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何亞非:從“西方治理”到“東西方共治”

2015年08月04日10:00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中國對亞洲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想,突出“合作共贏”建立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和胸懷,其中特別指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隨后,國際社會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熱情和歡迎程度如火如荼,遠遠超出預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世界金融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全球金融秩序露出雛形,布雷頓森林體系獨木難支的局面開始改善,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開始轉入“東西方共同治理”。

中國經濟實力增強,進入“淨資本輸出”新常態,躋身世界金融大國行列,有利於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國際金融機構普遍認為,中國2014-2015年左右已成為資本淨輸出國。這意味著盡管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2014年居世界第一,但對外投資已超過FDI,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這樣的新常態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尋找資源配置,為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資本本身與別國資本沒有區別,但中國資本輸出作為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不會走西方國家輸出資本的老路,以資本和“堅船利炮”開路,四處尋求利潤最大化,“剝削”發展中國家。

身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希望自身發展成果能夠惠及世界各國,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新路。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主題“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和“達而兼濟天下”的世界觀。

AIIB的籌建過程從各方反應謹慎甚至有些疑慮,到熱烈歡迎、踴躍參與。創始國家也從周邊20余國增加到如今遍及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這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認知過程。“中國模式”不僅在發展模式上,而且在資本走向世界方面,也越來越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並積極推動籌建AIIB和“絲路基金”,加上去年倡導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是發揮中國資本輸出的“正能量”,為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產品”,與其他國家一起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合作共贏的道路,絕非西方媒體所說是推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AIIB籌建與實施將推動全球金融體系的改革和貨幣體系的多元化,在金融領域逐步實現“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治”的轉變

從全球治理高度來看,“一帶一路”構想以及與之配套的AIIB和亞洲經濟一體化思想異曲同工,而且涵蓋地域和內容更為廣泛,是中國對全球治理頂層設計的“中國智慧之貢獻”,將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國際金融機構歷來被美、歐、日壟斷。世界銀行由美國主導,不僅行長職務一直由美國人擔任,而且美國一家在世行的投票權就佔15.85%,因為任何世行決定需要85%的票重,美擁有絕對的否決權。

相比之下,中國在世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投票權分別隻佔4.42%和6.46%。AIIB的籌建與BRICSDB的設立,可以說是中國以“制度現實主義”理論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系列行動,通過建立新的國際合作平台,來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領域的“游戲規則”。

“一帶一路”沿線65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GDP佔總額的40%,貿易的30%,人口的三分之一。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而言,面臨資金匱乏和美元國際貨幣體系風險不斷增大兩大困難。2010年至2020年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要7760億美元,而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隻能提供130億美元,存在7630億美元的缺口。世界銀行能夠提供的融資也不多。

中國推動籌建AIIB,充分體現大國擔當,希望AIIB作為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補充,為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填補缺口。AIIB在為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過程中,還可以帶動人民幣等亞洲本國貨幣的更多使用,既降低資金成本,又減少依賴美元體系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可謂好處多多。最近有位印尼部長表示,“如果布雷頓森林體系未來不再為新興經濟體提供基礎設施融資,那麼我們隻能另辟蹊徑。”

從全球金融風險角度看,2014年10月29日,美聯儲宣布停止資產購買,結束了2008年11月以來連續幾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貨幣政策調整的外溢效應已經給其他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帶來了巨大壓力:一是美逐漸收緊美元流動性造成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外逃、貨幣貶值,嚴重沖擊這些國家本已脆弱的金融體系﹔二是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不得不作相應調整,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或者被放大。

世界美元體系的內在缺陷使許多經濟體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出路。各國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由此對人民幣需求也不斷上升。AIIB作為中國積極推動的國際金融機構自然受到全球投資者的歡迎。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和巴西等拉美國家希望加入作為創始成員,其真正原因也在於此。

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於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國經濟“蛋糕”做大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據統計,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僅36億元,2014年第三季度已超4.8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在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第5位,市場份額提升至2.17%。據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將人民幣納入一籃子貨幣估計將很快成為現實。當然,人民幣目前尚不具備儲備貨幣功能,處於貨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要成為與美元、歐元並駕齊驅的國際貨幣,其路遠而漫漫。

與“一帶一路”構想配套的AIIB將秉持開發性、透明性原則,並按照國際規則行事,“按規矩”辦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這方面的擔憂沒有事實依據

我們目睹世界銀行長期以來以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按“華盛頓模式”給申請貸款的國家開出徹底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藥方,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水土不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難以自拔,教訓十分深刻。

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改革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在二十國集團、在聯合國、在金磚國家、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眾多國際組織和論壇上,全球治理及其改革已成為“永久的主題”。我們在改革世界金融體系時理應認真總結這方面的教訓,修改相應的國際“游戲規則”,給新興市場經濟體更多、更好的選擇。

AIIB作為世界銀行的補充,成為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隻有好處,沒有壞處。AIIB確實是國際金融體系的新生事物,但它同時又是眾多國家自願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至於遵循國際通行的規則進行投資和融資,AIIB從籌建的第一天起就按照規矩辦事,並非是一家獨斷專行的什麼“私家銀行”。

其實,美國不用擔心美元的前途,美元將在很長時間內居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經濟一有“風吹草動”,美元資產特別是美財政部債券依然是受人追捧的避險工具。然而,全球金融格局和秩序的變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需要金融領域的全球治理從“西方一統天下的治理”逐步轉變為“東西方共同治理”。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摘自《新世紀周刊》2015年第13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