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琪 崔憲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槃,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於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
為什麼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認為中華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為人類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強調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許多正確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發展規律的真理性認識,這些思想“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中國的發展特色和發展道路,提升到增強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層面,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這種高度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義的思想觀點,在我們黨歷代領導人的講話中尚屬首次,體現了我們黨對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本質意義的新認識和新高度。
科學認識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近代以來,無論在學術領域還是政治層面上,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錯誤的極端觀點:一種是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一種是死守舊有文化傳統的文化復古主義。但無論是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還是文化復古主義,在今天看來都是錯誤的,應予以摒棄。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有鑒別”就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不是歷史虛無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有揚棄”是在經過分析鑒別的基礎上,堅決剔除其過時落后的糟粕后,積極繼承吸收其合理優秀的成分。對存在合理內核又具有舊時代要素的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明顯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一定的文化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文化具有滯后性,因而當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跨階段地影響與制約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科學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
大力研究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在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方面缺乏科學規劃,甚至僅僅把其歸為學術研究,尤其是根據時代特征和當前任務,在清理和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做得還不夠。因此,要真正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發揚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開發工作。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旺盛活力,離不開整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離不開引進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這方面,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肩負著創新民族文化的重大歷史責任。當我們以冷靜、求實的態度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文明,就不難發現,西方文明及其價值體系能夠向全世界傳播和擴散,西方國家的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功不可沒。它們為西方文明價值觀披上了普世價值和合法外衣,增強了西方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們弘揚中華文明,也要大力發揮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通過繁榮和發展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讓世界真正了解、喜歡和向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明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我們要虛心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大保護民族優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護好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
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融社會主義的價值特性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於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仁愛”、“誠信”、“天下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就在於這些思想既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人們的普遍願望及基本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做好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理念及其現代意義的挖掘和闡釋,把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價值理念的義理講透、意義講足、現代性講好。另一方面要做好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闡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無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素材。用活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國思想智慧講述中國價值理念的客觀要求,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到當代中國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徑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強調“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他還進一步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
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在於入心入腦,要內化為我們每個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於形式。這要求我們從基礎教育抓起,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學、研究體系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當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有一些問題,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國味”淡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干部培訓學校還沒有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列為必修課,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完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強等。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增加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和課程,分層次、分內容,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二是拓展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建設,使之成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在高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選擇﹔三是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學科專業和研究平台建設,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傳播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平台﹔四是在黨校、行政學院等培訓教學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把傳統文化課作為必修課程,像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一樣學習古代文化經典,與提高領導干部傳統文化素養和為官執政道德建設結合起來。
保持特色不斷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尊重傳統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更不能作繭自縛。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兩創”方針的鮮明指向,就是立足於實踐,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借鑒其他優秀文明成果,通過轉化再造、豐富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
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曾有形象表述:“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擺設,不是隻供學者研究的對象,而是養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如果一種文化產品隻存在於博物館中,一種文藝形式隻存在於舞台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它們已經死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傳統文化隻存在於學者的書齋裡或研討會上,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它已經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裡呢?許嘉璐的答復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裡。”他舉例說,女孩子穿著高跟鞋走在馬路上,一下摔倒了,如果沒人管,那倫理道德就死了﹔如果有人打110求助,那說明他內心的道德觀活了一半﹔如果馬上有人上來攙扶,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裡的。如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國民的一種文化素養和日常行為的遵循,需要我們在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上下功夫,要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美育載體,闡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時代語境。
主流媒體要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作為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必須旗幟鮮明地擔當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要充分發揮平台優勢,舍得拿出黃金版面、黃金時段、黃金欄目,把最優秀、最精彩、最關注的文化食糧呈獻出來,讓讀者、觀眾、聽眾了解歷史、汲取知識,飽餐優秀文化盛宴,接受優秀文化洗禮。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之所以蜚聲中外、家喻戶曉,就在於利用了央視的強大覆蓋力、傳播力,向億萬觀眾打開一扇窗,讓無數百姓一睹名家風採,走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學術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文化熏陶。傳承優秀文化,媒體要善於引導、善於創新。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將枯燥的漢字書寫辦成引發廣泛關注、讓大家都喜歡的節目,就在於大膽創新。媒體要通過寓教於樂、寓文於娛的形式,讓優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畫面、聲音、文字中,像空氣一樣浸潤人們的肺腑,淨化人們的精神家園。
對於主流媒體而言,傳承優秀文化既是一種責任擔當,也是一種輿論“亮劍”。每一位媒體人都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激濁揚清,堅守精神家園,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真正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華大地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領導干部要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繼承者、自覺傳播者和帶頭實踐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建設上的歷史使命,要求共產黨人始終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在於實踐,而不是用於裝潢門面。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發揚光大,重要的是踐行民族優秀傳統,例如優秀的傳統美德和禮儀、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潔的官德、無私無畏的價值追求等。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就是因為我們能夠踐行優秀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精神家園裡最重要的內容。各級領導干部要正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掘它們蘊含的現代性力量,爭做中華文化的篤信者、傳承者、躬行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以此作為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他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抓好學習和運用兩個基本環節,並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是要刻苦學習。“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方面帶頭作出了表率。他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廣泛興趣和深厚修養,博覽群書,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其文章和講話中,大量引用我國古代的歷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跨度橫貫上千年,內容涵蓋各個方面。二是要科學借鑒。帶頭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貫徹到自己的工作實踐、日常行為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文,從來都不是簡單套用,而是緊密聯系實際,用來說明現實問題。領導干部要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成為一個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又有中國氣派、中國傳統、中國精神的現代領導者。
(作者:井琪,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副編審﹔崔憲濤,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副社長,編審)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