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丁 賀 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重要講話中明確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其中,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北京城市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對中央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堅決落實,竭盡全力、奮發有為地建設好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局。
深刻理解中央重大戰略決策
賦予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是中央在十八大之后,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部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伊始,中央對北京建設發展方向做出重要指示之后,又一重大歷史性決策。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政治局領導同志專程到中關村進行集體學習,聽取科技部、中關村的匯報,看了中關村的創新成果后,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了重要講話。講話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科學分析了科技創新面對的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了我們國家在一些科技領域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的判斷,提出了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著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等“五個著力”的要求。之后,總書記就這一重大問題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等重要會議上作了多次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刻不容緩,並提出了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目標、總任務、總要求。在2014年2月視察北京工作時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在北京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這既是對北京發展方向的定位,也是布局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戰略節點。中央的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和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於轉型時期,發展正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體制正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國家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和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弱化。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土地、礦產、水資源等要素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退,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凸顯,不斷增長的需求與能源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的矛盾尖銳。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出,特別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結構失衡的問題亟待解決,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利益格局,解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已經迫在眉睫。正如一些專家的判斷:我們國家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階段,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正在深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迫切需要釋放出仍然擁有的巨大需求潛力、資本潛力、科技潛力,解決“三期疊加”所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構建起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唯有這樣,才能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潮流,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的基礎上,更好、更持久地發展,完成兩個一百年的任務,實現中華民族歷史性的跨越,由世界大國邁向世界強國。面對這樣的形勢與任務,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央要求北京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意義,自覺主動地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局。
發揮優勢堅決完成戰略任務
中央為北京確立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既是基於北京是首都,在京津冀地區乃至環渤海區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基於北京實力較強,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領域優勢明顯,創新潛力很大﹔基於北京有中關村、金融街,服務業比重大,現代化程度高﹔基於北京地區是國際交往中心,集中了各國使館、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跨國公司總部等,對外交往交流頻繁方便﹔也是基於解決北京面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其核心是要求北京通過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強化科學的理念,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按照科學的規律,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科學的發展。完成這個十分艱巨的任務,要充分發揮首都的比較優勢,特別是要注意發揮好兩個方面的優勢。
一是發揮好北京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北京是全國科技智力資源最集中的城市,科技資源總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擁有中央和地方各類科研院所400余所,高等院校90余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兩院院士約佔全國的一半,國家“千人計劃”入選人數為全國的近百分之三十,留學回國人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企業高度聚集,約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其中有一大批科技上市公司、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世界500強企業及外資研發機構。聚集了大批科技創新載體,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各類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佔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時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項目佔全國的百分之四十。這些重要的科技資源是北京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依托和保障。
二是充分發揮好北京的科技改革優勢。近年來,北京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積極推動科技資源、重大科技項目、科技資金、科技政策的整合,促進科技的協同創新﹔通過股權激勵、政府採購、財稅金融等政策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特別是持之以恆地下力氣抓中關村的試點,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近幾年,重點推動了中關村示范區條例立法,由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並實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在中關村地區為科技創新建立和完善了法規保障。組建了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9個中央單位與北京市單位共同參與的中關村創新平台,統籌研究推動項目審批、政策先行先試、規劃建設、軍民融合,在創新體制機制、整合首都創新資源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建立了部市會商、軍地會商、院市合作機制,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及總參、總裝、海軍、二炮等與北京市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化項目、軍民融合發展等開展了廣泛合作。積極落實國務院批復的“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有利於推動協同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政策框架體系。建立了中關村人才特區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加快了高端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激勵,進一步完善了科技創新的金融環境。推動了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的建設,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團隊、企業、項目,為重大科技創新和成果的轉化建設了重要基地。基於這些努力,中關村已經展示出對首都經濟的支撐作用和對全國科技創新的示范引領作用,已經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
中關村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改革試點實踐,為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做了前期准備,蹚出了一條路子,取得了有益的經驗,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與差距。同與硅谷為代表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相比,中關村對世界高端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還不強,高端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數量少水准不夠﹔引領全球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能力還不足,缺少有重大影響的創新企業、創新成果、創新產品,完整的創新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還在部署推進階段﹔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仍需進一步完善,實現“軟硬環境無差距,國際合作無障礙”還需下大力氣。
面對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任務,還要做扎扎實實的工作。在這方面市委市政府已經做出了部署,要圍繞著在科技創新創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目標,加快落實。
一是充分發揮中關村創新平台的作用。深入研究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明確北京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主攻方向、階段性部署和重點任務。深入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針對中關村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圍繞著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打通通道、打破圍牆、打破部門分割的障礙,調動企業、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二是廣泛聚集高端創新人才。以進一步抓好中關村人才特區的建設為依托,進一步發揮人才在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中的重要作用。針對首都創新人才工作的實際,要在用好人才上下功夫。首要的是用好創新創業的領軍人才,要圍繞著多出成果,創造條件,給予更加寬鬆的環境,讓他們放手科研,拿出更好的創新成果。要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主力軍作用,通過改革,採取股權、期權等形式,讓他們的科技創新得到合理的回報。在這方面,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膽子可以大一點,步子可以快一點。同時,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用事業吸引緊缺的高端人才,以廣聚優秀人才來推動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三是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努力拿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要依托中關村創新平台,深入研究北京的科技創新與國家科技創新的對接,把北京的科技創新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圍繞國家科技創新的重點,根據首都的實際,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統籌調整北京的科研布局,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形成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整體合力。
四是努力拿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要協力攻關,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的重要作用。圍繞著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科技政策,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的障礙,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發揮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抓住機遇破解首都發展難題
當前北京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中央確定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定位,為北京指明了出路,北京一定要乘勢而上,抓住機遇,聚焦這一戰略任務,統籌推動北京的改革與發展,破解北京城市發展難題,把北京建設得更好。
一是破解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貫徹中央對北京工作的要求,需要處理好疏解非首都功能與保持首都經濟平穩發展的關系,防止出現轉型發展時經濟失速、產業斷層。解決這個問題,關鍵要從消費、投資兩個方面入手。從消費方面,要抓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機遇,加大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調動社會的科技創新創業熱情,增加科技創新創業的收入水平,提高科技創新創業的消費比重。要進一步鼓勵各類企業廣泛開展創新活動,依靠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水平來刺激、擴大消費。近年來反復出現的國人在國外大量購買品牌產品的現象,啟示我們這方面的潛力很大。國內國外產品的差距,科技含量是重要方面。差距就是潛力,就是發展機遇。從投資方面,應當抓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機遇,加大投資結構的調整力度,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投資環境,打通社會投資參與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通道,加快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改變房地產投資比重過大的狀況,逐步把投資發展的重點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路子的重要方面。
二是破解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的難題。從首都經濟的發展現狀看,高技術企業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撐,並正在引領產業向“高精尖”轉型。但是必須看到,首都經濟的產業格局層次仍然較低,產業發展的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總體上仍然處於產業鏈條的低端,突出的表現為高技術制造業附加價值不高,對全市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大。相當一些高技術企業實際為組裝加工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屬於高技術產業中的低端加工業。企業的創新不足,有些科技企業甚至根本就沒有科技活動,企業的設計和技術大量依靠引進,具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少,原創性的產品和技術更少,使得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可替代性強,競爭力不高。北京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挖掘運用得不夠。前兩年的專項調查顯示,全市近八成企業開發核心技術仍是自己單干,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不到一半﹔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極少來自企業。這些問題都亟需通過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以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
三是破解制約和諧宜居兩個短板的難題。生態環境和城市管理這兩個短板嚴重影響北京的形象,已經成為困擾和制約北京工作的重大問題。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在繼續完善政策、從嚴管理、嚴格執法、落實好減煤、控車、治理揚塵等各項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進一步聚焦大氣環境治理任務,運用科技手段,進一步搞清大氣污染的形成機理和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對高能耗產業、企業的治理力度,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產品的攻關,進一步降低單位GDP的能耗水平,盡快解決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的狀況。在解決城市管理難題方面,也要借助科技手段,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優勢,進一步提高治理管理的科學化水平,變粗放管理為集約管理,變運動式治理為精確制導,精准發力,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解決問題、及時消除隱患、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同時,對群眾反映突出的食品藥品安全、交通擁堵、污水垃圾處理等等問題,都需要以科技創新來破解,用科技的力量提高管理水平,造福人民群眾。
四是破解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難題。從北京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破解首都城市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唯一選擇,科技創新應當成為落實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重要支撐。為此,要充分發揮中關村的作用,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加強京津冀創新產業對接、布局和創新鏈條的打造,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揮首都科技創新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市場一體化,完善區域創新體制機制,提高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五是破解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題。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面向推動科學發展的主戰場,必須加大改革力度,著力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牆,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這方面,市委市政府已經做了相應的部署,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當務之急是必須抓緊落實。在落實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讓企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有更大的創新熱情,得到開展科技創新的實惠,取得更好的科技創新成果,努力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走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發展的新路。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