加快轉型。所謂民營企業的轉型,主要是指到了一定規模以后,應該從家族經營制轉型為現代企業制度,要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產權的細化、產權的獎勵。

  增加供給和增加需求是什麼關系?

  供給方投資主體和需求方投資主體都不是被動的,他們各有自己的盈利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它們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的。簡要地說,要增加供給,就必須增加投入,包括資本的投入,各種生產資料的投入,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而要增加需求,除了政府購買以外,更需要民間的消費。民間的消費包括居民的購買力,這就要求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並且還要提高居民的消費願望。甚至我們可以講,現在要真正擴大消費,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他們的購買意願。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跟老一代不一樣,但是年輕一代一般剛開始沒有什麼錢,有錢也不一定投入消費,關鍵是他們願意投資。

  但是,作為投資者,無論他是投資到供給方面,還是投資到需求設施方面,他首先一定會考慮回收的成本、利率高低。假設都往供給方面投,這個時候需求怎麼樣?需求方投資者會轉到供給方面,因為感覺到供給方面力量大。假定供給方力量沒有需求方力量高,人們又會從供給方面把資金抽出,改投到需求公共設施上,所以雙方有一個互動的過程。不要以為你增加供給隻要投入,民間資本跟著來。不一定。他們還要觀察。所以這個過程是緩慢的。

  另外,供給的增加,還意味著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在供給方面,不僅要看資本的投入,還要看人力資本的投入。如果人力資本跟不上、技術工人跟不上,專業人員跟不上,供給就不可能取得那麼大的效果。所以這裡就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我們既要重視供給的發力,同時要將供給的發力跟人力資源升級結合在一起。我們經常講舊人口紅利沒有了,但新的人口紅利將不斷涌現。

  比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給人力資源升級創造了條件,農民熱衷於創辦家庭農場,創辦小微企業,這都是人力資源的創新。所以未來中國的人力資源應該會隨著供給的發力逐步提高。因為不提高就跟不上供給的需求。

  怎麼跟上?一是要靠我們前面提到的創新創業﹔另外,靠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剛從貴州回來,過去的畢節學院改成了貴州工程綜合學院,開始把重點放在培養技工,90%以上的畢業生分到企業。同樣在雲南,我也看到職業學校向沿海一帶輸送技工。這就使人力資本發生變化。

  供給的增加會遇到哪些不可逾越的障礙?

  增加供給不是萬能的,因為供給增加也要符合經濟規律。要注意增加供給的長期效益,不然將來又會遇到麻煩。

  首先,供給的增加會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礙,主要是資源有限,包括土地有限、淡水、交通運輸等資源有限。我國東南沿海的土地已經顯得稀缺,在西部投資,又有特殊的投資困難,就是西部土地雖然多,但其他資源不足,交通運輸成本高。這些問題短期內不容易解決。

  其次,供給方發力是與需求互動的,現在的需求還有很多問題。比如,不久前,在河北考察時,我曾講過四句話:第一,讓產品更個性化﹔第二,讓服務更人性化﹔第三,把品牌打到國外。據中國品牌協會的調查,給外商發調查表,讓他們把知道的中國品牌寫幾個出來。最后問卷拿來一看,就一個品牌“茅台酒”。對中國的制造業,他們隻知道茅台酒,好多制造業不知道。第四,把顧客留到國內。現在到國外旅游的人很多,旅游者在國外購買生活品花的資金非常多,為什麼到國外買呢?一是認為可以買到真貨﹔二是人家貨賣得比中國賣得便宜。為什麼中國賣得貴?因為關稅高。人們到國外去買不是不可以,但是到國外買增加的是外國的稅收,增加的是國外的就業。給我們的進口商品減少關稅以后,我們還是可以做到把顧客留在國內的,這樣,增加的就是國內的稅收,增加的就是國內的就業。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我們說供給是中期的調整,中期的調整就跟政府規劃有關,現在正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中,應該考慮增加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讓供給方更好地發力。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厲以寧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