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調結構與穩增長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

文森(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2015年05月11日08: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調結構與穩增長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李克強強調,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要用足改革創新動力源,堅持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助力破障過坎,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了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狀況的主要指標,其中,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0%,這是2009年一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低水平。對此數字坊間有不同看法。官方認為:7%的經濟增長率表明我國經濟總體平穩,仍處於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也揭示了經濟結構正出現新常態下的新特征。但也有看法認為,當前經濟下滑過快,可能是因為調結構影響了經濟增長﹔甚至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因為“調結構”步伐緩慢而制約了“穩增長”的狀況。

  究竟怎樣看待當前一邊強調穩增長又一邊強調調結構,如何妥善處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我們必須厘清思路,端正態度,切實保持穩增長調結構的基本平衡。

  充分認識調結構與穩增長的重要意義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特別是我國發展面臨“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夯實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強調經濟結構調整是繞不開的重大課題。

  從“九五”時期開始到“十二五”期間,中央一直強調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二十年來,我們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上作出了相當的努力,三次產業結構、投資消費比例關系、區域經濟平衡以及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統籌發展都向著比較合理的方向發展。但也必須看到,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我國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們再依靠高投入、高消費、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繼續支撐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單一強調“GDP”的發展理念也助長了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和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我們要通過優化經濟結構,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激發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動力。

  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當前尚處於大有可為而且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和矛盾的第一要務。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保持比較勻速的經濟增長。盡管我們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國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邁向了中高速增長,但隻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做到“換擋而不失速”、“量增又能質優”,才能為擴大就業、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的“量”和“質”是一個統一體。經濟一旦失速,進入慣性下滑的軌道,市場信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信心缺失與經濟下滑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結構調整也難以有效推進,經濟基本面還會受到影響,要重啟的難度和成本會大大增加。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為擺脫低迷的經濟運行態勢,就利用了“大劑量”的經濟刺激政策,著力於恢復經濟增長﹔歐元區國家目前經濟仍在減速,有些國家一直陷於經濟負增長,結構調整很難推進,社會矛盾日漸積累,也帶來了諸多地緣政治矛盾。

  正確處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辯証關系

  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而言,調結構和穩增長絕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不存在取舍,而是要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我們強調“調結構”,就是為穩增長夯實堅實的基礎。結構決定發展后勁,結構失衡越久,就越會導致經濟運行矛盾積重難返。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的新特點新趨勢,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不斷開拓新產業的市場機會。如今,一批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利用“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技術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既改變了地方經濟發展理念,又激發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不僅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也贏得了經濟的長足發展。相反,也有一些傳統老工業基地和資源耗盡的城市區域,還固守於傳統增長方式不放,沉溺於鋼鐵、水泥、機械等落后產能,該淘汰的不淘汰,該轉移過剩產能的不轉移,對老企業進行重組兼並的不加力,對新產業發展也縮手縮腳,這不僅貽誤了結構調整契機,還直接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地方經濟財政狀況和就業水平壓力也越來越大。

  我們強調穩增長,就是為調結構創造更良好的空間。經濟增量擴大與結構升級的要求是可以相互適應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符合客觀實際的。穩增長是為了保就業、保收入、保民生、保信心。中央一直強調,“中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新舊動力的轉換,一些“老速度”可能放緩了,而一些“新速度”也正在發力,相關行業和相關地區一定要以積極心態,主動作為,毫不懈怠地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用好用足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和政策工具,努力彌補舊動力消退帶來的影響,更大力度地消除機制體制的攔路虎,尤其是要勇於割舍過去的既得利益,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在目前我國經濟還處於合理運行區間的時候,抓住機遇,充分挖掘潛力、釋放活力,使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空間結構從根本上得到優化,才能使地方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夯實經濟社會發展根基。

  一手抓穩增長,一手抓調結構,並保持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不失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這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大勢,我們務必順之而不逆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