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北大學名譽校長 張豈之
我們越是臨近“兩個百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越加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深深地聯結在一起。
2013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闡述“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從而說明中國歷史、中國道路有其鮮明的獨特性。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從“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許多挑戰,對此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走自己的路,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足點,有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先進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指出: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2015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兩次提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他強調:“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這些就是我們倡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應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文明創造精神、窮本探源的辯証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採眾長的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等。溫故才能知新,這些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基礎。總之,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就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力量。
中國夢與傳統文化
復旦大學圖書館原館長、教授 葛劍雄
實現中國夢需要集中一切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而傳統文化就是一項主要的資源,也最有利於調動國人的積極因素。但傳統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入探究其精神實質,一味模仿復古,隻會起消極作用。如果不注意創造性轉化,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且傳統文化的正確理念往往隻停留在概念,集中於精英,今天必須使之形成社會實踐,面向大眾,方能發揮作用。
例如中國的傳統孝道,如果我們只是理解為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那其他文化無不如此﹔如果只是讓青少年披上漢服,穿上唐裝,叩頭跪拜,更是連形式也做不到。實際上,孝道的本質在於維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証家族和社會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孝道的繼承與弘揚不僅使先民一代又一代,自覺或不自覺地盡可能生育,盡最大努力撫養后代,積極與外族通婚,爭取外族的同化和融合。在天翻地覆、生死存亡之際,總是將家族的延續放在首位,當作盡孝的實際行動,或者爭取忠孝兩全。
今天現代化國家和發達地區都面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數量下降、老齡化加劇、家庭觀念淡薄等難題。一些國家企圖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加以緩解,但事實証明,經濟手段作用有限,對中產階層更無計可施﹔而法律隻能保護已有的生命,卻無法強制人們生育。
如果將傳統的孝道轉化為現代的價值觀念,即保証家庭和社會的繁衍是每一個人的義務,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積極保障男女平等。如果我們的后代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和熏陶,將孝道融入逐漸確立的基本價值觀念,以后就會將家庭和睦、生兒育女、尊老愛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內容和應盡的職責。
中國傳統文化中能用之於現代轉化的資源很多,必定能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
中國夢深深扎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求,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連接了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同時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橋梁,把黨的意志與人民的共識、民族的情感連接了起來,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自覺責任。
那麼,什麼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和實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如果從文化上來研究中國夢,我以為,其價值內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是有價值追求的社會夢想。從其價值追求來講,中國夢就是在中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夢想。也就是說,在國家層面上,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上,要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個人層面上,要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准則。這樣的追求不就是中國夢嗎?或者說,在這樣的價值觀引領下實現的理想社會,不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嗎?深入考察這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個文化之根,這個根既包括了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優秀成果,也包括了中華民族近代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樣包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最新的文化成果。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研究中國夢,同樣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要分這樣三個層次,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個解釋,說是為了從今天的實際出發,修身,齊家(齊社會),治國,平天下。顯然,這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在古人那裡,修齊治平是實現社會理想的基本途徑。在今天,我們強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從國家目標、社會取向、個人准則三個層次進行“倡導和踐行”,同樣是為了實現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
弘揚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田 青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因為一個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於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認識、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精彩,超出許多人的想象。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精忠報國。為什麼?他聽說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00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眺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后、“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隻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認識,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求是雜志社社長 李 捷
我們已經進入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國家硬實力與國家軟實力協調發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體推進的新時代。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明傳統的問題,成為當今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在於既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又不斷地推動基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長期歷史實踐証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源於人民實踐,也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構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決不能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中國近代和當代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部努力,匯聚到一點,就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誘惑和侵蝕,就必須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層亮麗而堅固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傳統的文化自信。
如今,要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喚起全民族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深厚軟實力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 顏曉峰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發展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存在於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明成果中,存在於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中,存在於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中。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養了中國精神,陶冶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上承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淪、不甘落后的發憤圖強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於中國夢的全過程,構成了中國夢的文化根基。
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復興夢。能夠把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連接在一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滲入血脈、薪火相傳,文化認同支撐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無論歷史怎樣變遷,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熏陶積澱為不能割舍的愛國情感。炎黃子孫無論身居何地,或大陸或海外,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中國夢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情懷,反映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中華兒女“位卑未敢忘憂國”,渴望國家的強大統一,堅決反抗外國侵略,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復興夢。把56個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是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個富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進程中有著重要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中華歷史上儒、道、墨、法等學派,有許多精辟思想仍然在傳播,為大眾所誦讀熟記,發揮著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營養,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營養。
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黨聖元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系,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著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問題皆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証明,如果不能擺脫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於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
國學與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袁濟喜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概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得益於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而喪失文化,等於喪失中華民族之根。
當前,中國面臨著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素以文明禮儀之邦著稱的中華民族,目前卻面臨著起碼的誠信危機,喪失道德理想后的人格成了培育貪腐的溫床,人們普遍為道德信仰的淪喪而苦惱。
而儒家思想強調“禮之用,和為貴”,道家倡導“天人合一”,這些思想對當代中國有著豐富的理論資源作用。傳統文化體現出來的開放精神,會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為中華文明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成功的典范。
現在,對於傳統文化需要進行全面的認識與宣傳,最大限度地利用傳統文化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國學的基本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基本人生價值觀念與思想方法,是一種人文精神,它的特點是儒家的尊重先祖、進德修業、內聖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遙獨立、禪宗的心靈自由、屈原的浪漫熱烈的精神氣質。它是一種多元與和諧的精神文化體系。它的精神價值與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講究陰陽和合,對立統一,開放包容,這決定了她能夠吸收外來文化,新陳代謝,生生不息。
傳統文化在當前的宣傳與普及,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經典文化是國學的主流形態。經典也是歷史地變遷著的,過去隻有四書五經能稱作經典,諸子學說不能稱作經,現在則不然。因為國學是一種新的視野與角度。
當然,國學的教育除了讀經之外,還可以採用展示的方法進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陶冶其性情,提升其道德素養。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萬俊人
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如何承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這是近代百年始終糾結於國人心頭卻又至今尚未真正解決的根本文化問題。盡管我們已經明確“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等基本方法論原則,然而,如何判別“糟粕”與“精華”?如何將“精華”轉化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精神資源?至今仍是開放著的課題。
從根本上說,承托優秀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永遠不可卸脫的文化使命,從中華文明形成之初它便懸臨於一代又一代國人心頭,成為我們必須自覺意識和思考的根本命題。而在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馬克思和韋伯這兩位卓越的思想家已然給我們提供過答案。
馬克思對黑格爾及其所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地揚棄”,給我們的啟示是一種歷史主義或歷史辯証法的方法論原則﹔韋伯關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內在關聯的分析,給我們留下的啟示則是一種文化傳承及其倫理精神的文化價值學理解。這清晰地表明,任何關於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僅要遵循文明與文化相互發明、相互印証的歷史辯証法原則,而且也要關注文化傳統自身的內在價值取向和精神品格,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客觀地了解傳統文化及其傳承的歷史意義和內在價值,進而把握文化自身流衍遞嬗過程中的關鍵樞紐和榫接機制,並最終懂得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
另外,由於中華文化本身即是一個多元兼容、不斷融合的多元整合型的文化系統。因此,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必然是對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統的優秀文化元素的綜合繼承和傳揚,而不是對其中某種或某幾種文化元素的傳承。
如今,優秀傳統文化所直面並亟待料理的現實問題和時代課題是:如何既能開放地接受各種現代性文化的挑戰,在沖撞、遭遇、對話等文化際遇中保存自身傳承賡續的連貫性和生命力,又能從容地面對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和文化的新課題、新挑戰,從而實現自身的現代自覺和現代轉型。
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道路的成功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模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張維為
比較中國與歐洲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差別是宗教戰爭的差別。歐洲歷史上,不同宗教之間,不同教派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上千年,今天也留下了很多陰影。在中國,印度的佛教傳入后逐步與中國的儒學、道教互相滲透,互相綜合,最終形成了儒、道、釋“三合一”中國傳統。長於綜合,長於借鑒別人的有益經驗,應該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比較優勢”。
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基因文化”,“古代華夏文明的內吸式壯大過程,使它具有特別突出的寬容精神和強大的包容、吸收與變通能力”。這種基於“多基因文化”的“包容、吸收與變通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綜合創新能力”。它也體現在中國人特殊的學習能力上。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從“謙受益,滿招損”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陳言務去”到“學如蟬蛻”,從“推陳出新”到“獨辟蹊徑”等祖訓都反映了這種傳統。
歷史上,我們從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養分,從世界各國借鑒經驗,就像中亞民族發明的二胡,今天成了中國民樂的主要樂器﹔西方人提出的社會主義理念也中國化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借鑒了國外大量的經驗,包括蘇聯的經驗和西方國家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選擇地學習了美國在金融領域內的經驗,日本、德國在企業管理方面的經驗,以色列在農業方面的經驗,新加坡在開發區建設和反腐倡廉方面的經驗,等等。但總體上看,我們沒有簡單地照搬外部的經驗,而是綜合了別人的經驗,並根據中國的民情國情進行借鑒甚至創新。
中國近代史上,張之洞說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人近代史上提倡的是“和魂洋才”,都有其道理,但我們再回頭看,毛澤東主席說的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毛澤東主席的意思是:中華民族復興是“本”,其它都是“用”,我們對古今中外的一切借鑒,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今天的中國。我們應該從古人那裡汲取智慧,從外部世界汲取智慧,讓這一切為我所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用”,這也應該是我們綜合創新的真正要義。
中華復興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事業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授 楊共樂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從世界歷史上看,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復興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傳承中的復興、傳承中的創造,既肩負著時代使命,也承載著歷史責任,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創舉,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裡,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把瓜分世界的魔爪伸向了中國,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機。1949年,中國人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1978年,中國共產黨再次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把中華民族帶向了富強興旺的大道。中國共產黨人正以令人震驚的發展創造著人類的奇跡,向世界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力量。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和平的復興。“國強必霸”與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文化傳統不符。中國沒有搞帝國主義的文化基因,也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華民族歷來就是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的民族。正如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時所指出的:我們這個民族,一個是不侵略,不擴張,我們是防御型的﹔第二個是我們內斂,包容,把從各方面進來的文化全都交匯融合在一起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中華民族的處事原則。它與主張“佔有”“自恃”和“支配”的西方價值理念有著明顯的不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和平發展的經驗,是中國智慧對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
應該說,中華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事業。它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