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三板上市企業和市場規模等進展突飛猛進。隨著做市商制度、券商推薦業務規范、優先股發行與轉讓等配套制度的出台,新三板在成為資本市場創新焦點的同時,也給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多新型服務。
例如,新三板引入了做市商這一交易制度,大大提升市場流動性。做市商制度實施的一個月中,“新三板”市場成交頻率顯著增加,日均成交筆數達578筆,而今年做市業務實施前日均成交量僅約40筆。
但如何增強市場的流動性,仍是當下新三板發展的瓶頸。投資者門檻較高是流動性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三板個人投資者准入門檻,從征詢意見時的30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這正是監管層出於對投資者利益保護、防止盲目投資的考慮,但客觀上也將不少對新三板股票感興趣的投資者拒之門外。如何在培育合格投資者與增強流動性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這是對監管部門的考驗。
2014年11月23日03 版“子夜走筆”欄目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