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黨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干部作風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建設理論,升華了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為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各級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是實現“四個全面”等各項戰略任務的組織者、推動者、引領者和實踐者。要切實發揮好領導干部推進的作用,就要從抓好其自身素質建設入手。
思想作風情況是領導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
習近平在出席中央黨校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提出,現在在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並切實解決好的是理想信念問題和思想作風問題,最需要加強的是理論教育。
干部的思想作風是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思想作風是管總的,是“本”,對其他作風起著統領和支配作用。思想作風端正,就能樹立起良好的學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反之,思想作風不端正,其他方面的良好作風就無從談起。
我們講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意識作為核心要求。現代政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政黨政治,政黨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政治活動的重要載體。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的政黨多少都會強調要抓政黨建設,但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黨的建設”方面與世界上其他政黨尤其是資產階級政黨相比而言,有自身的獨特性,那就是始終是把理想信念的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因此,必須堅持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領導干部最重要的素質,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從根本上解決好“依靠誰”和“為了誰”的重大問題,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在日常工作中,領導干部要切實維護黨中央的權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確保政令暢通。
加強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作為根本立場。領導干部要真正做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干部的第二個字是“部”,暗含著領導干部是人民群眾整體中的一部分,從群眾當中來﹔同時,他要超越於一般群眾,能夠帶領群眾,統領下屬,到群眾當中去。“領導就是服務”這句話是對的,同時, “群眾不能只是被服務”。如果決策只是領導的決策,而沒有群眾的參與,很可能就會與群眾需求脫節、與實際脫節。所以,領導干部必須虛心問計於百姓,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歷史的推動者。如果領導干部能廣開言路,多聽、多看、多用,必能問出發展走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改革的效果怎麼樣,最終要在實踐中檢驗,在群眾的口碑中檢驗。
加強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必須將堅持道德操守、提高官德修養作為基礎。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干部德才兼備就是堅持輸入我黨肌體的血液必須是高度純潔和健康的。德才兼備是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黨干部應該具備的條件。古語說得好:“以德服人。”德為先,才能服眾人。“德,國之基也”。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是如此,對一個人、對一位領導干部來講,就更是如此。沒有德,就很難有真正的領導力和威信。我們傳統文化中類似的思想很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官德當中的廉、清、公正等,對一個領導干部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紅利”。
加強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就必須將長期保持積極進取狀態作為外在體現。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從哪裡來?無非是外因和內因驅動。工作慣性是一種外因,一位同志剛剛進入公務員隊伍時往往工作狀態不錯,剛提拔到某個領導崗位時也常常懷揣著“三把火”。工作崗位要求也是一種外因,就像企業生產車間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要符合一定的質量要求,不能出次品和廢品,在外人看起來工作狀態也不錯。但是外因往往容易受到外力的改變甚至抵消,它能夠使得一個干部在一段時間內狀態不錯,但是難以長期保持。說到底,隻有實踐主體解決了主觀的認識問題,從內心當中找到工作帶來的價值感和自我實現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才能夠真正讓一名干部能夠克服物質條件或者職位激勵等外在因素的考慮,從而長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
推動工作開展是領導干部素質的綜合反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淨淨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簡單概括,就是要干淨干事。干事是最根本的職責,干淨是最起碼的准則,不干事肯定會誤事,不干淨遲早要出事。黨員領導干部隻有在認真干事的基礎上,懷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保持干淨,秉公執政、廉潔從政,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干部的第一個字是“干”,干事是工作崗位責任的要求,也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想不想干事,考驗著干部的主觀精神面貌﹔會不會干事,檢驗著干部的客觀工作能力。勇於擔當,推動工作的能力是領導干部素質的綜合反映。
推動工作開展首先要求領導干部敢擔當、善擔當。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實踐是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大舞台,歷史面貌的形成依賴於社會實踐主體有意識的創造和改變。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怎麼樣,直接影響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擔當,要求領導干部要不回避矛盾和問題,有一股迎難而上的勁頭。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君子、大人的責任和擔當,在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身上更要有這種責任意識。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的事多、事難。事多,應該成為努力工作的理由,而不能成為大而化之的借口﹔事難,應該是兢兢業業的根據,而不能成為逃避挑戰的理由。藐視困難是克服困難的前提,而重視困難是解決困難的基礎。
擔當,要求領導干部善於帶隊伍、建團隊。“一花獨放不是春”,全面深化改革靠的不是哪一個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領導干部抓好班子建設,抓好隊伍建設,既善於激勵人心,又善於凝聚人心,大家凝心聚氣,形成“戰斗的堡壘”,而不是成為“堡壘內部的戰斗”,才能集思廣益,共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推動工作開展要求領導干部有定力和毅力。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矛盾因素較多,領導干部應當會用唯物辯証法的觀點來分析形勢,認清主流和支流,參透本質和現象,區分全局和局部。不能因為我們實際工作中存在某些問題和消極現象,就認為當前情況“一團糟”,似乎深化改革還不如不改革,進而對中國前途、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懷疑,這種認識會把我們引上錯誤的軌道﹔同時,在大好形勢下,如果不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並且採取有效措施去加以解決,同樣也會犯錯誤。
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碰到的問題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換句話說,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繡花作文章,而是要闖“難關”,涉“險灘”,所以領導干部具體工作中一定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挑戰,甚至是風險。毛澤東講,“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習近平總書記說,“壓力越大,意志力要越強”。好干部不會憑空產生,都是經過事件的磨煉,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
常規性、事務性的工作能夠看得出一個同志的定力和毅力,但突發的、重要的、或者緊迫的事情面前往往更容易看得出來一個同志有沒有定力和毅力。有了定力和毅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領導干部工作中看准的事情,隻要符合法治精神,符合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就堅定做下去,堅持做下去,一定會在實踐中取得好的效果。
推動工作開展要求領導干部能務實、會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戰略舉措。“哲學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目標制定得再好,理論准備得再充分,最終還是需要在實踐中落實、檢驗。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各級領導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作為判斷改革成敗的標准。允許我們的領導干部改革出現失誤,但是不允許領導干部隻當改革的“評論員”,不當改革的“運動員”,不允許隻會坐等和觀望,甚至喝倒彩,幫倒忙。
領導干部了解實際情況是務實的基本前提。了解實際情況的方法很多,我們黨有一個好的工作傳統,就是開展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調查和研究屬於相互聯系的兩個不同階段,調查是初始階段,要掌握真實的數字、情況和現象等﹔而研究是高級階段,是要透過數字、情況和現象等來分析背后的原因,出現的規律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目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是一下子發生的,而是這些年不斷積累和潛伏下來的。對這種情況,隻有“謀事要實”,認真總結研究,才能對紛繁復雜的矛盾做出正確分析,才能真正找到病因,並開出對症的藥方,最終把病治好。
領導干部清楚各項工作的總目標,在具體工作中提高執行力是務實的基本要求。經濟社會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具有高度綜合的性質。因此,改革必須有綜合的觀點,要知道改革的總目標,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和研究問題。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可能會一籌莫展,但綜合起來看就可能會柳暗花明。
工作當中既講階段性,也講聯系性,是務實精神的內在要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階段性和聯系性的統一。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肯定有具體目標,這就是階段性,是事物發展的相對穩定性。但是事物同時還有連續性,需要有對工作的預見性,既要看到眼前任務,也要看到工作的長遠目標。一場戰役接一場戰役,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將階段性成果積累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成果。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