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秦安:構建新型中美大國網絡關系

2015年09月22日09:07   

編者按:中美雖相隔萬裡,卻從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糾纏到中日釣魚島摩擦。尤其是網絡空間橫空出世,徹底打破了傳統地理位置的限制,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國家和最強的網絡國家之間嘴架不斷。究其原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有針對性地強調,“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為此,中美應利用兩國元首會面的良好契機,積極構建新型中美大國網絡關系,探尋網絡空間合作共贏的健康之路。

2009年美“網絡總統”奧巴馬上任,2010年網絡空間司令部正式運行,震網病毒展示“網絡威懾”﹔2011年接連推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網絡空間軍事戰略”,2012年“國家網絡靶場”交由軍方使用。至此,美國完成了網絡空間由防到攻的全面准備。果然,在2013年中國“兩會”前后,美國前軍官創辦的“網絡安全”公司挑起我“涉軍黑客事件”,繼而連續多年對我啟動包括“起訴5名軍人”在內的一系列“網絡抹黑”。就在本月中美兩國首腦會晤之前,美國媒體應用所謂不透露姓名官員和政府絕密文件的方式,密集指責中國對美實施網絡攻擊,聲稱奧巴馬總統決定實施報復行動,其他一些媒體也渲染中美網絡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局面下,中美兩國政府和人民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不為別有用心的媒體渲染而動,要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世界上第一的網絡大國和網絡強國,中美需要網絡合作而不是網絡戰爭。

一、始終明確新型中美大國網絡關系的“三原則”

(一)擴大共同網絡利益

網絡空間不僅是實體空間的復雜映射,而且已經人類社會至今為止最大的“命運共同體”。尤其是世界第一、二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已成為網絡經濟的最大受益者。網絡經濟已成美國第一經濟支柱,經濟運行對網絡的依賴度達到80%以上。在中國,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深入推進,網絡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將極大地增加。同樣,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國際關系的環境,讓世界各國在各個領域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生態環境,網絡空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趨勢日益明顯。因此,網絡空間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建立積極健康的中美網絡關系,擴大兩國在網絡空間的共同利益,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責任,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

(二)形成對等網絡威懾

無論抱有多麼美好的願望,擁有多少共同的利益,多無法回避美國已經具備在網絡空間發動一場戰爭全部條件的事實,特別是對互聯網的絕對控制權,使其站在贏得網絡戰爭的制高點,對世界網絡空間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保持網絡空間長久和平,像當年擁有了核武器,保証了30多年的和平發展一樣,中國必須理直氣壯地建設自己的“網軍”,形成與美足以抗衡的網絡空間軍事力量,才能與其對等發展,平等對話。這既是中國網絡時代“和平崛起”的安全需要,也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應有義務。

(三)維護相互網絡安全

在具有相互足以對等制衡的網絡攻防力量后,決定世界安全走向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使用這種力量。中美要在網絡空間實現共贏,就必須以維護網絡空間相互安全為目的,防范網絡武器擴散、防范網絡恐怖主義,防范戰略戰術誤判。之所以區別於美蘇冷戰時期核戰略的“確保相互摧毀”,提出“維護相互安全”的網絡威懾戰略,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網絡擴散”遠遠超越了“核擴散”,甚至超越了人們的想象。恐怖分子相對容易掌握超級“網絡武器”,世界可能面臨根本無法控制和預知的災難性威脅,這種人類社會共同威脅的深刻變化要求世界各國同舟共濟,中美兩個世界大國也最終不得不聚焦在應對這種災難性的威脅上。

正如習主席所講,“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世界上的事情隻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因此,構建“擴大共同利益、形成對等威懾、維護相互安全”的新型中美網絡關系,是中美兩國人民的最佳選擇和美好願望。

二、建立新型中美大國網絡關系符合中美雙方相互利益

(一)世界第一的網絡大國與世界第一網絡強國共同利益和相互沖突同步擴大

網絡空間作為實體空間的全息映射,中美在網絡空間的關系與實體空間息息相關,但又體現出了虛擬空間的特殊規律,成為中美網絡關系的基礎。一是中國作為美國信息網絡技術和產品的最大用戶,實際上成為美網絡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成為全球第2大出口國和第2大進口國,與全球經濟第一的美國已經是密不可分。尤其是以網絡經濟為核心,雙方經濟進一步從廣度向深度融合。以美國蘋果公司的手機為例,2011年,中國用戶佔據iPhone全球銷售量的60%,2012年銷量則比2011年增加了5倍,中國成為美國高科技網絡公司的最大消費群體,成為美國領先科技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二是中國網絡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使美國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威脅。改革開發30年,尤其是二十一世紀頭10年,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和金融危機的救世主。相對於長期對外“侵略”和“財政懸崖”壓制的美國,顯示出了挑戰美國“領頭羊”地位的強勁態勢。到2015年,世界十大互聯網公司已有四個扎根中國,中國正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商務市場,美國由此表現得極為煩躁。三是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對網絡的依賴使網絡空間成為軍事對抗的新焦點。網絡空間的發展和安全,遵循“越發展、越依賴、越恐懼”的特殊規律。美國基於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攻擊的擔憂,全方位加強安全防御,常態化進行“網絡風暴”系列演習,頻頻指責中國對其實施“網絡攻擊”。同時,我國也是最大的網絡攻擊受害國。2011年全年境內被攻擊網站數量高達36612個,尤其爆出的我工業控制系統軟件漏洞較2010年大幅增長近10倍﹔我國監測發現境外有近4.7萬個IP地址控制我國近890萬台僵尸主機,且95%由美國控制。中美聚焦網絡空間的戰略博弈和軍事角力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美國“技術產業領先、文化滲透強勢、懾戰能力強大”,但被攻擊風險日益增加

美國在網絡空間存在六大優勢:一是戰略搶先優勢。“網絡總統”奧巴馬一上台,就開始了為期60天的網絡空間安全評估,確立以核武器的威懾戰略、太空的搶先戰略、網絡的控制戰略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國家安全戰略,制定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行動戰略。二是組織高端優勢。2009年5月,奧巴馬在白宮設立網絡安全辦公室,並任命一名網絡安全協調主管,負責制定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手中握有美國網絡安全的重權和雄厚資源,被稱為“網絡沙皇”。2009年6月,又成立了網絡空間司令部﹔2012年又提出將網絡空間司令部升格為與戰略司令部同級的司令部。三是技術領先優勢。作為互聯網的締造者,處理器、路由器、操作系統和大型應用軟件等核心軟硬件基本都來自美國,以思科為代表的美國“八大金剛”(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爾、蘋果、Oracle、微軟)在中國絕大多數信息基礎核心領域佔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四是資源壟斷優勢。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源地,掌握著互聯網的核心控制權,支撐互聯網運行的全球域名根服務器有13個,其中10個設在美國。美國隻需動動鍵盤就可以讓任何國家從互聯網上消失,比如利比亞、朝鮮、蘇丹等都有此遭遇。五是法規規制優勢。當前,美國研究最多的就是兩種武器的立法,一個是導彈戰的立法,另一個就是網絡戰的立法。當前,美國正在努力通過立法,將保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列入軍隊職責,並加緊制定網絡空間作戰規則。美國已形成了完整的網絡空間法規體系。六是全球結盟優勢。美國作為世界稱霸的領頭羊,一直採用國際結盟的方式干涉世界事務。當前,美國主導的北約網絡空間“集體防御”已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美與澳大利亞也簽訂了網絡空間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和北約已組織了“網絡大西洋”系列演習﹔美軍與日本自衛隊也就如何應對黑客攻擊展開了磋商,共享具體應對措施,摸索雙方合作領域﹔美韓已在常態化軍事演習中加入了網絡戰科目。美國網絡空間結盟態勢已經形成。

同時,美國在網絡空間安全方面有存在許多嚴重影響其網絡空間安全的劣勢。一是小政府大社會存在防御軟肋。美國負責運營電網、水廠、交通系統和金融網絡等關鍵基礎設施的企業中80%以上為私營企業,美正面臨日益嚴重的網絡攻擊威脅,如果不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企業計算機網絡安全的保護,美國將面臨因這些網絡遭到破壞而陷入舉國癱瘓的危險。二是多面樹敵成為眾矢之的。美國全球干涉戰略造成大范圍的對立情緒,成為恐怖襲擊的主要目標,也成為遭受網絡攻擊最多的國家。據報道,保護美國所有核彈頭的計算機系統每天頻繁遭受網絡掃描超過千萬次。美國總統管理與預算辦公室披露,2011年,美國遭受的大規模網絡攻擊超過10萬次,其中40.76%針對聯邦政府機構。三是高度依賴造成的網絡恐懼與合作心態。當前,網絡經濟已成為美國的第一經濟支柱,美國經濟運行對網絡的依賴度達到80%以上。其關系國計民生的金融、交通、能源、供水甚至核武系統都依靠網絡運行,而網絡空間自身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其難以完全防范。因此,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高官多次強調警惕“網絡9•11”和“數字珍珠港”事件,美參議員給白宮的信中指出“美國面臨的網絡空間國家威脅和經濟威脅太大,以至於沒時間等待立法。”這促使其產生國際合作的意願。

(三)中國“科技產業自主可控能力、網絡文化輻射能力、網絡懾戰能力偏弱”,但后發優勢日漸明顯

美國對我不斷遏制,利用其掌握的技術領先和資源壟斷優勢,在領先科技方面對我實施嚴格控制,使我網絡經濟、網絡文化和網絡國防的被“鎖定”在低端,造成我“大而不強”的局面。但我國是網絡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消費群體,特別是隨著我多年堅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網絡領域跨域式發展的后發優勢日益明顯。一是在網絡經濟方面,近年來,我國網絡經濟高速發展。隻要我們措施得當、應對有力,利用網絡強國建設、“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堅持科技創新,就完全有可能、構造新型的網絡經濟體系。二是在網絡文化建設上,中華文明強大的輻射力和同化力優勢沒有在網絡空間展現出來。因此要以國家媒體融合戰略為契機,在“深度融合”上下苦功夫,把融合發展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真正讓新型主流媒體做到“形”“神”兼備、“筋”“骨”強健,佔據網絡文化的高端平台,就有可能借助我國龐大的網民隊伍,創造積極主動向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攻勢,扭轉被動局面。三是在網絡國防鑄造上,中國需要盡快公開成立專業網絡戰部隊,明確“攻勢制勝、威懾治本”的指導思想,堅持與美“對等發展”的戰略原則,超常規發展網絡國防力量體系,融合國家和地方多元力量,擁有最低限度的威懾能力,非對稱制衡美在網絡空間的懾戰優勢,成為維護全球網絡空間和平與發展的中流砥柱。

三、尋找建立“相互理解、彼此信賴、合作共贏”大國網絡關系的務實途徑

(一)形成一致表述,達成共同邏輯起點之上的有效溝通

當前,美國政府和媒體死死咬住“網絡竊密”不放,不僅避而不談斯諾登披露的“棱鏡門”形成的網絡攻擊路徑,這種路徑很可能被網絡恐怖主義所利用,而且不充分思考“網絡竊密”和“網絡攻擊”無“一步之遙”,可以竊密意味著易於攻擊等等網絡空間顯而易見的特點,硬生生地把一場“生死游戲”說成了“小偷小摸”。鑒於這種情況,中美之間首先應在基本的概念表述上形成一致,進而超越彼此國際話語權形成的歷史性困境,在相同的邏輯起點上表述各自的利益訴求,走出“麥克風”外交和“雙重標准”的舊模式,形成建設性對話的新格局。

(二)公開建設網絡國防力量,促成相互信賴基礎之上的對等交流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網絡經濟的飛速發展,關系國際民生的國家基礎設施和關鍵業務,包括國家軍事力量和作戰體系都依托網絡運行,中美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網絡毀癱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彼此猜疑隻能加深相互誤解,甚至出現戰略誤判,發生網絡沖突,孕育網絡戰爭。為此,美國應檢討咄咄逼人的網絡攻擊姿態,收斂緊鑼密鼓的網絡戰爭准備,中方應公開建設網絡國防力量,通過實際行動打消彼此疑慮,逐步形成對等的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和平等交流,將關注點聚焦到網絡空間共同面對的威脅上去。

(三)建立合作機制,實現應對共同網絡威脅目標的全球合作

美國國防部長等高官多次強調,其最恐懼的是“網絡9•11”和“網絡珍珠港”事件。但追溯期源頭,其實都和中國沒有任何關系。美國將中國作為網絡空間的頭號對手有點言不由衷,詞不達意。這也難怪,在此之前,連美前國土安全部官員都稱,“美國正與中國、伊朗展開網絡冷戰”。但面對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犯罪給人類社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危害,中美兩國政府和人民必須直面威脅、著眼未來,加緊完善網絡空間務實合作機制,從預防犯罪層面向維護相互安全層級躍升,提高聯手應對重大網絡威脅的能力。這其中,要善於發揮智庫“影響政策、塑造輿論、培養人才”的作用,讓其成為公共外交的靈魂師,在塑造新型大國網絡關系中出謀劃策。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