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岳思平:筑起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論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

2015年07月22日10:46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筑起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這是我黨對抗日戰爭勝利經驗的深刻總結。


  中國抗戰之所以取得最后勝利,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對手,已經不是 甲午戰爭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和臭名昭著簽署賣國“二十一”條的北洋政府,也不是九一八事變后坐視東北殖民化和華北、華中部分主權喪失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而是以國家、民族獨立與解放為最高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與軍隊。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抗戰中中流砥柱作用的發揮,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倡導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提出了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這兩條路線成為引導中國抗戰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保証。

共產黨倡導和維護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國抗戰勝利的旗幟

國民黨與共產黨是中國近代史上兩支最為重要的政治力量,雖然思想信仰和追求不同,曾在十年內戰中勢不兩立,但在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機面前,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視抗日救國為最高目標,結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爭取中國抗戰勝利的法寶和旗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堅決主張抗日的同時,倡導建立“抗日反蔣”(亦稱反蔣抗日)的“下層統一戰線”。作為執政黨的蔣介石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和實際上的對日“不抵抗政策”,致使在短短4個半多月間,2萬余日軍戰勝了10余萬東北軍,侵佔了東北三省。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推動著局部抗戰的進程。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和趙一曼等一批共產黨員,由關內到達東北,創建反日游擊隊,參加東北義勇軍。200余名共產黨、團員參加的東北義勇軍一度發展到50余萬人,揭開了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3萬余人,開辟了東北敵后戰場,將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推向高潮,成為堅持東北和中國局部抗戰的主力軍,阻滯了數十萬關東軍全面侵華的步伐,在戰略上配合了全國抗戰的到來,並一直堅持抗戰14年,直到最后勝利。

  誠然,國民黨軍前線廣大愛國官兵,相繼進行了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和綏遠抗戰等,尤其是第29軍大刀隊揚威長城喜峰口,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也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淞滬協定》《塘沽協定》《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等一個個喪權辱國的協定,致使日本帝國主義得以從沈陽柳條湖進到北平盧溝橋和上海虹橋機場。

  1935年華北事變后,隨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不斷調整方針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2月陝北瓦窯堡擴大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將“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至“聯蔣抗日”,毅然捐棄前嫌,與張學良、楊虎城等共同努力,和平解決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証”為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接受,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但蔣介石於1937年的廬山談話中仍表示“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存在與日和談的幻想。甚至於8月7日,在國防會議和國防聯席會議上,蔣介石仍試圖以承認日本侵佔東北三省和熱河省(今河北省承德地區)為代價,求得與日妥協。

  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爭,把中華民族逼到亡國滅種的危難地步,喚起了中華兒女的使命意識,在抗日和愛國兩大問題上達到了高度契合與統一。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盡管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但幾千年來一種根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民族認同感,總是隨著國家民族安危,升華為強烈的愛國責任感。抗日戰爭極大地加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和海外華僑同祖國的血肉聯系,其埋藏在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成為全中華兒女共同抗日的信念。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即7月8日,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全國人民的推動和日寇進攻上海、威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情況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於9月22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了實際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從而形成了全國抗戰的嶄新局面。

  中國抗戰在對日統一戰略目標下,國共兩黨兩軍的正面與敵后兩大戰場,相對獨立,主要實行戰略配合,成為軍事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內容,構成兩面夾擊日軍的有利戰略格局,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成功體現,是中華民族在軍事上的成功實踐。

共產黨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是指導全國抗戰勝利的偉大綱領

歷史証明,制定一條正確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是弱國打敗強國唯一正確的戰爭指導路線。眾所周知,共產黨實行的是一條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陝北洛川會議通過了著名《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建立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進行人民戰爭。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專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論述了全面抗戰,全民抗戰的觀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的具體體現。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奉行的是一條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依賴外援的截然不同的片面抗戰路線。蔣介石雖也表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但實際上不去動員、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而千方百計地壓制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的白崇禧直言不諱地承認:我們“過去的作戰,卻只是單純的軍事動員,政治並未動員,只是軍隊抗戰,民眾並未抗戰”,並企圖依賴美、英和蘇聯援助和干預來扭轉戰局。

  中國共產黨率先垂范,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緊緊依靠和發動群眾,組織和武裝群眾,發揮與廣大人民群眾魚水關系的獨特政治優勢,開展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大顯神威風,鐵道游擊隊、雁翎隊和敵后武工隊層出不窮,戰斗在東北、華北、華中和華南四大敵后戰場,進行人民戰爭。在這一路線的感召下,全國又形成了包括各黨派、各民族和各階層參加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呈現出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勢。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中華民族同仇敵愾,誓用血肉筑起新的長城。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狼牙山五壯士、英雄的“岱崮連”,新四軍“劉老庄連”82烈士、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2團政委趙一曼、東北抗日聯軍“小孤山12烈士”、“八女投江”的巾幗們、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國民黨軍“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第9軍軍長郝夢齡、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第200師師長戴安瀾,這一個個群體和個人,是中華兒女的優秀典型和楷模。他們或慷慨激昂,或橫刀敵陣,或瀝血孤營,或碎骨沙場,或裂身銀漢,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氣吞山河的氣概和滄海同深的志量,泣鬼神、震寰宇、懾敵寇,喚醒了沉睡的東方睡獅,昭示了庄嚴的國格,召回了憔悴的國魂,高奏起人民戰爭的最強音,筑起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民眾動員程度如此廣泛,群眾發動規模如此浩大,戰斗意志如此頑強,抗擊時間如此續長。歷史雄辯地表明,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成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偉大綱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重新梳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經驗,是在重溫黨的光輝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難之際,秉持民族大義,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並踐行全面抗戰路線的戰略方針,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最終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

  (作者:軍事科學院原軍史所抗戰組長、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