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賀勇 葛亮亮 黃福特 臧春蕾
中秋月餅香四溢,八月十五月正明。中秋佳節,賞明月、吃月餅,月圓人更圓﹔即便遠在天涯海角,人們也不忘遙祝“千裡共嬋娟”。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總能讓人生發無限遐思,寄托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望。
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眾多如中秋一樣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這些傳統節日或凝聚了團圓和美的家庭觀念,或寄托了貴和尚中的和諧追求,或傳遞著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或弘揚著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操。傳統節日珍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記憶,折射出千百年來積澱凝聚的民族認同。
在今天,傳統節日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環,起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傳遞著團圓、忠孝、和諧、仁愛、誠信、愛國等精神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
然而,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源於農耕文明的傳統節日對人們的吸引力有所減弱。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洋節”的外來沖擊,在一些人眼中,傳統節日似乎越來越沒“味兒”了……
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傳統節日對於國家、民族、社會和個人具有怎樣的意義?如何維系傳統節日這個民族文化記憶“活的靈魂”?又該為傳統節日注入哪些新內涵,使其成為傳承文化、凝聚價值共識的重要載體?請看本期對話。
文化載體 精神家園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家國天下和天人合一等精神理念,與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文化契合
記者:節日是如何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劉魁立:節日是與時間制度相關聯的。我們所用的歷法,是在與自然界打交道過程中得出的一種衡量時間的計算方法。這個計算方法包含著人們與勞作、生活的關系,而節日就是其中一些非常關鍵的時刻。
張鋼:節日是和人們日常生活互補的精神生活節點。過節的目的是和日常生產、生活節律相呼應,以此來安頓精神。西方的重要節日大多起源於宗教或有著深厚的宗教情結,中國的傳統節日則大多源於節氣,與天象、氣候、物候、農事密切相關。比如,有記載的最早的節日——冬至就是如此。
我國是節日大國,悠久的歷史、多民族構成、幅員廣闊的地域,使得節日豐富多樣,節氣節令、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始祖先賢、音樂戲劇、游藝娛樂、嬉水登高,都可入節,都可生節。俗話說:“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高佔祥主編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收錄了大約1587個節日﹔而在《中國節日志》中立項的節日則有120個左右。
楊利慧:我國節日的類型豐富多樣。按照來源區分,可以分為本土的節日和外來的節日,前者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后者如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六一國際兒童節,近年來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也開始在一些國人中流行﹔按照節日流傳的時間長度來劃分,可分為傳統節日和新興節日,前者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往往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后者如國慶節、婦女節、兒童節等,均是在國家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被納入到節日體系中的。總體來說,我國的節日體系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不斷變化和完善的。
記者:如何看待傳統節日在不斷豐富而開放的節日系統中的定位?
張鋼: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傳統節日包含家國天下的社會秩序,也包含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還涉及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等藝術品類﹔此外,也與娛樂游藝、游山玩水的生活趣味和美食、服飾、工藝等美的追求密切相關。凡此種種,都在節日的時空裡以特殊的方式融匯展現。傳統節日由於其時間節律性、歷史延續性、主題倫理性、內容豐富性、植根民族性、參與全民性的特征,在整個國家節日節慶體系中應該居於文化意義上的核心地位。
楊利慧:事實上,在各種各樣的節日中,傳統節日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與外來節日和新興節日相比,傳統節日與我們長期以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歷史、記憶、信仰等密切相關,表達著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美好追求,比如家庭團圓、生活幸福、天人和諧……可以說,傳統節日為人們的生活創造了廣袤的文化表達空間,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傳達著人們對生存境遇的態度和策略,有利於促進社會個體成為對家人關愛、對社會有益、富有生活情調的人。
記者:傳統節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怎樣的聯系?
吳向東:春節之喜慶、清明之緬懷、端午之追憶、中秋之團圓、重陽之尊老……傳統節日作為一個完整的民俗體系,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內涵,承載著弘揚傳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傳統節日期間,通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節日習俗、文化活動倡導道德觀念、傳遞核心價值,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感染力,用“軟作用”配合“硬儀式”,用“柔氛圍”達到“實效果”,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踐行傳統美德、培育良好風尚、養成文明習慣。
張鋼: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而傳統節日所倡導的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熱愛生活、人倫道理等,與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具體來說,在傳統節日中體現的家國情懷、合家團圓、生活幸福的美好追求,提供的美食、藝術、娛樂等豐富內容,構建的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就體現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念﹔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不失為對“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理念的現代性轉換。
民族情感 文化認同
傳統節日及其儀式感有利於增強人們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和文化感知,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國家富強
記者:有人說,傳統節日過於沉重,對於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洋節”能給人更多的輕鬆感﹔也有人說,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和價值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對此,您怎麼看?
劉魁立:環顧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十分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節日。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都在以各種方式保留、傳承源於中國但已成為本民族傳統的節日。而美國、加拿大等歷史並不太長的國家,也都在有意識地創造和維護能夠凝聚人心、培育情感認同的“傳統節日”。
年輕人熱衷過“洋節”的背后,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節日源於農耕文明,與急速發展、劇烈變革的現代社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有時會有疏離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社會一定程度上對中華文化遺產關注和尊重的欠缺。在情感上逐漸疏遠傳統節日,這是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一種遺憾。
蔣方舟:儀式是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時下的一些年輕人卻越來越不尊崇儀式文化,甚至表現出“消解嚴肅”的傾向。其實,許多情感恰恰需要儀式感去喚醒。我曾在拉美觀賞嘉年華上傳統服飾盛裝游行的場景,也親耳聆聽過歐美教堂唱詩班的庄嚴表演,也曾在日韓等國家參與過他們的傳統節日集會,置身其中,每個人都會被參與感、崇敬感所深深打動。儀式的感染力是非常強大的,能讓人們從內心深處萌生敬意和認同。目前,我個人的感受是,年輕人重視傳統節日的社會共識正在逐漸形成。比如,在社交網絡和媒體上人們越來越重視節氣,大學校園裡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社團……
記者:如今,我們倡導傳統節日能發揮哪些現實作用?
劉魁立:傳統節日,作為全社會的公共時間,是可以發揮很大效益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刻,人們情不自禁地會聯想到自己的親人、家庭、家族,聯想到家鄉、故土、祖國。這種情感是那樣濃烈、那樣溫馨,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這種眷戀的美好情愫都會產生。以這種方式來淨化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僅可以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與團結,也可以強化社會成員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
吳向東:從國家層面來看,當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軟實力的競爭和價值觀的較量日漸凸顯。重視、過好傳統節日,有利於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和理性認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夯實思想基礎。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看,過好傳統節日也能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增添不竭動力。節日在農耕時代就是休養生息的重要節點,在現代社會更是人們探親訪友、休閑度假、放鬆身心的重要時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合理引導假日經濟,有效激活假日消費,也可以為經濟社會運行的“大機器”注入“潤滑劑”。
張鋼: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要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什麼,就是對故鄉那種終身縈繞、夢系魂牽的情懷。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半徑在加大,與故鄉、家人相隔千裡萬裡的並不在少數,很多人隻能在節日這個節點上抽身與家人團聚、與故鄉親近,鄉愁在節日這個時間節點上,記憶最深刻、最鮮活。和父母親人吃頓團圓飯,和村裡的老少爺們舞把龍獅、鬧次社火……這些都會鐫刻在生命記憶裡,銘記不忘。
傳承內涵 發揚光大
傳承並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傳遞傳統美德和價值理念,引領文明之風
記者:現階段,我們在過好傳統節日方面有哪些好的實踐?
楊利慧:在傳統節日的保護方面,近些年來國家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假日體系,彰顯了國家對傳統節日的尊重。與此同時,社會各方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和保護也在加強。但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是要防止將傳統節日過度商業化,致使傳統節日變成打造地方品牌、推廣旅游線路、售賣節日商品的功利性工具﹔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提升人們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進“文化自覺”。畢竟,傳統節日保護和實踐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
張鋼:文化部在保護、服務傳統節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節日中提供文化內容,加大了節日期間文藝演出、各類展覽、群眾文化活動等文化服務的力度﹔編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節日志》《節日影像志》《節日文獻數據庫》等重要典籍﹔把節日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激活傳統節日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回歸和現代性轉換﹔組織的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已發展到900余個項目覆蓋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34座城市,輻射人群超過一個億。
記者:那麼,我們該如何與時俱進,賦予傳統節日新的內涵?
吳向東:要把握傳統節日之“魂”,突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傳統節日之“脈”,彰顯節日文化內涵,使傳統節日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節﹔凝聚傳統節日之“情”,加強家庭文明建設,傳承培育優良家風﹔守護傳統節日之“根”,讓人民記住鄉愁,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園﹔樹立傳統節日之“風”,倡導崇德向善、文明節儉的社會風尚。具體來說:一方面,大力挖掘和彰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推進節日文化普及,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親近感﹔另一方面,將傳統節日作為建設家庭文明、弘揚優良家風的重要契機﹔此外,還應該以傳統節日為抓手大力倡導崇德向善、勤儉節約、誠信經營、文明禮讓之風,引導人們擯棄陋習、文明過節。
蔣方舟:過好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理性思考和踐行。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繁榮昌盛的時代,面對時代巨變、社會轉型,有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也不能為了傳承而傳承,拒絕不同文化的交融,這樣會與初衷背道而馳。
劉魁立:學術界和媒體界有責任為廣大民眾和政府部門提供智力支持,闡發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和獨特功能,挖掘、提煉和發揚傳統節日的象征符號體系,使蘊藏在民間的大量優良習俗成為共享的節日元素。同時,也要從教育入手大力宣講,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隻有每個人都樹立一種文化自覺意識,才能有助於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