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梁柱: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貢獻

2015年07月23日15:20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以閃電戰方式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進攻東南亞和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戰局的急劇變化終於把美國推上了直接與德、意、日法西斯對抗的第一線。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古巴、巴拿馬、危地馬拉等國先后分別向日本以及德、意宣戰。這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形成了由中、蘇、美、英等50多個國家組成的反法西斯聯盟。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規定加盟諸國應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這個軍事同盟是強大有力的,它們在不同戰場、不同戰線上互相配合。這時,國際上對中國戰場的作用給予了應有肯定,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著名的“爐邊談話”中高度贊揚中國抗戰的作用,他說:“在亞洲,中華民族進行的另一場偉大防御戰爭則在拖住日本人……不使歐洲和亞洲戰爭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北半球的海洋,乃是對我們最為生死攸關的問題。”他一再強調:“中國的抗日具有美國國防第一線的作用”,“中國理所當然地處於太平洋防務的中心點”。中國的抗日戰爭獲得了包括蘇聯、美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這是中國人民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高度評價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在這場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同樣,中國堅持持久的抗日戰爭,也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和援助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這是不容否定和懷疑的歷史事實。

在戰爭中,任何一方都要防止和竭力避免兩線作戰,以免陷於被動。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長達14年的局部和全面抗戰中,始終以頑強的戰斗把日本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戰場上,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法實施大規模侵蘇戰爭的“北進”戰略,這不但有力地支持了蘇德戰場,而且也避免了德日合流,使歐洲戰場解除了后顧之憂。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時明確提出要“將滿蒙地區作為帝國對俄對華的國防第一線”,作為它“北進”對蘇作戰准備的重要步驟。而當時英、美、法各國出於共同的反蘇反共立場,基於對日本戰略意圖的推測和了解,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採取了綏靖縱容政策,企圖把禍水引向蘇聯。隨后,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戰爭,在妄圖滅亡中國的同時,也把它看作是“為了有利於對蘇作戰”。1937年6月9日,日本關東軍在《關於對蘇對華戰略的意見書》中提出:“從准備對蘇作戰的觀點來觀察目前中國的形勢,我們相信:如我武力所許,首先對南京政權加以一擊,除去我背后的威脅,此為上策。”接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即使這樣,日本也把對華戰爭看作“北進”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日本准備對蘇作戰,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是它的一個既定國策:它之所以未能實施,不是日本帝國主義不敢,而是不能,根本原因是中國堅持抗戰,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北進”。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統治集團認為是對蘇作戰的最好時機,並作了實戰的准備和演習,但最終還是不敢貿然行事。這除了蘇聯在遠東有比較充分的軍事准備,在兵力、兵器方面都處在明顯的優勢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使蘇聯能夠做到“西線無戰事”。這正如蘇聯史學家卡比察所說:“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爭具有巨大的國際意義。它制止了太平洋地區和亞洲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日軍所遭受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的損失,強烈地影響了日本的軍事潛力。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深深地陷了下去,不得不延期實行其進一步的侵略計劃。”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表面看,是受希特勒德國席卷西歐,繼而揮師東進,對蘇聯用閃擊戰多路長驅直入,直抵莫斯科城下,這給日本擴大戰爭以極大的鼓舞,認定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但實質是由於日本在中國戰場企圖速戰速決的戰略破產,陷入了長期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這就使它小國少兵、失道寡助的弱點進一步暴露,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戰爭物資的極大消耗。日本方面對這種困境深為憂慮,不斷驚呼:“長期持久的戰爭對帝國有百弊而無一利”,“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這正如毛澤東在戰爭初期所預見的:“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由此可見,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既是本於侵略擴張的野心,又是為擺脫其困境而作的困獸猶斗,它在這時提出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就是企圖通過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和香港等地,完全切斷美、英對中國的援助,逼迫中國政府投降,真正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的,集中力量南下與美、英等國進行軍事較量,以實現其建立霸權的目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抗戰與美國的遠東戰略連接在一起,密切了中國戰場同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之間的聯系。1942年是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實施大規模戰略進攻的一年。這時中國正面戰場雖然相對沉寂,但中國應英方的要求,派出遠征軍首次出國與盟軍協同作戰。在緬甸歷時近半年的支援英軍對日作戰,轉戰1500余公裡,英勇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打擊﹔中國遠征軍的苦戰雖未能挽回緬甸防御戰的危局,但以自己的流血犧牲獲得了國際上的贊譽。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重組的遠征軍和駐印軍在緬北、滇西極端艱苦的反攻作戰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這些都直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

這裡更要指出,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后,中國戰場仍然牽制了日軍的主要兵力。這時,日本總兵力為240多萬,除海軍主力用於“南進”外,其210萬陸軍兵力,在日本本土約40萬,在中國東北約70萬,在華北、華中、華南60余萬,用於“南進”的約40萬。這就是說,日本總兵力的55%以上、陸軍兵力的60%以上仍然被牢牢地牽制在中國,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實現“南進”。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一再強調的所謂“以戰養戰”,妄圖將華北作為太平洋戰爭“兵站基地”的計劃,也由於中國敵后軍民的頑強抗擊而化為泡影。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敏銳地看到中國抗戰的作用,提出要把英國的命運“緊緊地與中國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說:“我必須指出,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十五個師團,也許會有二十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從這些合理的設想中可以看到中國抗戰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和勝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摘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年第3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