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社評論員:以改革創新贏得歷史機遇

——一論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2015年11月11日08:2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新華社評論員:以改革創新贏得歷史機遇

“5年后的中國,你敢想像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建議,描繪了今后5年發展藍圖。承前啟后之機,風雲際會之時,我們深切感受到,理念的力量,如燈塔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造房要架梁,撒網要抓綱。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正確,發展方向就對頭,發展成效就明顯。改革開放30多年,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構成了一條鮮明的歷史脈絡。

今天,中國發展航船已經行至關鍵渡口,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向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消除貧困、治理環境污染、解決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凸顯﹔向外看,中國與世界處於深度融合互動之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銀行相關研究顯示,1960年全球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僅有13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最終進入高收入行列。機遇與挑戰並存,展望2020年,當代中國能不能乘勢而上,一鼓作氣建成全面小康,關鍵就看能不能實現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跨越。

“任何哲學隻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五大發展理念,正是著眼於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趨勢、新問題,開啟一場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以創新為核心基點,為的是培育發展動力,實現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以協調為內在要求,為的是破解“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以綠色為必要條件,為的是改善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以開放為必由之路,為的是加強內外聯動,形成合作共贏大格局﹔以共享為本質要求,為的是增進人民福祉,形成促進公平正義的發展導向。

五大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構成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隻有統一貫徹、全面落實,才能使發展動力更強勁、發展結構更優化,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的歷史性轉變。以五大發展理念擘畫未來發展,正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策”,是我們建成全面小康的決勝方略。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觀察現實,從資源型地區的困境,到低技術企業的“寒冬”,新常態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老辦法不靈了,新路子還在探索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發展走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就要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增強改革創新精神。五大發展理念,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經驗總結、重大理論創新﹔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最有力抓手也是改革創新。

有改革才有動力,有創新才有出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市場主體清障搭台,才能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從拼資源、拼消耗的老路中走出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綠色發展,才能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深化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改革,不搞“大水漫灌”、實行精准扶貧,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大凡新命之誕生,新運之創造,必經一番苦痛為之代價。”轉變發展方式,必然伴隨陣痛、布滿艱辛。一位縣委書記坦陳,這兩年為了保護生態,當地淘汰大批落后產能,結果拖累了GDP。壓力之下,不禁動了走“回頭路”的念頭。類似這樣的糾結,也在告訴我們,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必然是破立結合、革故鼎新的過程。既要把握發展規律、保持發展定力,讓新理念入腦入心、成為自覺,也要擺脫對粗放式發展的路徑依賴、“GDP至上”的思維慣性、既得利益的種種羈絆,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憂患意識、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勁頭,奮力闖出一條發展新路來。

諺語說,隻要順河走,就能夠發現大海。把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實踐,謀在新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不斷創造惠及廣大人民的發展成果,我們必將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五年,推動中國發展航船“直挂雲帆濟滄海”。(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