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教育亟需走出功利化的泥淖

2015年10月26日09:2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教育亟需走出功利化的泥淖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即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全面發展及潛在能力和諧發展。教育應然如此,無可置疑。然而,現實卻不盡如此,而且,在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和推動下,當前的教育如同一輛火車正慢慢偏離本然的軌道,逐漸墮入功利化的泥淖。

教育的功利化在教育過程中涉及的各相關行為主體身上都有突出表現。首先是學校,其活動基本圍繞著中、高考升學率展開,上線率、上線人數成為衡量一所學校強弱的首要指標,學校也借此獲取更多的社會榮譽,以及無形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資源傾斜,以至於招來中學生的討伐:“我們不是機器,即使是機器,學校也不該把我們當成追求升學率的工具。”其次是教師,在以考分、排名論英雄的評價考核體系下,教師更強調應試知識、應試能力,更看重灌輸教材內容、書本知識,而忽視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素質的培養。再次是學生,在考試指揮棒下,學習的驅動力逐漸趨於功利,甚至成為功利的載體,入學、考試、培訓、比賽、升學各個階段,強勢的功利主義壓倒性地超越其他目的。最后是家長,許多家長如同一個長線投資者,把追求功利的期待投射到孩子的心靈,不斷塑造著孩子的價值觀念,對功利之風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價值取向不僅影響著學生,也約束著教育改革。

教育和物質利益更多地聯系起來,功利思維日益向教育領域滲透,教師和學生、學校和家庭莫不卷入其中難以自拔,圍繞著教育形成了強大的功利場,師生關系、家校關系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教育在偏離其本質的路上越行越遠,追求的不再是為人的發展服務,而是為人的考試和升學服務。

教育功利化並非是新生事物,古往今來皆而有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此類名句格言流傳了千百年,是古人對教育功能作用的高度濃縮,表達了對讀書目的最朴素的認知,生動直白地點明了讀書所帶來的世俗利益,也誘惑、鼓動著一代代讀書人發憤讀書,有朝一日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輝煌,通過讀書登第獲取功名利祿、光宗耀祖,實現人生的大逆轉。

誠然,一定的功利化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借助功利價值的杠杆作用,有利於形成接受知識的動力,但是過度的、狹隘的功利化的危害卻不容小視,由於以追求升學率為直接目標,應試成為走不出的圍城,在教育實踐中必然造成隻重知識的灌輸、輕能力的轉化,重“成才”的教育而忽視了“成人”的教育,與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背道而馳。

功利化教育隻能摧毀教育的本真,造成教育目的被不同程度地扭曲,造就了一種實用性的、適用性的教育,把人塑造成錢理群先生所描述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教育功利化的危害雖不是一時所能估量出的,但是從整體的社會發展而言,已經成為嵌入教育內部的難以消除的頑疾。

教育功利化凸顯了應試教育的困局,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多年,但應試教育和分數至上還是許多學校發展的“硬道理”,成績、分數仍然是衡量優劣的首要標准,“唯分數是論”仍有極濃厚的土壤,從這些年中、高考為社會關注度持續升溫,奧數、作文、英語等學科培訓遍地開花就足以見得。

而對於教育本義何在,教育究竟是什麼,教育對個人有何意義和作用,古今中外名家都進行過經典的詮釋。統觀經典論述無一例外地表達了:教育是培育心靈的土壤,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關注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長,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利益。

追溯當前教育功利化的產生根源,既有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又受當前教育功利價值觀取向的影響,由於教育評價體系、標准過度功利化,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掙大錢成為評價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標准,至於品性德行、綜合素質,往往成了成績的點綴,為人所忽視。同時,教育功利化也不僅僅囿於教育本身,更離不開現實社會的土壤,與社會的整體大環境密切相關。隨著社會變遷,整個社會趨於功利化,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獻身精神漸行漸遠,急功近利、浮躁之風暗自滋生,成功學在整個社會彌漫。速成、捷徑、一夜暴富在媒介傳播下升溫發酵,加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工作壓力加大,同時,又存在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規則遭到破壞等現實狀況,對此人們已經很難平靜下來,焦慮幾乎成為時代的符號。而教育似乎成為拯救世界的良藥、通往成功之途的天梯,其功能被無限放大。社會日益催生教育功利化,當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實用,教育不得不順應這種潮流,演變為簡單的職業交通工具,其工具價值凸顯,而精神價值日益喪失。

從這個意義上看,扼住教育功利化之勢,讓教育價值觀去功利化,已不僅僅是教育領域所能簡單應對的,還需要全社會去重視、去正視,去反思。(張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惟田、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