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大旗,並在東北參加組織和領導抗日武裝斗爭,組建東北抗日聯軍,一直堅持對日作戰直到抗戰勝利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多次發表宣言,號召“工農武裝起來”,“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同時,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從1932年起,先后組織了由漢、滿、朝鮮、蒙古、回等民族的愛國志士參加的十余支抗日游擊隊。1936年又組建了東北抗日聯軍。
1937年盧溝橋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實行了全面抗戰路線,開辟敵后戰場,發展敵后游擊戰,給正面戰場以積極而有力的配合,逐漸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日本的《朝日新聞》也承認:“華北軍發表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度綜合戰果,充分說明了過去以重慶軍為對手的華北軍,在今天他完全轉變為以‘掃共’戰為中心的事實。”“敵大半為中共軍,在交戰回數一萬五千次中,和中共黨軍的作戰佔七成五,即一萬一千四百三十次﹔在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都是中共的黨軍”。僅在194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平均每天和敵人交戰達40次以上,和日本軍隊作戰次數最多的是中共軍隊。僅日本方面承認的這些事實,就使那些誣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積極抗日、隻保存實力和發展自己的說法不攻自破。
中國共產黨最早倡導和始終高舉團結大旗,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爭取和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因此,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採取的是反蔣抗日的方針。后來,中國共產黨和張學良、楊虎城結成了西北三位一體的統一戰線,將反蔣抗日改變為逼蔣抗日。通過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開始聯蔣抗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仍歷經坎坷。國共合作后紅軍改編,一些紅軍指戰員產生了模糊認識。為此,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在大會講現在大敵當前,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我們要把斗爭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換帽子”只是形式,我們人民軍隊的本質不會變,紅軍的優良傳統不會變。為團結對敵,中國共產黨把一切願意參加抗日的黨派和軍隊當作友黨、友軍,極力維護團結。同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皖南事變發生后,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政治上反擊、軍事上自衛的方針,使瀕臨破裂的國共合作關系得以維持。
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兩黨曾有過多方面合作。經過中共中央批准,周恩來參加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擔任副部長,在抗戰宣傳、抗戰文化事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共產黨派駐國民黨統治區的長江局、南方局,以及八路軍、新四軍在武漢、重慶以及全國不少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通訊處,通過各種渠道同國民黨方面接觸,廣泛團結各界民主人士包括地方實力派。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倡導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團結和爭取一切支持、同情和幫助中國抗戰的國際力量。
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為中國抗戰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
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在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提出了全國人民總動員,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人民戰爭奪取抗戰勝利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抗戰路線。不久,又全面分析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明確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指出中國的抗戰是持久的,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日本雖橫行一時,妄圖獨佔中國,稱霸世界,但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缺乏,經不起長期消耗,最怕持久戰。1938年10月,中國抗戰逐漸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並使堅持抗戰、團結、進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策。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以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理論、軍事戰略方針,為中國人民的抗戰指明了總的方向,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一面旗幟。
中國共產黨發動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和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及滿洲省委支持東北愛國官兵和民眾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並派出大批干部領導了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全國性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武裝深入敵后,創建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華北、華中、華南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使敵人真正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平型關、百團大戰等戰役,威震全國,極大地振奮了軍心民心。全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敵后游擊戰爭的開展,大量殲滅和牽制敵人兵力,給予正面戰場以有力支持,同時使敵后戰場逐步發展成為抗戰的主戰場,在全國抗戰中發揮了偉大的戰略作用。中國共產黨組織發動人民參加抗戰,中國人民是抗日戰爭的主力。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也來自人民。
中國共產黨創立新民主主義等理論,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並在抗日根據地局部執政積累了豐富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如全面抗戰的路線、持久戰的理論、抗日游擊戰爭的理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理論和政策、新民主主義理論、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等。這些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了中國革命和黨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緊密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而實現了理論創新。
中國共產黨注重自身建設,提出並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使黨擔負起了在抗戰中的重大使命
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系統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指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策略,形成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形成了理論聯系實踐、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從而引導黨不斷克服困難,走向勝利。而且形成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核心,為發揮黨的核心作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
(作者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摘自《紅旗文稿》2015年第8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