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讓歷史說話”才能走向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①

人民日報評論部

2015年08月0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讓歷史說話”才能走向未來(人民觀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①

  如果說現實是結果,歷史就是條件。准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為了確立前行的方向、標定進步的坐標,更好地走向未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堅持正確歷史觀”命題。從本體論上說,是要“讓歷史說話”﹔從方法論上說,是要“用史實發言”。把握住這兩點,才能將史實與史識結合起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在歷史中發現智慧和力量。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觀”系列評論,與讀者一同看看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共同捍衛我們的歷史記憶。

  ——編 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考古學中,有“地層”之說。如同文明的遺跡,人類的歷史同樣是一層疊壓一層,在歲月的淬煉下,積澱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靈地層”,塑造了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的臨近,再次觸發人們對當代中國精神脈絡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回顧和思考抗戰歷史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面對延綿不斷的時間長河,如何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如何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歷史觀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僅僅取決於我們有什麼樣的歷史,更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有史實,還要有正確的史識,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秉持“一切事件皆巧合”的偶然論,怎麼能理解“人心向背定興亡”的鐵律?抱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論,又怎麼能看到“於曲折反復中進步”的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類社會的一切——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無不是在歷史的打磨中成形。我們為什麼要舉行閱兵儀式,重溫抗戰勝利的光榮時刻?我們為什麼要加強歷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貴的民族記憶?正是因為這一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筑牢我們自己的“抗戰史觀”,為的是“讓歷史說話”,接收時間深處激蕩著的“復興密碼”﹔為的是擎起歷史的火炬,讓它照亮前行的路。

  文天祥有詩雲:“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的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史官秉筆直書,在書於竹帛之際弘揚天地正氣。孔子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讓《春秋》這部史書,成為評價人與事的標准。從這個角度看,准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一種汲取過去教訓、防止悲劇重演的巨大約束力。

  對歷史的遺忘意味著割裂傳統、割裂文明,掩蓋和歪曲歷史更是對文明的背叛,最終隻會陷入悲劇的泥淖、走向進步的反面。抗戰勝利70年后的今天,歲月的落英早已覆蓋戰爭的遺跡,發展的潮流一點點清洗著歷史的傷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歷史決不會隨時間推移改變原有的樣貌,歷史的結論決不容許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視聽,歷史才能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中國人有敬畏歷史的傳統,這種傳統與源遠流長的文明互為因果,構建了一個厚重的中國。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卻把歷史當做“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亂了歷史認知,以“虛無主義”消解社會根基﹔或是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動搖了精神坐標,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了主流立場,以“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那些散布不負責任言論者,那些詆毀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娛樂歷史消費歷史者,或許該記住這樣一句話:“對於歷史理性的態度,就是我們自己承擔起歷史的責任。”

  回顧歷史的時刻,也是展望未來的時刻。在國家、民族命運的轉折點上,我們每每會從回望歷史、重述史觀中汲取力量。清末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黨人以進化論、民族主義史觀,刷新歷史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主義史觀,重寫歷史敘事。當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段,在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疊加的時代背景下,應該用更寬闊的視野、更普遍的觀點看待歷史﹔在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復興的歷史背景下,應該筑牢更堅定、更科學、更人本、更開放的歷史觀念。尊重歷史、捍衛真知、溫故知新,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聽清歷史的回聲、更好地走向未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