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習總書記深刻揭示了國家安全的時代內涵,啟動了網絡強國的偉大歷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已經進入網絡新常態,走過90多年奮斗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如何煥發新的青春活力,提升治國理政能力,成為事關執政地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復興的重大使命課題。
當前,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也前所未有地面臨“相互關聯的網絡風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擁有的網絡生產力、國防力、文化力與大國的地位還不太匹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這網絡強國“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也嚴重不平衡。為了在新常態下奮起直追,避免長期處於大而不強的危險境地,被西方發達國家拉開更大的“數字鴻溝”,需要我們黨在新技術條件下,在新的社會文化土壤上,在新的法制效力中,基於網絡空間、利用網絡資源、激發網絡力量,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新的《國家安全法》出台,正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探索建立網絡時代中華民族復興長效機制的裡程碑事件。而《網絡安全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開啟了國家立法的網絡模式,是將“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戰略共識轉化為“打鐵還要自身硬”執行力的重要手段。這其中,思考國家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保護、網絡入侵應對、網絡國防建設、網絡反恐實施、網絡安全審查等一些列重大問題,都應當成為《國家安全法》大格局中建立網絡安全立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國際視野考量網絡安全立法的目的,正如孟建柱同志指出,“為完善符合司法規律的司法體制創造經驗”。我們隻要站在網絡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胸懷民族發展與世界和平,始終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就能尋找到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學途徑,讓《網絡安全法》成為維護網絡時代國家安全的有力武器,乃至體現世界網絡空間治理“中國智慧”的品牌形象。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