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北京也正在積極落實“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新戰略定位,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引領帶動全國創新發展。
科技服務業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北京科技服務業發展,不僅有助於完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增強首都自主創新能力,而且對於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能夠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服務中心
北京是全國科技服務資源最密集的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到2013年底,北京市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7.1萬家,從業人員95.2萬人,實現增加值1444.3億元,佔第三產業比重達到9.6%。隨著北京科技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
新興科技服務業態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服務鏈基本形成。北京一直引領著全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特別是近年來涌現出技術轉移、創業服務、科技金融等一批新興業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圍繞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新成果產業化等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較為完善的創新服務鏈。在創業服務方面,涌現出車庫咖啡、3W咖啡、聯想之星等一批新興創業服務機構,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為全國首個以創業服務為特色定位的集聚區。在科技金融領域,天使投資、創業投資、PE等新興金融業態加速發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P2P平台、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
科技服務資源創新日趨活躍,對區域創新支撐作用突出。北京科技服務業領域聚集了眾多國家級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獨立性研發中心等創新資源,是北京市研發活動和自主創新成果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北京市第二次R&D資源清查數據顯示,科技服務業R&D人員全時當量8.04萬人年,佔全市的41.9%﹔R&D經費363.99億元,佔全市的54.4%﹔申請專利6498件,佔全市的26.1%。科技服務業已經成為北京市創新人才最密集、創新成果最豐富的行業領域之一,對首都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對全國的創新輻射作用也已經充分顯現出來。
中關村引領地位進一步凸顯,集群化發展效應開始顯現。中關村作為北京市科技資源最集中的區域,科技服務業佔據了全市半壁江山,以佔全市科技服務業行業4.8%的法人單位數,吸納了29.3%的從業人員,創造了50.1%的營業收入和49.9%的利潤。尤其是中關村核心區的科技服務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中關村創業一條街、科技金融一條街、知識產權和標准一條街正在加速形成。
北京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研發服務業創新產出效率有待提升。研發服務業是科技服務業中創新活動最密集的行業,代表了科技服務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目前,北京研發服務業仍以國有事業單位為主,規模以上法人單位中,國有事業單位佔50%以上。這些機構研發經費投入主要以政府經費為主,而且由於缺乏對科技人員有效的激勵機制,研發投入產出效率相對較低。2013年北京市科研院所研發經費佔全市研發經費的比重高達50.8%,但其專利申請量僅佔到全市的19.8%,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全市不到3%。
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當前北京尤其是中關村創新創業非常活躍,探索出若干創新創業服務新模式,但是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一是孵化器、技術轉移機構等科技服務機構普遍缺乏技術管理融合型高素質人才,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仍有部分國有科技中介機構對政府依賴性較強,服務內容單一,很難真正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三是新型創業服務機構自身的盈利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索完善,挖掘、篩選項目以及深度孵化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目前,大多數科技服務業領域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行業准入門檻低,發展水平層次不齊。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尚不健全,對技術交易、技術推廣服務、科技金融等業態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此外,政府對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也有待提高,支持方式和手段需要進一步創新。
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釋放改革紅利,激發科技服務業發展活力。
北京一直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者,尤其是近年來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探索取得積極成效,在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優化創新創業制度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當前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因此,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要以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為動力,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激發科技服務業發展活力。
一是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釋放科研院所創新效能。增強科技服務業創新能力,關鍵還是要激發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要積極開展科研院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將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納入科研人員績效評價范圍。探索完善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在這方面“京科九條”已經有了重大突破,規定“科研機構可提取70%及以上的轉化所得收益,劃歸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所有”,關鍵是要落實,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真正提高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二是簡化行政審批,引導科技服務業領域大眾創業。加快落實國務院關於“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強化服務”的要求,放開市場准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科技服務業領域。由於有些科技服務業具有研發投入大、創新風險高的特點,有些科技服務業具有准公益性特點,因此,要加強政策扶持,積極落實國家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整合北京市現有關於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創新政府資金支持方式,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進行針對性扶持。
聚焦重點領域,增強科技服務業市場競爭力。
一是增強研發服務業創新能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雲涌,美國發布新版“創新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我國也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硬件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經濟對各行業帶來新的變革和生機。北京發展研發服務業,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新興源頭技術創新機構、新型企業研發機構等發展,引導各類研發機構開展具有行業領先和顛覆性變革的原創技術創新突破,為北京打造具有技術主導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供技術支撐,並引領帶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是打造“北京設計”品牌。近年來,北京一直在大力推進“設計之都”建設,實施首都設計產業提升計劃,打造出“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國設計紅星獎”等品牌活動。發展設計服務業已經成為促進北京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未來要繼續推進“設計之都”建設,加快集聚一批國際知名的設計機構,支持本土企業建立獨立的設計機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設計品牌。同時,要加強設計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創新,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模式,積極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提升整體的設計水平。
三是提升工程技術服務業市場競爭力。目前北京已經形成了以中央工程技術服務機構為龍頭,上下游服務企業集聚發展的工程技術服務集群,在全國競爭優勢突出,在全球也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未來,應抓住我國實施“一帶一路”開放戰略契機,積極開拓國外市場,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提高集成化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能力,做大做強工程技術服務業。
完善服務鏈條,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一是提升孵化器專業化服務水平。要繼續探索新型孵化器發展模式,提升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傳統孵化器增值服務能力,引導企業、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各類創新型孵化器,推廣“孵化+創投”等服務新模式。積極引導創業服務機構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轉向升級,提高服務能力。如針對不同產業提供創業服務,打造互聯網+、智能硬件等專業領域的孵化基地﹔針對高校學生等特定群體提供特色化的創業服務,等等。
二是提高技術轉移服務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一直是我國創新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國的技術轉移服務環節薄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中關村目前正在打造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已經形成良好發展態勢,未來應繼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發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支持各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開展服務模式創新,提高技術轉移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三是積極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積極推動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完善知識產權公共信息、專題數據庫等服務平台,鼓勵知識產權新興業態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加強知識產權服務與產業、科技、金融等政策的銜接,積極探索股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知識產權投融資模式,提高知識產權的運用能力。
加快平台建設,充分釋放首都科技服務資源效能。
一是支持開放式協同創新平台建設。繼續支持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支持產學研開展聯合創新。創新產業技術聯盟發展模式,將專業領域科技服務機構納入,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進一步釋放開放實驗室等平台的發展活力,為領域內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檢驗檢測等各種專業化服務,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鼓勵社會機構建設創新創業全業務鏈服務平台,為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包括技術轉化、政府政策咨詢、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金融等集成化、高品質的科技服務。
二是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科技服務平台。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已經啟動實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是要創新驅動,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與北京相比,天津、河北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不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區域創新創業環境不完善。因此,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不僅僅是要引導北京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河北、天津落地轉化,更重要的是構建起吸引創新創業要素集聚的生態環境,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而共同推進區域整體創新能力提升。未來要發揮北京科技服務資源優勢,打造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科技服務平台,引導北京的各類科技服務資源在天津、河北等區域進行業務拓展,為京津冀大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服務支撐。
(作者: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