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傅瑩:中美之間應多些相互傾聽

2015年08月04日10:01   

今年9月將見証,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第一次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而雙方提前7個月對外公布消息,也體現了對此次訪問的重視和對訪問取得成功的期待。對關心中美關系的學界人士來說,當此重要年份,應該把握住大方向,做些扎扎實實的研究,努力回答影響兩國關系的大問題,增加“確定性”,減少“搖擺性”。在諸多需要考慮的問題中,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首先,中美需要開展更加有效的溝通。目前看,中美一旦發生分歧,雙方都難以說服對方,各說各話,因而有必要及時在不同層次把政策和戰略意圖闡述得更加清晰。兩國官方和民間對話的渠道很多,需要提高對話的效果。雙方在宣介自己立場和主張的同時,也要傾聽對方觀點,最好每次都能有些共識,而且堅持下去,不輕易動搖。考慮到中美關系早已超越了雙邊范疇,兩國不僅需要討論雙邊問題,還需要圍繞地區和國際問題開展有效對話,減少誤解和誤判。

同時,也要讓兩國民眾更多地了解這些對話的內容和結果。如果雙方在民間和媒體層面不斷累積對立和對抗的情緒,對兩國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不可能不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為避免相互刺激的言論和行為,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加強對風險問題的管理,防止危機的發生和失控。正如最近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談到的,讓CNN記者登上美國海軍P-8A巡邏機,在中國南沙群島工程上空進行偵察照相的行為,是很危險的。應該看到,這類“邊緣政策”很容易給中美關系增添危險因素。

美國對中國在南海的意圖充滿疑慮,而在中國人看來,美國這些年在南海問題上一直表現出強力介入的姿態,像一隻沖進瓷器店的鷹,將這個地區好不容易形成的對話和擱置爭議的格局攪亂了。美方學界一向不贊成把亞太出現的緊張與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相聯系,我們也希望這不是美國的意圖。畢竟,冷戰后的美國偏向於使用軍事和脅迫手段解決世界上各種問題的做法,已經導致更多的混亂和貧困。

在全球層面,美國政府吸取了教訓,採取了相對務實和慎用武力的做法,但是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效果不彰,需要重新調整,有人主張回歸強硬路線。我想知道的是,這是否意味著美國要在亞太地區採用已經在中東被証明錯誤的方式?難道美國不應尋求新的更加符合時代進程的方式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大國交往?

第三,對中國來說,我們需要更快地適應新型大國的地位,學會及時和清楚地向世界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圖。

作為一個學習中的大國,中國人需要多幾分冷靜和耐心,多幾分寬容。我們也可以從對美國這個有經驗的大國的觀察中學習,趨利避害。我國學界對美國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美國對華政策似乎不是單一的線性邏輯,有時候會是多重邏輯的疊加。我注意到最近美國智庫界普遍主張重審對華政策,中方需要對此重視,更加積極主動地說明自己的意圖和政策,多介紹中國的觀點,避免美方在不完整、不准確的信息基礎上對中國做出判斷。

學界需要圍繞雙方的合作關系加強理論建設。40多年來中美合作的實踐往往走在理論構建和政策研究的前頭,這個狀況有一定的必然性。中美需要突破舊觀念,更加主動地為克服困難、保持和加強合作設計路徑。學界應當有所超越,輔助兩國決策者為中美合作規劃路線圖。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美建交35年來的歷史充分証明,一個良好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太和世界。

(作者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摘自2015年6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