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鄭新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2015年11月12日15:40   來源:《求是》

原標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居於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新形勢下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通過改革創新,激發潛藏於13億多民眾之中的智慧,釋放經濟增長新的活力和動力。

  一、我國已進入隻有靠創新才能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持續30多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這個階段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引領和支撐,經濟增長就將停滯,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創新驅動必然成為關鍵之舉。

  破解產能過剩難題靠創新。我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費品和投資品的產量已佔全球產量的1/3到1/2。這是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驅動所帶來的結果。由於不斷擴張的生產能力超過了市場需求,導致產能過剩,企業設備利用率僅為70%左右。在落后產能大量過剩的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卻大量依賴進口。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汽車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但汽車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產能過剩的表象下掩蓋著的是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及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的實質。

  打破國際市場技術壟斷靠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了工業技術水平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現在,能夠買來的一般技術差不多都買來了,剩下的核心技術在國際市場上是買不來的。從對引進技術的再開發上看,日韓用於引進和對引進技術再開發的投入比例為1︰5,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還不到1︰1,再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打破外國公司對國際市場的技術壟斷,除了靠自主創新,別無選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創新。對比世界各高收入國家和長期在中等收入區間徘徊的國家,它們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是否大體拉平,城鄉發展差距能否基本消滅。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關鍵在於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通過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和農業集約化經營,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全社會平均水平,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仍佔總人口近一半,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1/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進行體制創新,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制度,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觀要求。

  我國已經具備了創新引領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黨的十七大提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我國逐步進入到研發投入增長最快、技術成果涌現最多的時期。我國年研發投入資金量已居全球第二位,研發技術人員數量居全球第一位﹔企業已經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和創新的主體,涌現出一批創新型企業,如華為、中興等公司,我國企業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同美國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國內申請的發明專利已經居世界第一位,每年提交的技術專利申請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正在逐步落實,體制機制創新正進一步釋放創新創業的潛力,廣大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可以說,創新的形勢令人鼓舞,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二、如何打造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以傳統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在每年經濟增量中必須佔有一定的比重,實現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即使對傳統產業,也要用當代最新技術加以改造,包括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在農業中廣泛採用生物工程技術,在第三產業中廣泛採用信息技術和當代最先進物流運輸方式,在能源產業中不斷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等。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這種新的經濟體系將大大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立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必須全面推進科技、產業、企業、市場、產品、業態、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創新。

  科技創新是各個領域創新的先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物化在技術裝備、生產工藝、操作技術等生產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科技創新包括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專業技術的創新,必須合理布局這三個領域的人力、物力、財力,使之相互協調、相互推動。當前,我們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投入相對薄弱,應適當加強,要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應用技術和專業技術的進步。

  產業創新是技術進步的立足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成果,隻有轉變為產業技術,才能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為人類帶來實惠。當代技術進步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產業,如互聯網產業、遙控產業、基因工程產業、新能源產業、激光產業、石墨烯產業、太赫茲產業、3D打印產業等。在這些領域,我們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加大投入,迎頭趕上。在傳統產業技術的更新改造方面,我們同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比如,我們每年進口原油和精細化工產品分別達到2000多億美元,充分說明在石油化工這個傳統產業的技術上,我們仍然遠遠落后於發達國家。利用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國內已經取得突破的煤化工技術發展煤化工產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大量進口。又如我國每年進口各種芯片2000多億美元,如果能有效組織芯片產業技術的協同攻關,就有可能實現芯片的國產化。

  企業創新是推動技術創新的主體。目前,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力量、研發成果均已佔全社會的70%以上,趕上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也應看到,企業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和投入還很不足。在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和試驗活動的企業所佔比重不到50%,大部分企業仍沒有自己的技術專利。一般來說,在傳統行業,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應達到3%以上﹔在高新技術行業,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應達到10%以上。我國大多數企業尚未達到這一要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的要求,一定要從企業做起,努力使更多的企業成為創新型企業。

  市場創新是企業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在產能過剩、需求約束日趨強化的條件下,企業要想不斷發展,必須建立用戶第一的理念,千方百計滿足市場需求,不斷開拓新的市場。要善於發掘潛在的市場需求。例如,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環保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健身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為他們提供海外投資的咨詢、融資、保險等服務,也將派生出新的產業。不僅要研究和開發國內市場,也要研究和開發國際市場。隻有通過市場創新,開拓多元化、大規模市場,才能增強經濟拉動力。

  產品創新是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必然要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將不斷升級,而科技進步使企業能夠創造出更多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需求結構的變化。企業應把不斷開發新產品作為生存發展之本,既滿足現有的需求,更要通過開發新產品創造新的需求。產品創新既要注重其功能、外觀,更要注重質量和安全,創造和培育知名品牌。

  業態創新是基於新技術或規模化、標准化要求的企業經營模式創新。新業態最先而且大部分出現在商業領域,以連鎖店、超市、倉儲式貨櫃、快遞、快餐為標志,其方便快捷和高效率對傳統商業模式構成了強大競爭壓力。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網店、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眾籌、在線教育、無紙化設計制造、3D打印、文化創意、旅游地產、預約出租、網絡影院等“互聯網+”行動異彩紛呈,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幾乎在所有的經濟領域,誰能率先行動,誰就能佔得先機,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和效益。

  管理創新是各類創新的基礎和動力源泉。管理創新主要是制度、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好的制度,可以使大家和諧相處,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為實現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好的體制,能夠激發人的創造智慧,把眾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強大合力。好的運行機制,可以使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乃至整個國家最大限度地減少內耗,靈活高效運轉,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力。管理和科技被稱為現代化的兩個車輪,科技創新必須有管理創新予以支持。要吸收當代世界先進的管理經驗,不斷推進管理創新,把每個單位、行業、地區和國家管理好。

  三、如何構建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

  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涉及從科技創新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必須對各個環節進行改革和制度重構。

  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是科技創新的三支隊伍。目前,民營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每年申請的技術專利佔全國申請總量的2/3左右。國有企業尚有巨大的創新潛力,通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發展混合所有制,建立員工持股制,強化市場競爭,將能把國有企業潛藏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在發達國家,大學是科技創新的基地,重大創新往往出自大學。據統計,近代約70%的科技創新是大學貢獻出來的。我們應向發達國家學習,把創辦高水平、創新型大學,作為教育體制、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通過引進高水平師資等措施,推動國內重點大學的主要學科達到世界前沿水平,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要改革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科學院和各類專業研究設計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科學院側重基礎研究。原各部門所屬的研究設計院所改制之后,在對行業重大技術難題的研究上有所削弱,應通過行業協會或政府組織產業聯盟,實施協同創新,盡快攻克阻礙行業發展的技術難題。

  建立科技成果向生產轉化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始終是我國科技體制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以致大批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成果被束之高閣,浪費巨大。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一般在60%左右,而我國還不到20%。成果轉化率低,除了研究成果質量上的原因外,主要在於用戶、技術持有者和政府之間缺乏一個緊密的連接轉換機制。企業擔心新技術不成熟,對技術的工程化和中間試驗投入缺乏積極性,不願承擔“首台套”風險。技術持有者缺乏工程化和中間試驗的資金,特別是由財政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其推廣應用后取得的收益分配與研發者脫節,成果評審報獎后就算完事,對成果的深化研究和推廣應用不夠。針對這些問題,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政府有關部門應把加強成果轉化環節作為重點。應由政府出資,建立成果工程化和中試專項基金,對該環節進行補助。對財政資助和職務發明的技術成果,應將其轉讓或應用后所獲收益的大部分留給持有成果的單位和發明人。

  完善支持創新創業的風險投資體系。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隻有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體系,包括種子基金、創業投資基金(VC)、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創業板市場等,才能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種子基金是專門投資於創業企業研究與發展階段的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是專門投資於具有發展潛力和快速成長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兩者投資的對象一般都處在創業階段,屬於高新技術行業的小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是專門投資於非上市企業的權益性投資,投資對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資金流。前者屬於早期投資,后者屬於后期投資。要完善創業板市場,使風險投資能有退出機制。美國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靠風險投資支持發展起來的。我國風險投資起步晚,發展不成熟,應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培育和發展各類風險投資,通過市場估價、優選、投資機制,扶持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企業。

  合理發揮政府在支持創新創業中的作用。創新的活力來自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政府的作用。美國之所以能在科技領域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與合理發揮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美國政府在支持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不同時期提出能帶動科技進步的國家重大工程,動員各種資源予以實施。如歷史上著名的曼哈頓工程帶動了核工業發展﹔星球大戰計劃帶動了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帶動了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實施的新能源計劃和制造業復興計劃,也將對能源產業和制造業產生重要影響。二是允許由財政資金資助研發的軍工技術無償轉移到民用工業,帶動民用技術進步。三是制定保護知識產權、完善競爭環境、扶持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政府設立小企業局,財政撥專款,幫助小企業轉化科技成果。四是廣納全球人才。通過提供獎學金和加入美國國籍等制度,吸引各國優秀人才赴美留學和工作。我國正處在科技追趕階段,隻有學習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並從我國實際出發,制定正確的政策法規和發展戰略,才能盡快趕上。

  培養和吸引國內外創新人才。建立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關鍵在於人才。在大力培養國內創新型人才的同時,還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從小抓起,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領軍人才。鼓勵留學人員學成回國。制定吸引全球人才的戰略和政策。鼓勵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就地利用國外人才資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鄭新立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