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南昌一位75歲老人堅持義務巡巷

點贊中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防火鑼”,敲了28年

人民網記者  吳齊強

2015年07月25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鐺……”小巷幽長,鑼響清脆。

75歲的陳鳳嬌,佝僂著背,手提著銅鑼,顫顫巍巍地穿行在南昌包家巷社區的弄堂裡,用“叫鑼”這種傳統方式,提醒著人們:“小心火燭,煤氣關好哦……”

包家巷社區位於南昌中心城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這裡房屋密集,有很多低矮平房,大部分都是磚木混合搭建。狹窄的巷道蜿蜒交錯,最窄處隻能容納兩人並肩前行。碰上連續干燥天氣,居民都要擔心,“誰家一不小心著火了,周邊鄰居都要遭殃。”

每天下午4點30分,陳鳳嬌都會准時從家裡出發,提著銅鑼,一條條巷道走過去。每走幾米,她就停下來,敲一下鑼,喊一聲,然后又繼續向前,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這個簡單的動作。短短1個多小時下來,陳鳳嬌要走將近3公裡。

“自從接過那面鑼后,就再也沒有放下。”上世紀80年代,社區防火的主要方式,就是“叫鑼”。1987年,陳鳳嬌從南昌紐扣廠退休后,開始承擔起社區“叫鑼”責任,“年輕時,嗓門大,也算發揮特長吧。”

陳鳳嬌身高不到1米4,走起路來步子不大。普通人走1步的距離,她要3步。但這麼多年來,除非大雨、下雪天,陳鳳嬌的“叫鑼”從沒有間斷過。如果碰上大風、晴熱天,她還會多走一趟,早上再巡一次。

28年來,當其他小巷的“叫鑼”聲逐漸消失,陳鳳嬌卻一直堅持了下來,“一天不敲還不習慣,怕鄰居們都惦記我。”陳鳳嬌呵呵一笑,掂了掂手裡足有5斤重的斑駁的銅鑼。這已經是她的第四面鑼,之前3面鑼都被敲破了。“現在年紀大了,力氣小了,叫不出那麼大聲,腿腳也不是那麼方便。”

“‘叫鑼’看起來是小事,實際上是大事,對粗心大意的人來說,這樣的方式來提醒,火災發生的概率就會低很多。”家住包家巷123號的魏大爺說,“她這是幫我們做了件大好事。”

“有人每天提醒,比宣傳標語有用得多,能幫助居民增強防火意識。”簡紅從1997年起就在包家巷社區工作,“印象中社區很少發生大的火災。但她可能是南昌最后一位‘叫鑼’人了。”

小巷鑼聲,悠長回響。

贊語

一聲鑼響,溫馨提醒。“叫鑼”這種方式或許比較傳統,卻含著28年的溫度,不僅護佑著社區的安寧,也傳遞著愛心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5日 04 版)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