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筆者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中華優秀文化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創造、歷史命運和歷史傳承,像屹立在泰山之上的挺拔青鬆,有根、有脈、有追求,富有強盛的生命和活力。中華文化以其優秀的品格和獨特的精神力量,推動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發展壯大。在世界文化中,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之一,在世界各民族中,中華民族應是最有文化自信的民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根植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五千年前,黃帝、炎帝戰於涿鹿、合符釜山,形成了中華民族。黃帝設官職、舉賢能大治天下,推歷數、建房屋、制舟車、創醫藥、教蠶桑、種植五谷,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時代,開啟了中華文化的新紀元。夏商周時期我國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對天氣、風雨、生育、疾病、祭祀、征伐、狩獵等都進行過記載,這一時期是我國著名的青銅文化時期,也是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形成期。商周時期的《周易》,是我國最早的文化元典,其中所蘊含的觀物取象、陰陽交感和相互聯系等觀念充滿了辯証思想,通過歷代不斷研究和闡釋,對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程發揮了重大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諸子百家,西漢司馬談將諸子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后來西漢劉歆據此進一步總結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和小說家。這一時期形成的《詩》、《書》、《春秋》、《論語》、《墨子》、《庄子》、《老子》、《孟子》等文化典籍,系統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諸子百家的文化碩果累累,尤其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以空前活躍的思想原創性而彪炳史冊。
中華文化堅持博採眾長。中華文化在民族發展與民族融合過程中,融多元於一體,不僅包括漢族的文化,還包括其他幾十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交往過程中,開放交融,兼收並蓄,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壯大。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西域的文化傳入中國。唐朝玄奘西行取經,撰寫《大唐西域記》,把印度的佛教、南亞國家的古老文化帶回中國。宋元、明清時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傳入中國,馬可·波羅等大量外國人來中國游學、傳教、經商,促進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中國的文化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曾給萊布尼茨的古典思辨哲學、伏爾泰的自然禮教和魁奈、杜爾哥的重農派學說以豐富的養料,促進了歐洲文明的發展。二十世紀初,中國學習吸收馬克思主義,並堅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與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中華文化注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奠定了當代中華文化發展的理論根基。
中華文化立足科學實踐。當代著名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比利時化學家普裡戈金在他的著作中曾說道,“中國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術實踐,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的思想對於那些擴大西方科學的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源泉。”中國的文化與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緊密相連,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日月之食的記載。從秦代到清末的2100多年間,哈雷彗星出現27次,中國都有記錄。漢代張衡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和演示日月星辰的渾天儀。中國的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以及絲織、制瓷、冶金、橋梁工程、造船技術很早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針灸學、中藥學、中醫學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直到十五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領先地位。中國人的這些發明創造,體現了文化與科學協調發展、科學精神與技術實踐相結合的理性光輝。
中華文化連續綿延
與世界幾大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綿延久遠、舉世無雙。埃及文化,曾被波斯帝國所滅,后又因馬其頓亞歷山大的佔領而希臘化,因愷撒的佔領而羅馬化,因阿拉伯人的移入而伊斯蘭化,多次出現文化的中斷和質的變更。巴比倫文化也在屢遭中斷之后走向毀滅,舊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6世紀滅亡,新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國所滅,巴比倫城到公元2世紀已成廢墟,是現代考古發掘才重新發現了它昔日的輝煌。印度境內的哈拉巴在經歷了不到10個世紀的繁榮之后,也因中亞雅利安人的進攻而於公元前18世紀突然衰毀。希臘文化在公元前2世紀被並入羅馬文化之中,而羅馬文化也因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蠻族侵入而毀滅變異。隻有中華文化,無論是漢族人執政,還是游牧民族入主,中華文化都以強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維持著一以貫之的連續的文化傳統。
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在於統一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三種文字符號,埃及的聖書體、蘇美爾人和古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國的漢字,前兩種文字如今已經成為遺跡並被拼音文字所取代,隻有漢字還沿用至今。中國的文字由表示意義和物體的象形字組成,這些文字的發音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方式,但是任何文字,不管其發音如何,含義卻是同樣的。這種文字構成的書面語言,是構成中國統一性和文化連續性的一種重要力量。中華文化古今相通相知,對於數千年祖先留下的文化,通過統一的文字,現代人可以和古人進行對話,不斷從古代優秀文化汲取營養,進一步推動當代文化建設的發展。
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在於連續的歷史。自從創建文字以來,中國對歷史的記載就從未間斷過,《春秋》、《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歷史書籍,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都進行了完整的記錄,並不斷傳承。中華文化不僅書寫在書本上,而且書寫在歷史遺跡和文物上,長城、秦兵馬俑、北京故宮、西安古城等建筑和文化遺產,歷代的壁畫、雕塑、瓷器、絲綢、青銅器、書法、繪畫等藝術品,無不記錄著中華優秀文化的豐富歷史內涵。
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在於文化傳統的優勢。中華大地因為地理環境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養育了人數眾多的中華兒女。漢朝初期,中國人口近6千萬,16世紀中國人口為1億多,超過了整個歐洲的人口。雖然在歷史上遭受過游牧民族的打擊和破壞,由於人口和文化上的優勢,總能選擇外來文化的某些方面加以改進,使之適合於自己的文化傳統。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華文化總是不斷被各民族接受並得到發展。相比而言,希臘和埃及,不僅民族和宗教改變了,而且民族文化也被割裂。中華文化的優勢更多的是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民風民俗、飲食建筑、方言土語、服飾禮儀、節日慶典等方面,體現在黃河、長江、泰山、黃山等山川的文化記憶中間。這些文化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血脈相傳,保持了自身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中華文化自強不息
中華文化注重學習宇宙的剛健品格。我們的先賢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向創造人類的宇宙學習文化,學習其剛健自強、奮發有為的精神。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不亡,歷經磨難而重生,靠的就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周易大傳》提出,“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頌揚宇宙剛健的品德。孔子提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大學》稱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號召人們學習宇宙運行的道理,發奮圖強,堅持正義,追求理想。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中華文化形成了“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文化追求,形成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強意志,形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歷史上每當積弊日久,總會革故鼎新,積極進行改革和革命。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變革創新的文化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和創造性發展。
中華文化注重學習大地的寬厚美德。中華文化注重學習宇宙的文化精神,同時也注重學習大地的文化精神,所提出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號召人們學習大地包容萬物的寬厚美德。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之長,兼及八方之意。宋代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認為要以寬厚仁慈的愛心來對待同胞,要以博大的胸懷來對待周圍的一切事物。古人提出的仁者愛人、以德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政以德、敬德保民等思想,成為中華傳統美德和行為准則。中華文化注重學習大地的平和精神,主張和為貴,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中國房屋的設計講究對稱,書法繪畫講究結構的對稱和力度的均勻。中醫把人的身體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講究陰陽平衡,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諧。
中華文化注重以人為核心。中華文化視天地人為一個整體,注重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字書《說文解字》認為,“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把人和天地並列為“三才”之一,是萬物之靈。在傳統文化中,強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倡導裕民、惠民。《左傳》記載,“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中華文化注重人們的現實生活,重視人的節操修養。《論語》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提倡人文教育,強調人之所以成為人而應有的道德修養,進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中華文化倡導天人合一,認為宇宙各類事物都存在普遍聯系,彼此相互影響。《文言》提出,“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強調人與自然發展的整體性,人們應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系及發展規律。
中華文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形成熱潮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廣泛弘揚。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生產創作,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向國際舞台中心,我國的治國理念和中國發展模式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國外民眾對中國的興趣和文化認同大幅度提升。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更多的優秀文藝作品和圖書、影視劇走向世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良好的國家形象進一步樹立。
在世界文化中,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連續綿延、自強不息,正像哺育其成長的黃河、長江一樣,川流不息,奔騰向前,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華文化與天地相通共生,是科學的真實的文化,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中華民族應是最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仿如天空璀璨的明星,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構成了美麗的星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還將面臨許多困惑和問題,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將會給人類未來的發展增添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中宣部政策法規研究室副巡視員)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