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楣 李自華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是鼓舞一個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一致、戰勝強敵與困難的力量之源。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軟弱渙散,缺乏一個將全民族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縱觀抗日戰爭的艱難歷程,正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全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的被動局面,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為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決定作用。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以嶄新面貌屹立於世界的重要關節點。
吹響民族抵抗最嘹亮的號角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用武力佔領中國東北。接著又進攻上海、熱河等地,制造華北事變,步步進逼,氣焰十分囂張。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和對日“不抵抗”政策下,國民黨軍隊步步退卻,大片國土淪陷,大量權益被出賣。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率先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不斷推動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始終戰斗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號召“工農民眾立即武裝起來,驅逐日本侵略者”。9月20日至30日,中共中央連續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第二次宣言》,強烈要求“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立刻撤退佔領東三省的陸海空軍!自動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號召工農紅軍和全國民眾開展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喚醒了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共赴國難的愛國激情。
中國共產黨積極組織領導東北抗戰,並推動全國其他抗日軍事斗爭的發展,是局部抗戰的中堅力量。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趙一曼等一批共產黨員,創建抗日游擊隊,參加義勇軍,在東北開展抗日軍事斗爭。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到10個軍、1個獨立師共3萬余人。他們縱橫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嚴重威脅日軍在東北的統治,遲滯了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戰爭的步伐。1932年秋始,共產黨員蕭明、張慕陶、宣俠父、許權中等到張家口,幫助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1933年6月至7月,抗日同盟軍連克康保、寶昌、沽源等縣,奪取察北重鎮多倫,並乘勝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振奮了全國人心。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擴大對華侵略,積極策劃“華北事變”。華北淪亡迫在眉睫!在中共北平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北平學生於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並迅速席卷全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促進了全民族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來。毛澤東同志指出:“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准備了抗戰的思想,准備了抗戰的人心,准備了抗戰的干部。”
凝聚民族合力最核心的力量
九一八事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以青年學生為先鋒,各階層群眾迅速團結起來,成為民族抗戰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誠意爭取國民黨團結抗戰。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立即保証民眾的民主權利”、“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的條件下,工農紅軍准備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建立包括上層在內的抗日統一戰線,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而奮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克服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根據抗日形勢的發展,將“抗日反蔣”方針轉變為“逼蔣抗日”,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又調整為“聯蔣抗日”,奠定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民族危難之際,中共中央於事變次日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呼吁“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針對國民黨對全面抗戰路線的搖擺和制造的摩擦,中國共產黨從民族抗戰的大局出發,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按照“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以斗爭求團結,對來犯之頑固派予以堅決打擊,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全民族抗戰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擊日軍侵略動員了最廣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推動下,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推動全民族將團結抗戰進行到底,直至最后勝利!
砥礪民族崛起最堅韌的意志
習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偉大的抗戰精神的主要創造者和積極踐行者。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鐵骨錚錚、視死如歸,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奏響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的壯麗詩篇。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怕犧牲、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體現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決心和氣概。
抗日戰爭勝利迄今已有七十年的時間。七十年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涌現出來的無數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跡,沒有被時光淡化,而是被反復紀念、永遠緬懷﹔他們創造的抗戰精神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征程中,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