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特征

韓玉芳  何   軍

2015年07月08日14:16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特征

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方法論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關系的辯証把握。

堅持依靠人民主體性原則和堅持黨的領導的方向性原則相統一

習近平指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是改革開放的一條寶貴經驗。他說:“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一方面,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主體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興辦鄉鎮企業、推行村民自治,許多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創舉,都不是事先由上面設計好的,而是由基層率先突破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堅持依靠人民的主體性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正確方向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確保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保障。正是由於我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改革開放事業才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要進一步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開放這一寶貴經驗,在黨中央統一部署和領導下,統籌協調、總體推進,堅持把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和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統一起來。

  為此,首先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決策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從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出發,向人民群眾負責,取信於民,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准。其次,要做到改革依靠人民,堅持走群眾路線,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問計於民,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最后,改革成果要惠及人民,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核心,問需於民,讓群眾得實惠,使人民群眾享受到發展成果,看到美好前景,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

堅持問題倒逼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相統一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習近平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最大的現實問題就是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沒有這些問題的壓力,就不會有改革開放。同時,改革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隨著改革的深入,再加上國內外環境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很多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弊端還沒消除。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症結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唯其如此,才能實現問題倒逼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相統一,用好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為此,首先要增強推進改革的信心和勇氣。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改革越來越多觸及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各方面利益意識明顯增強,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涉及更深層次重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問題倒逼改革,是一系列問題倒逼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所以要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開放。其次,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隻有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行規律性和方向性研究,才能帶動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最后,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不是推進一個或幾個領域的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

堅持戰略思維與底線思維相統一

改革的戰略思維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是戰略定力和政治定位。習近平指出,“我國的改革面臨十分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互相激蕩。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沒有很強的戰略定力是不行的。” 改革不是改向,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否定。改革的底線思維是要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既不能以原則性損害靈活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 習近平引述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的話說:“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習近平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善於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堅決按中央確定的方向、目標、原則辦事,又勇於探索、勇於創造。”

  為此,首先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不能照抄照轉別人的制度模式,避免因水土不服造成嚴重后果。相反,我們要站在戰略的高度,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度和胸襟,把改革方向、抓改革大事、謀改革全局。其次,要善於凝聚改革共識,求同存異,“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最大限度集中群眾智慧,把黨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國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匯合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 。 最后,要准確把握改革形勢,“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過於激進也不行”。善於審時度勢,未雨綢繆、科學研判,守住底線、不破紅線,特別是把住方向的底線和各項改革的邊界,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和博弈的策略,能夠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標本兼治,注意防范和積極化解各種改革風險,不斷促進形勢向好的方向轉化。

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一方面,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體制機制弊端,需要思想解放,領導改革開放這一前無古人、世所罕見的偉大事業,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另一方面,當前的改革不僅要解放禁錮的頭腦,而且要擊碎固化的利益。這更需要解放思想。因為 “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准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 一些人嘴上說思想解放,骨子裡怕思想解放﹔一些部門抽象地贊成思想解放,具體地反對思想解放。這說到底是一個利益問題。在新形勢下解放思想,不僅要有時不我待的歷史緊迫感,更要有自外於既得利益的政治擔當。當然,解放思想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准則,不能脫離客觀實際蠻干。“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也不行”。

  為此,首先要鼓勵解放思想,敢試敢闖。習近平指出,對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層制度因素和復雜利益關系,一時難以在面上推開,要發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為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其次,要樹立自我革新的勇氣和境界,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擺脫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穿透短視思維的迷霧,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涵養“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情懷。再次,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最后,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處理好活力和有序的關系。社會發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必須是有序活動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洶涌也不行”。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

改革的整體推進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點。習近平指出,過去,我們也提出過改革目標,但大多是從具體領域提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並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這是改革進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 宏觀經濟改革要與微觀經濟改革配套實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的體制改革也應協調推進。如此,改革才有方向、有動力,才能確保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而保障人民群眾充分享有各方面合法權益。當然,整體推進並不意味著沒有重點。習近平指出:“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為此,首先要整體謀劃、配套改革、形成合力。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改革開放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單兵突進的改革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要從改革的系統性出發,各項制度、政策和措施要協同推進,相互配合,防止畸重畸輕、封閉內耗、顧此失彼。其次,要突出重點。當前的重點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仍然是重中之重。最后,要有序推進改革。“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要做到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該中央統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延,該試點的不要面上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於求成,該先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要避免在時機尚不成熟、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欲速而不達。”

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統一

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不是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是有機統一,互相促進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習近平指出:“改革推進到現在,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出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 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要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做出統籌設計,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改革進入深水區,但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沒有過時。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確實積累了一些經驗,認識了一些規律,但是實踐在發展變化,我國各地情況差異較大,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在基層一線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形成共識。摸著石頭過河,富有中國智慧,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証法。通過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看得很准了再推開,是避免出現無法彌補的顛覆性失誤的好方法。

  為此,改革首先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中推進。頂層設計要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要力求完善、慎重,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革的系統性風險,基層探索要以頂層設計的相關理念來引領,為頂層設計的完善、優化提供更多依據﹔而頂層設計要在分層對接中實現,基層探索要賦予頂層設計思路與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其次,要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勇於開拓、探索規律,“多做少說,務求實效”,“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制度,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最后,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都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驗。一方面,要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堅持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相統一

膽子要大,就是要堅定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現在,推進改革矛盾多,難度大,但不改不行。習近平指出,下一步改革將不可避免觸及深層次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牽動既有利益格局變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重大改革舉措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旋渦可能越來越多。現階段推進改革,必須識得水性、把握大局、穩中求進。 實踐告訴我們,有的政策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有偏差,要扭轉回來很不容易。因此改革措施的出台一定要經過大量調研、充分論証和科學評估,不能隨便“翻燒餅”。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相結合,就是既要有排險闖關、突破自我、敢為人先的膽識,又要有把握規律、循序漸進、鍥而不舍的智慧﹔點上試點膽子要大,勇於探索、敢闖敢試,面上推行步子要穩,審慎穩妥、穩扎穩打。

  為此,首先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魄力。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拿出政治勇氣,不怕擔風險,堅定不移地干。其次,要有責任擔當。深化改革,難免觸動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種復雜關系的羈絆。要突破既得利益,一往無前推進改革,就需要有膽識、有智慧、有擔當。不能瞻前顧后,猶豫觀望,怕得罪人,更不能各取所需、挑三揀四甚至借改革之名強化局部利益。要改革就會有壓力和阻力,包括自我革新的壓力和阻力,要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承受這些壓力。最后,要有扎實細致的改革作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需要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步步推進的艱苦過程,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做到“蹄疾而步穩”。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