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

2015年09月08日16:05   

目前在中國大地上,傳統文化研究和宣傳熱潮高漲,儒學重新成為顯學。有些理論工作者感到迷茫,意識形態領域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方針是否發生了變化?有些極端的儒學保守主義者誤判形勢,拔高之論迭出。亂花迷眼,議論各異,意識形態領域陷於兩難:似乎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就是貶低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反之,則應把馬克思主義請下指導地位的“神壇”,重走歷史上尊孔讀經以儒治國的老路。這種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的看法,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

應該站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隻有站在社會形態變革的高度進行審視,才能牢固確立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社會以什麼為指導思想,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這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僅僅局限在文化范圍內是說不清楚的。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社會形態的根本變化,這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未有的大變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的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的變化本質上是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的變化。王朝易姓,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形態的本質。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當然有變化,但都具有同一社會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和延續性。中國封建社會是在一治一亂、王朝易姓中走向發展和成熟的。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歷史上出現過儒釋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現過新儒家,但儒學道統未變。在兩千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師,是素王,這個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沒有因為王朝易姓而發生根本變化。新王朝依然是尊孔讀經,依然是看重儒家學說作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和統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任何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相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皇帝多,因為這是歷史的經驗﹔真正信奉“民貴君輕”,實行王道、仁政者極為罕見。這不是皇帝個人的罪惡。歷史上皇帝並非都是壞皇帝,有不少對中國歷史作出過貢獻。這也不是儒家思想存心欺騙或愚民,封建社會的政治現實不能否定儒家學說精華中的思想價值。這是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使然。理想永遠高於現實,現實從未完全符合理想,這是歷史上一切偉大思想家的共同宿命,孔子也是如此。

隻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變革中國社會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首要任務是革命,是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解放全中國,建立一個和歷代王朝不同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已經不再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延續和更替,而是社會形態的變化。要實現這個任務,從思想理論指導角度說,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發揮這個作用,因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關於社會形態革命的學說。它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學說,以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為核心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一個嚴整的、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隻有它才能為中國共產黨如何解決中國問題,照亮處於危亡之際的中國,為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找到一條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勝利。這條道路是通過階級斗爭和武裝斗爭,通過血與火的斗爭,生與死的決戰,以千百萬人的流血犧牲取得的。這是一條推倒既有社會秩序、等級、法統、道統的“犯上作亂”、革命造反之路,是與儒家和新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內聖外王、返本開新迥異的道路。

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和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關系時,決不能忘記社會形態變革這個重大的歷史和現實,不能忘記“舊邦新命”。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階級主義,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而斗爭的主義﹔馬克思主義立足點是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而儒學是處理以宗法制度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細胞的人與人的關系。儒學學說中沒有階級,隻有君子與小人之別。這是以道德為標准的區別,而不是階級區別。封建社會也有窮人和富人,這種區別在儒家看來只是貧和富的區別,而非階級區別。儒家處理等級關系的方法,是正名﹔處理貧富關系的方法,是“貧而無怨,富而無驕”。馬克思主義處理的是階級關系,儒學處理的是同一社會內部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系,即所謂五倫關系,而非階級對抗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強調階級斗爭和奪取政權﹔而儒家強調“仁”與“和”穩定既成的社會關系。如果不懂得這個根本出發點,就無法理解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不能繼續沿著儒家鋪就的道路作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而要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應該重新溫習毛澤東當年這兩句話。它包含為什麼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回答。

隻有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

毛澤東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就在於它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中包括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共產黨,而不是別的什麼國家的共產黨﹔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而不是在別的什麼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無論是共產黨,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是植根在這塊具有深厚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的13億人口的中國,當然應該重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結構、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對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馬克思主義要在思想和情感上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以農民為主的中國人民所接受,必須植根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國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和歷史傳統能接納馬克思主義。

不要抽象地爭論馬克思主義指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尤其是非歷史主義地爭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高下優劣抑揚褒貶。一個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一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反對蔑視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統文化為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摘自2015年7月3日《光明日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