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第一要求,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慎重考量的,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目標追求,同時也規定了實現富強的基本路徑。
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首先,富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中文中的“富”含有“多財”、“多畜財產”、“財物豐備”、“積畜財帛”以及“充足”、“豐厚”、“安平”、“幸福”等義,“強”字則有“壯大”、“盛大”、“強盛”等意思,多用於“強國”、“強兵”、“富強”、“富國強兵”、“國富兵強”等詞語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都把“衣食足”、“有恆產”即物質生活方面的富足當作社會文明、和諧的前提,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管子更重視富強,把富強作為衡量國家安危和治國者是否稱職的標准:“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雖不用寶幣事諸侯,諸侯不敢犯也。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故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不免於死亡之患。”
其次,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定為社會主義國家重要的追求目標,是總結吸取了近代歷史的慘痛教訓。鴉片戰爭以來,清朝統治者面對列強的侵略,國庫空虛,無兵無餉,除了不時發出“時局多艱,國勢積弱”、“事變紛乘”、“積弱不振”之類的哀嘆外,並無應對良方。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鴻章曾感嘆:“中國積弱,由於患貧……以貧交富,以弱交強,未有不終受其弊者。”晚清統治者的腐敗無能,把國家弄到了瀕臨滅亡的絕境。“中國積弱,至今極矣”,“堂堂華國,不齒於列邦”,“以四百兆人民之眾,數萬裡土地之饒,本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但卻弄到“盜賊橫行,飢饉交集,哀鴻遍地,民不聊生。嗚呼慘哉!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尤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正是有鑒於這種危亡局面,孫中山先生才第一個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孫中山晚年講演三民主義,認為中華民族面臨的主要危險是帝國主義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他指出:“中國民族如果單受天然力的淘汰,還可以支持一百年,如果兼受了政治力和經濟力的壓迫,就很難度過十年……如果在這十年以內有方法可以解脫政治和經濟力的壓迫,我們民族還可以和列強的民族並存。如果政治和經濟力的壓迫,我們沒有方法去解脫,我們的民族便要被列強的民族所消滅,縱使不至於全數滅亡,也要被天然力慢慢去淘汰。”他晚年撰寫《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等,就是希望通過經濟上的富強來挽救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危亡。
再次,富強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如一的追求。1921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陳獨秀主編的《共產黨》月刊第五號發表《共產黨在中國的使命》,指出:共產黨在中國有兩大“使命”,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經濟的。政治的使命是用革命手段改造舊的政治制度,重建國家,而經濟的使命就是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發展中國經濟,實現國家的富強。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針對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水平低”、工業落后到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現狀,強調“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他指出,1840年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欺負過我們,除抗日戰爭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一是經濟技術落后”,新中國建立后,社會制度變了,但經濟技術還很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從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毛澤東提出了用50至10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使中國 “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設想。1963年,經毛澤東修改的中共中央《關於工業發展問題》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強調“社會主義總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是使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更加強盛一些”。這一思想為后來歷屆中共中央所繼承,並被寫入了《黨章》。
最后,富強更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是人們一切歷史活動的前提和動因,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隻有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財富十分豐裕,才有可能為消除舊式的社會分工、克服人的片面發展創造物質前提,才有可能為最終消除剝削制度和三大差別提供社會物質條件。
富強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目標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的富強具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社會生產力發達,產品豐裕、安全可靠,能夠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民生富足、安樂,國家手中掌握較多資源,可以用於發展各種利國利民的事業、向社會提供福利以及救災搶險等﹔二是有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保衛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武裝力量。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富強有主體和客體兩個層面。
實現富強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富強的成果最終也要由全體人民來共同分享,“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政治上,“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作為客體即價值目標的富強,其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近期的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長期目標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十八大到2020年間,要做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法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文化方面,“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生態環境方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步。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要建立起一支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要為向導,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新要求,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貫徹新時期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積極運籌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准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質量。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同時,“一如既往同各國加強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互信,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到那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將在現有基礎上再上一個新台階,為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實現富強的路徑
追求富強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當代中國的核心主題。要把這樣一個價值觀內化為全民族的價值追求並反過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早日實現,需要經過數代人的接力奮斗,且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和路徑。
一是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的富強觀。富強是人類共有的美好理想,但是,不同的價值體系中的富強觀念並不完全相同。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的富強觀念,顯然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中的富強觀有著本質性的差異。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中的“富”主要體現在少數資本家和精英階層,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絕大多數人則與此無緣。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中的“強”對內體現為對現存資本主義秩序的保護,對外體現為霸權主義,對弱小國家和民族任意侵略、打壓、掠奪。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的富強觀念,也與近代歷史上那種少數官僚、買辦、軍閥大發橫財而國家領土主權不斷被侵犯、民族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式的“富強”觀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富強觀對內強調人民性和公平性,強調共同富裕,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反對少數特權階層壟斷經濟發展的成果﹔對外則堅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強調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強調各民族和平共處,主張並致力於建設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建設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使社會主義富強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必須把富強觀念的培育與民主、文明、和諧等觀念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堅持把富強觀念教育與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有機結合起來,同時也必須把富強的價值目標落實到國家制度設計和發展規劃之中。隻有全社會都樹立起了正確的富強觀,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牢不可破的精神保障,才能防止資本主義國家司空見慣的財富為少數人獨享、貧富兩極分化嚴重、階級矛盾沖突尖銳的現象,才能確保富強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為全人類的發展帶來福音,從而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人類和平發展的世界夢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是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而開創和發展出來的,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命運,使國家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造福人民、貢獻世界。因此,要真正實現富強的價值目標,就必須增強全國人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決心和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富強而努力奮斗。
三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人類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由於中國目前乃至將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都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現有社會生產力尚不能滿足此種需求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深化改革,轉換方式,調整結構,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大做強,增強綜合國力、擴大國際影響,為實現“雙百”目標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總之,積極從精神層面上在全體人民中間培育並踐行社會主義的富強觀,必將凝聚起巨大的中國力量,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雙百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