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光明日報: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大動力

李久林

2015年08月22日09:3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大動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抗日戰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力量,成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大動力。

  愛國情懷匯聚抗日洪流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中國,遭遇了西方列強的屢次侵犯,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屢戰屢敗,從未贏得過一場完全勝利的戰爭。曾經創造了世界先進文明的中國,淪落到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地步。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從根本上摧毀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生死存亡之際,中華民族空前覺醒,中國的各種社會力量出現了空前團結的局面。前線戰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工人、農民參軍參戰或支援前線,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國斗爭﹔知識分子和愛國青年英勇地站在了時代前列,以筆代槍或投筆從戎加入抗戰﹔全國各地的大中學生紛紛走上街頭,集會游行,聲討日寇的侵略罪行。全國各界愛國人士也以不同方式參加抗日活動。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

  中國國內各民族和廣大海外僑胞都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全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一起積極抗日,著名的東北抗日聯軍中就有很多少數民族指戰員,如白族周保中和滿族趙尚志等。河北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給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抗戰期間,廣大海外僑胞懷著對中華民族解放的熱切期望,組織了各種救亡組織,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毅然回國奔赴抗日戰場。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動員和組織華僑參加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中華兒女以為祖國和民族而戰的愛國情懷奔赴抗日戰場。

  血戰到底展現英雄氣概

  在抗戰初期,日本帝國主義自恃軍事實力大大超過中國。日本軍部多次揚言,一個月或兩個月頂多三個月打敗中國。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機喚起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覺醒。面對亞洲頭號強國日本,中華民族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不論是敵后戰場還是正面戰場,在抗戰中都表現出了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給日本帝國主義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挫敗了其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民,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以“小米加步槍”的劣勢裝備,與侵略者血戰到底。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了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中的第一個勝利。八路軍120師在雁門關伏擊日軍,129師奇襲陽明堡機場,1940年進行百團大戰,新四軍在江南江北作戰,東北抗日聯軍在東北作戰,都給日軍以沉重打擊。解放區軍民廣泛開展各種伏擊戰、破襲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日軍寢食不安。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楊靖宇,多天沒有飯吃,隻吃樹皮、草根和棉絮,仍然堅持戰斗,直到英勇犧牲。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為國捐軀時都隻有37歲。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主力撤退,與日軍戰到力盡彈絕,最后毅然跳下懸崖。東北抗聯的8位女戰士被敵軍包圍,不甘被俘,集體投江,壯烈殉國。這些英雄壯舉,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民族氣節。

  在抗戰中,正面戰場的許多愛國官兵,以高度的愛國主義激情,英勇殺敵,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中日雙方軍隊進行了多次會戰,如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等,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大殺傷。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身先士卒,“盡忠報國”。在台兒庄戰役中,堅守台兒庄的勇士與敵展開巷戰,守衛滕縣的師長王銘章親自督戰死守,為國捐軀。淞滬戰役中,守衛寶山的500名官兵在姚子清營長率領下,與敵巷戰肉搏,全部壯烈殉國。守衛四行倉庫的800名官兵,為掩護主力撤退,孤軍奮戰四個晝夜,大部分壯烈犧牲。

  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大家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用熱血和生命鑄成了中華民族打不爛、壓不垮的脊梁,展現了中國人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民族精神顯示偉大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梁啟超說,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於自己祖國摯愛的深厚情感,它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的無限熱愛和深切眷戀,對國家、對人民的無限責任和光榮奉獻。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亡,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有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的強大動力。沒有民族精神的支撐,貧弱的中國不可能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抗日戰爭中,大部分中國人是在受凍挨餓、長期得不到最低物質需求的條件下進行英勇斗爭的。面對艱難困苦,中華兒女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始終保持必勝信念。艱難困苦不僅沒有壓垮中華民族,反而使中華民族在艱苦磨煉中愈戰愈強。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古老的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斗爭。

  在抗日戰爭中,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154萬人以上,受降128萬人。此外,敵后戰場還消滅偽軍118萬人。在中國戰場損失的日軍,佔其損失總數的65%。中國被公認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之一。1945年4月,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的大國地位得到世界的認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換來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中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靠這種精神與能力,中國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鑄就偉大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抗日戰爭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寄托著民族的希望,昭示著國家的未來。

   (作者系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