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勞動鑄就中國夢》研討會發言摘編

2015年05月25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勞動鑄就中國夢》研討會發言摘編

  增強主題宣傳的可視性和感染力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 胡 恩

  《勞動鑄就中國夢》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勞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勞動推動社會進步為主題,突出思想性、生動性,歌頌勞動者,弘揚誠實勞動的社會正氣,充分體現總書記關於勞動的重要論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拍攝制作《勞動鑄就中國夢》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就如何做好主題宣傳的電視化表達、增強正面宣傳的感染力進行了嘗試和努力,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是選題要接地氣。可以說,勞動是最接地氣的一種行為,勞動又是中國人骨子裡的一種氣質,這是一個非常接地氣、適合電視表現的選題。圍繞“勞動鑄就中國夢”,紀錄片從六個方面,把“勞動”形象化、具體化,准確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勞動的重要論斷。

  二是要多講故事,增強感染力。制作團隊改變過去主題宣傳高舉高打的宣教模式,選取了紅旗渠修建者張買江、中國新女首富周群飛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典型人物,通過人物故事展現不同時期的勞動力量,並充分運用電視畫面、場景、細節等表現手法,展現人物內心的真實情感。

  三是採訪拍攝要堅持“三貼近”。財經頻道制作團隊“沉”進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普通老百姓中,選擇最具有電視表現力的人物,進行貼身式採訪,和採訪對象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和他們一起深入勞動現場,感同身受。這樣,既能夠走入採訪對象內心,捕捉對方真實的情感流露,同時又沒有距離感,拍攝到真實、鮮活、生動的勞動場面。節目中表現勞動的真切的畫面、實在的行動,讓勞動形象地走進觀眾內心,使觀眾被震撼、被感動。

  讓勞動力量托舉中國夢

  求是雜志社社長 李 捷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后,《勞動鑄就中國夢》在中央電視台連續熱播,引起強烈反響。

  這部電視政論片告訴我們,勞動是根本。勞動彰顯價值,人之所以能夠從一般動物界脫穎而出,靠的是勞動﹔人之所以能夠有各種發明發現,靠的是勞動﹔人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文明,靠的也是勞動。勞動可以改變命運,大到人類的命運,中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小到個人的命運,靠投機取巧不行,最可靠的還是靠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優秀品格,都是在誠實勞動、辛勤勞動、艱苦勞動中熔鑄出來的。

  這部電視政論片還告訴我們,勞動最光榮。當今的時代,不僅是充滿夢想的時代,也是可以夢想成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人們往往容易聚焦於眼前的光鮮亮麗與成功,如崇拜資本的富有者,崇尚知識技術的擁有者,等等,卻忘記了在這些光鮮亮麗與成功的背后,是當初勞動的辛勞與汗水。一個社會,如果不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從基礎做起、從基層做起,就不會有美夢成真的未來和希望。崇尚勞動、勞動光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前提。

  這部電視政論片還告訴我們,創造最偉大。創造與勞動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文明,勞動創造智慧,勞動創造幸福。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人們注重的往往是創造的結果,然而最偉大最持久的力量還在於創造的精神。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培育和弘揚這種創造精神,是增強創造力和創新力的不竭源泉。

  細節構架與宏大敘事

  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張勝友

  《勞動鑄就中國夢》幾經論証,六易其稿,反復爭辯、磨合,最終確定圍繞六大板塊,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念,凸顯“勞動鑄就中國夢”這一鮮明主題,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

  確立了好的主題,還需要有好的藝術表達。紀實風格好還是政論風格好?是此類專題片近些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勞動鑄就中國夢》所承載的主題無疑是厚重而深邃的,不站在一定的歷史和思想高位,無以達成片子創作的既定目標﹔但政論色彩太重太濃,又往往流於空泛甚至說教。反之,以紀實手法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勞動者鮮活的故事,肯定生動、有趣、感人,但要防止拍成單純的勞動模范人物傳記片,難以托起宏大的主題。紀實與政論,能不能互為補拙相得益彰呢?現在廣大觀眾所看到的6集政論片,聲音、畫面、影像、文詞,互為映照融合貫通,匯聚成一股或宏闊壯美,或溫婉動情的氣勢,既通過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英模業績或英模群像,展現勞動場景和勞動細節,又讓觀眾在電視藝術氛圍的欣賞中,感受到了勞工神聖、勞動光榮、實干興邦的精神洗禮。

  從某種程度上講,《勞動鑄就中國夢》堪稱《百年潮·中國夢》的姐妹篇。《百年潮·中國夢》從歷史、現實與未來、中國與世界,這樣的縱橫坐標系來認知中國夢,更多的是大江大海般的宏大敘事﹔而《勞動鑄就中國夢》則更多地“沉下”到工人、農民、知識分子、80后、90后等普通勞動者中,通過人物故事來展現不同時期的勞動力量,夾敘夾議,細膩入微又大氣磅礡,傳遞出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勞動情懷,葆有一種生活溫度、理論維度和思想高度。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生動體現

  中央黨校教授 嚴書翰

  《勞動鑄就中國夢》深入淺出、形象逼真地告訴人們:實干興邦,隻有勞動才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同時該片也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從而達到了高揚主旋律,放大正能量的效果。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恩格斯指出:人類在勞動中改變世界,提升自己。這是人類最本質特征和最偉大之處。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對於那些受物欲橫流的影響,妄想一夜暴富或不勞而獲的人來說,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劑。違背了這個規律其結局是可悲的。正如該片指出:勞動,唯有勤勉踏實的勞動——才能托起一個又一個致富的夢想。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重要內容可以用3個“弘揚”和4個“尊重”加以表達。3個“弘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的:“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弘揚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偉大品格”。4個“尊重”就是黨的文獻歷來強調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這6集電視政論片既歌頌了“紅旗渠精神”中體現出來的氣壯山河的最基礎的勞動形式即體力勞動,又贊美了改革開放伊始“深圳速度”中包含的創造勞動。在這裡既有鄉村教師,又有飯店經理。既有堅守崗位的電工,又有忙碌的快遞員。從而使該電視政論片一下子拉近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

  上述該電視政論片中生動的內容,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重要觀點: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勞動創造美的世界

  文藝報社理論部主任 熊元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世間的美好夢想,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裡的一切輝煌,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中國人民用自己勤勞、勇敢、智慧的雙手裝點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們的河山,開創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勞動鑄就中國夢》高度肯定了愚公移山,高度肯定了這種代代相傳的勤勞、苦干和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精神。面對攔路的兩座大山,愚公不逃避、不抱怨,揮起鋤頭挖山開路不止,最終實現了移山的夢想。這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歷史與當代是聯系的,民族先祖的精神血脈和當代民族英雄的精神血脈是一脈相承的,崇尚勞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堅定價值追求和強大精神動力。

  《勞動鑄就中國夢》在肯定勞動創造財富和肯定勞動人民的基礎上肯定了勞動人民創造歷史,有力地駁斥了近20年來頗有市場的觀念,即單純地強調資本家在整個社會化生產中的主導作用,認為工人就業不能不依賴於資本家,反對工人階級“對資本的掠奪行為的反抗”。

  所有平凡而輝煌的勞動,讓人成為“人”,成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為大寫的“人”。即使千千萬萬的打工族,也在工業制造領域、服裝生產領域、餐飲服務領域,在各行各業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變自己生活的軌跡,也帶給整個家庭滿足和幸福,收獲了最質朴的幸福感。《勞動鑄就中國夢》的深刻還不止於此,它沒有簡單地肯定勞動,而是看到了勞動的不同。這就是“在衰落遲暮的舊中國,在戰亂頻仍的動蕩歲月,中國人民既無法通過雙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更無法通過辛勤的勞動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新中國則創造了中國勞動人民“擁有了通過勤勞雙手改變自己生活、改寫國家命運的權利和機會。”

  勞動:推進中國夢,引導價值觀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陳 晉

  這部片子告訴人們,怎樣才能做到持續深入並且有效地宣傳中國夢。中國夢是一個需要持續宣傳和生動闡述的重大主題。怎樣才能深入宣傳,這部片子給了我們不少啟示。

  一是要有新角度。《勞動鑄就中國夢》的新角度,是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經歷的勞動,而勞動是成就一切夢想的根本。這個角度很接地氣,就有了天然的觀眾基礎。

  二是要有新落點。這部片子不在於闡述什麼是中國夢,而在於通過勞動改變命運、創造財富、點亮智慧、提升品質、締造幸福、彰顯國威等六個方面,突出了“實干興邦”這個重要內容。

  《勞動鑄就中國夢》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展示和積極宣傳。勞動是一個哲學命題,對它的理解和認識,也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這部片子在價值觀教育上,很有現實針對性。靠什麼創造創新、積累財富、改變命運、實現幸福?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的創造。

  當然,勞動的形式在變化,今天,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管理活動的人,靠知識技術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勞動的本質沒有變化﹔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道理沒有變化﹔勞動必須經歷辛勤付出沒有變化﹔勞動者是世界的主人公的地位也沒有變化。

  該片在闡述這些道理的時候,用了大量創業者的故事,很生動﹔適當的時候又用議論提升出一些重要結論,揭示了勞動讓人成為人、成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為大寫的人,這些深刻、有時卻容易淡忘的道理。

  可以說,該片的生動性和深刻性結合得不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上,獲得了成功。

  勞動與藝術交融的精品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李忠杰

  《勞動鑄就中國夢》在全世界勞動者的盛大節日和黨中央國務院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之際播出,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部勞動與藝術交融的精品,唱響了一曲新時代的勞動贊歌。

  第一,主題鮮明,為新時代的勞動和創造大唱贊歌。該部電視片的立意、主題、理念、目的,都是要說明和肯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全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勞動的重要論述為靈魂和線索,設置了6個角度,層層剝筍,步步深入,鮮明地表達和傳輸了如何認識勞動、對待創造的重要理念。正是在勞動和創造的基礎上,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正是在勞動和創造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第二,精選實例,用鮮活的實踐展示勞動和創造的力量。該片是電視政論片,政論片當然要傳輸思想理念,但具體怎麼傳輸卻大有講究。該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精選實例,用講故事的方式,具體和形象地說明勞動的力量、創造的貢獻。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使觀眾看得自然、親切。不僅增加了電視片的可視性、吸引力,而且充分說明了當代社會的勞動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無論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復雜勞動等等,都在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共同鑄就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廈。

  第三,藝術精湛,用多種手法展示勞動和創造的壯美。該片圍繞著勞動和創造的立意,採用多種藝術手法向觀眾提供了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和一段段優美的音樂。電視片在很多方面的藝術表現和藝術加工都很講究。音樂與畫面相配合,恰當地表達了主題思想,創造了詩畫一體的意境。片子的解說大氣、深沉,准確地闡釋了主題,也給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的組合應用,達到了思想、生活和藝術交融、互補、輝映的效果。

  生動深刻詮釋勞動精神的杰作

  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 王曉峰

  《勞動鑄就中國夢》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難得的生動深刻詮釋勞動精神的精品力作。

  一是主題鮮明,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勞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勞動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指明了實現中國夢的根本路徑。但一段時間來,社會上存在著輕視勞動、鄙視一線勞動者、寄希望於一夜暴富等現象。這些現象如不加以改變,對實現中國夢是極其有害的。而我們的文藝作品中,歌頌普通勞動者、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數量少,精品力作則更少。我們在同職工群眾座談交流時,他們都普遍渴求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反映普通勞動者的作品。在“五一”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裡,中央電視台連續播放關於勞動精神的政論片,其本身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電視片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勞動的重要論述進行了全面系統、生動形象的闡釋,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式地分析了勞動對人類、對民族、對企業、對個人所起的重要作用。6集突出了6個關鍵詞,即命運、財富、智慧、品質、幸福、國魂。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刻回答了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為什麼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和如何激發億萬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這一重大問題。

  三是精彩動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要把“勞動”這樣重大、嚴肅的話題反映得讓觀眾愛看、看得下去很不容易。電視片借助高科技的視屏變化手段,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揭示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形象地展示晦澀枯燥的東西。所選取的故事,截取真實人物精神面貌,不粉飾,不加工,親切自然,真實感人。

  弘揚人間正氣 凝聚中國力量

  文藝報社總編輯 梁鴻鷹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馬克思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六集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首次以勞動創造為主題,貫穿勞動托起中國夢這條紅線,深入闡發“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在全社會進行了一次在很高理論站位上的勞動意識系統再啟蒙、再教育、再激勵,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

  《勞動鑄就中國夢》視野開闊、持論宏富,全片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量事實為依據,全面回顧與梳理了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互動之中,勞動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煥發出強大的思想力量。

  中國力量源於人人勤奮、奮發、向上的不息創造。專題片立足中國人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中的偉大實踐,緊扣人世間一切幸福都靠辛勤勞動來創造這一主題,以中國人民克服艱難困苦,萬眾一心鑄就中國夢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全景展示我國各族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鮮活講述大量勞動者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業創新潛能的歷史和現實創造。

  有感染力才有力量,好的作品總是能夠見人見物見精神。作品立論堅實、矚望高遠,同時引証豐富、議論風生、有溫度、見筋骨,呈現和挖掘了不同年代、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的夢想與創造。

  而紀錄片拍攝本身,就是一次禮贊勞動創造的成功實踐,他們拍攝足跡遍布高原、戈壁,海洋、深山,將鏡頭伸向工礦深處、人跡罕至的勞動現場,在搶險救災、風雨雷電中,在普通人默默無聞的生活中找尋創作靈感,直面現實問題,講述勞動故事,充分發揮電視藝術優勢,精心捕捉場景、細節,為人們呈現了一部佳作。

  聲音創作情真意切

  《勞動鑄就中國夢》配音 方 亮

  在當今信息社會,時代飛速發展,我們要給廣大電視觀眾呈現怎樣的聲音色彩?一方面,牢牢把握主旋律的聲音陣地﹔另一方面又能抓住時代的脈搏、符合老百姓想聽愛聽的需要,即接地氣的聲音。

  假如把《勞動鑄就中國夢》中講述的經典故事比喻為“動態”語言形式,在有聲語言靈動鮮活、聲情並茂、親切朴實的帶動下,潛移默化地把觀眾帶入意境中,與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就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廣泛的傳播力,這樣就會深深地打動觀眾。

  在每一集開篇、故事轉換處及結尾的總結議論部分,我把它喻為“靜態”語言,文章在這裡基本上是直抒胸臆、亮明觀點的核心思想,我們在用聲的氣息的強度、幅度及口腔肌肉的控制以及聲波的穿透力和爆發力上,都會有所調整:或者聲音大氣磅礡鏗鏘有力抑或擲地有聲言之鑿鑿﹔在起承轉換的節點上,隨著聲音語氣色彩的變化,也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層次鮮明,節奏感強。

  在此片配音過程中,我的聲音運用盡量緊貼畫面和音樂音響、多維動效等電視政論紀錄片的諸多環節和要素,力爭達到讓聲音語氣在思想感情運動狀態下的“貼近性、豐富性和深刻性”,娓娓道來,浸潤觀眾的心田。

  我們發出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國家、人民的聲音。我們在使用自己的聲音的時候,就不能隨性任性,同時我們更要明白聲音的個性不能凌駕於共性之上,我們通過喜怒哀樂的聲音形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對聲音價值的最本質的認識。

  當然,任何藝術風格的成熟,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總要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打磨,在時代浪潮搏擊中創新品質,逐步走向成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