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學習路上

從“五個觀”讀懂習近平的外交戰略思想

陳水勝

2015年10月26日13: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攬全局,主動謀劃,開拓進取,推動中國外交理論創新發展,重大對外戰略舉措取得新進展,同世界各國友好關系得到了新拓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日益彰顯,中國外交的主基調被認為是由“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調整至“奮發有為”的新常態。據統計,自2013年3月當選為國家主席到2015年10月間,習近平先后出訪十多次,到訪了5大洲的34個國家及聯合國、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在出訪、會見或出席重大國際會議時,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主張、新倡議,初步形成了具有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習近平外交戰略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對中國發展道路、義利關系、國家關系、維護安全和開展文明交流等若干重點領域的總結思考與豐富創新,逐漸形成了富含中華文化精髓、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反應民眾普遍呼聲的五大基本認知,即“道路觀”、“義利觀”、“關系觀”、“安全觀”、“文明觀”。

道路觀:隻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世界對中國的走向問題愈發關注,無論大、小動作都會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和各種反應。各國都以如何應對中國“崛起”作為戰略考量,對華借重、合作以及疑慮、誤解、防范、遏制傾向都在發展。

對此,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繼續強調和重申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深刻闡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必然、時代必然和制度必然。他指出:“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願望。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史以來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他表示:“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多次公開宣示,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義利觀:共建共享,進而實現互利共贏

在如何擺正利與義的關系上,習近平秉承中華優秀文化和新中國外交傳統,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並就其內涵作出精辟論述。他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他強調:“對周邊和發展中國家,一定要堅持正確義利觀。隻有堅持正確義利觀,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裡去。對那些長期對華友好而自身發展任務艱巨的周邊和發展中國家,要更多考慮對方利益,不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

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我們在維護和增進自身利益的時候,一方面不以犧牲別人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著眼於做大共同的利益“蛋糕”。在這方面,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就是最好的例証。希望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與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共建共享,進而實現互利共贏。

關系觀:既考慮共性需要又區分個性特點

在定位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時,習近平堅持從實際出發,既集中考慮共性需要又注意區分個性特點,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張、新觀點。習近平表示,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他強調:“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因此,他多次提出,國與國之間要結成利益共同體,進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深刻闡述了命運共同體的四大內涵,即“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

在“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總體定位之下,習近平提出:“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同時,他又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各自特點,賦予了不同的關系內涵。比如:提出了“真、實、親、誠”的對非方針﹔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提出了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提出要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出中國和印度要做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引領增長的合作伙伴、戰略協作的全球伙伴,等等。

安全觀:強調總體安全 注重領域安全與區域安全

針對全球化時代日益拓展的安全內涵和日趨復雜的內、外安全形勢,習近平提出了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他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

在總體安全觀框架下,習近平針對具體領域和特定區域提出了富有特色的領域安全觀與區域安全觀。比如,2014年3月,在荷蘭海牙核安全峰會上,他提出了要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把核安全進程納入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即“發展和安全並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權力和義務並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自主和協作並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治標和治本並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2014年5月,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他提出要跟上時代步伐,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文明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因互鑒而豐富

習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他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習近平表示,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為此,他提出了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必須堅持的四條基本原則:一是維和世界文明多樣性﹔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三是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四是科學對待傳統文化。

(作者工作單位:國務院僑辦文化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