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世偉:略論網絡文化的六重融合趨勢及應對策略

2015年04月30日09: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中國正以“新型大國關系”和“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站在更高、更廣的國際舞台上縱橫馳騁,塑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這其中,培育網絡文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抓手,能夠以最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式,展現中國自信、開放、包容、負責任的文化大國形象。為此,我們需要始終把握網絡文化融合的大趨勢,著眼長遠,引領方向,奉獻更多的中國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國設計,傳遞更多的中國信心,致力於建設相互包容、共同繁榮的世界網絡文化。

所謂網絡文化,就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絡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觀念的集合。網絡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征、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據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電信聯盟2014年11月25日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網民已突破30億人,互聯網使用人數持續穩定增長,2014 年全球增長率為6.6%(發達國家為3.3%,發展中國家為8.7%)。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在五年中(2009-2014年)翻了一番,現在有三分之二的網民在發展中國家。這些數據表明,互聯網的數量規模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由此也使全球進入了更高層次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並與現實空間水乳交融地交互在一起。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文化也正在出現融合的發展趨勢並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需要加強研究,以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帶來的網絡文化的新變化。

一、網絡文化的六重融合趨勢

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網絡文化正在呈現多元融合的發展趨勢,形成了多載體融合、多語言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多領域滲透融合、共同體利益融合等趨勢。

(一)網絡文化的多載體融合

網絡文化正在形成多載體融合的發展態勢。當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演進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了技術融合、業務融合、行業融合、終端融合以及網絡融合的發展趨勢,形成了技術功能、業務范圍和服務內容趨同的走向。人們感受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多屏的融合,即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電子閱讀器屏以及ipad屏的多屏互聯互通並趨於無縫覆蓋。三網融合帶來的多屏交匯,為用戶提供了包括文字、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個性化便捷性的服務。

(二)網絡文化的多語言融合

由於多少年來全球文化傳播格局中英語所形成的獨特地位,目前網絡語言多以英語為主﹔但隨著全球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多語言融合正在成為發展趨勢。網上不同語言的翻譯服務不斷更新,提供了越來越多不同語言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地位的提高,中文(主要指漢語)語言學習和信息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中文在網上的使用也越來越普及。如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代表的中國圖書館界經過長期爭取和不懈努力,國際圖聯管理委員會從2006年韓國首爾國際圖聯大會開始,正式增加中文作為國際圖聯工作語言,在原有5種(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工作語言的基礎上增設了中文同聲傳譯服務,出版了《國際圖聯大會快報》中文版並在網上提供相關的中文信息,這表明了國際圖聯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關注與重視,同時也是中國圖書館界在國際圖聯中居有越來越重要地位的一個標志。這一案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包括中文在內的網絡多語言融合的發展態勢,有助於網絡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三)網絡文化的多技術融合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呈現出多點突破、交叉融合、群體躍進的態勢,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物聯網作為物物相聯、人物相聯和人人相聯的信息實時共享網絡,是傳感技術、網絡技術的融合,並已經並將與移動互聯網、媒體互聯網等一起構成未來的互聯網。雲計算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並行計算、網絡存儲等信息技術的融合和提升。大數據是大規模、多元化、即時性、大價值的融合。智能制造則是網絡技術、創意設計、工業制造技術的融合。增材制造(3D打印)的發展甚至被譽為打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智能穿戴技術和佩帶計算設備是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提出的一項創新技術,這一技術把多媒體、傳感器和無線通信等技術嵌入人的各項衣著等可佩帶設備中,可支持手勢、眼動操作等多種交互方式,形成了人機互動的融合,被譽為人的第二張皮膚。2013年以來,以智能眼睛、智能手表等為代表的佩帶計算設備正在形成機器適應人的發展的特點,並與移動社區等結合在一起,增加了社交功能,從而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智能制造等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人們展示了多技術融合的精彩紛呈、日新月異的網絡第二生存空間的獨特魅力。

(四)網絡文化的線上線下融合

由於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其與現實空間正在趨向融合﹔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已經將線上與線下自然地交織在一起。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互聯網給傳統產業無限機會。中國的線下產業,很多都是30年代前改革開放才開始做,而且一直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上發展。當我們能夠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能力去提升那些線下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裡的潛力非常大,可能比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這樣的后發優勢是上天賜給中國互聯網從業者的機會,也是那些在傳統產業中有夢想,願意擁抱互聯網的從業人員的機會。李彥宏在這裡所闡述的觀點,正是體現了傳統服務業與信息化融合的問題。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也體現在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的融合。以3D打印的美術作品為例:人們通過網絡研發出3D復制技術,以捕捉現實藝術中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並完美復制美術作品。當人們掃描完一幅畫,其筆觸和紋理以及涂抹的痕跡等的細節就可以得以再現﹔3D染料打印機通過打印頭來回移動多次,以表現不同的紋理層﹔在原作的基礎上,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將一幅完美的油畫以與原作有所不同的全新3D樣式再現出來。這樣的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交互融合的過程令人稱奇。線上線下的融合更突出地表現在全新的“020”商業模式。“020”被認為是新時代的“觸電”轉型。較之以往的“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個人),“020”對比前兩者能更好地闡釋“無商不電、無電不商”的內涵。這裡的兩個“0”,即可以互換的線上(online)和線下(offline),體現了線上和線下的雙向聯動、雙向互補和雙向協同。在這一全新的零售模式中,電商和店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網上參與產品折扣活動,再到實體店提貸,或在實體店試衣再到網上購物快遞,這種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提供了顧客購物的多樣選擇和方便快捷,並開啟了未來商場的可移動化,也為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提供了海量的數據。

(五)網絡文化的多領域滲透融合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既是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體現,同時也正在推動社會信息化在各領域的滲透融合發展,正在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發生顛覆性的變革。金融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智慧城市、全球醫療、全球教育、網絡出版、移動閱讀、泛在辦公、網絡問政,如此等等,網絡文化已是“上善若水”,“自上而下”地滲透延伸,成為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文化基因。網絡文化日益成為關涉國家政治安全、經濟發展運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和全球治理的軟力量。

(六)網絡文化的利益共同體融合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各國和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乃至軍事和外交等形成了新局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互相並聯度和依存度大大提升,互相難以區分和切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將全球更緊密地聯為一體,不僅打破了時空的概念,也突破了現實社會中的國界和疆域,從而促進了網絡文化的融合和共同體文化的產生。近年來,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越來越成為全球共識,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尋求實現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成為全球網絡安全追求的新目標。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共同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和區域發展的新趨勢。同樣,全球網絡空間作為繼海、陸、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間,也存在著倡導平等互信、全球治理、攻防競合的共同體文化的新要求。

二、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融合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綜觀網絡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和特點,人們發現網絡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現實文化也帶來了挑戰和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網絡文化的深與淺問題

有所謂深閱讀與淺閱讀的爭論,但網絡閱讀同樣是閱讀、網絡閱讀也可以是經典閱讀則是不爭的事實。網絡文化推動了閱讀的進步和多樣化,但需要防止碎片化和浮躁心態的產生。

(二)網絡文化的大與小問題

網絡文化中的個體雖小,但由於其巨大的溢出效應和信息傳播機制,其影響可以勝出大的群體和機構,傳播速度和范圍可以超過大的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傳統意義上的大與小可以互相轉化。因此需要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工具的依法管理和積極引導。

(三)網絡文化多與少的問題

網絡文化多以短平快為主,泛在、互動、巨量、全媒體是其特點,這些特點既是網絡文化的長處,但也顯露出其娛樂化的特征和多少缺乏傳世經典和入木三分的功力的不足,需要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推動現實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的網絡傳播。

(四)網絡文化快與慢的問題

網絡文化以移動、快速、即時、跨域為特點,較之現實文化,網絡文化在信息傳播中佔有時空的先機,贏得了第一時間和跨界發布傳遞的優勢。這對傳統文化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傳統文化以積極的心態融入網絡文化,主動及時地回應網上各類關切,發揮文化融合的正能量,規避其負效應。

三、關於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融合的幾點思考

融合是網絡文化的發展大趨勢,我們應當結合網絡文化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性,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充分發揮中國智慧、貢獻中國設計、體現中國自信,讓日新月異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一)網絡文化融合的中國智慧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與互聯網精神融合,成為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網絡文化融合的大趨勢中,我們必須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不斷汲取營養,用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滋潤互聯網精神,形成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烙印的網絡文化,以鮮明的時代色彩凝聚中國智慧,轉變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不竭動力。

(二)網絡文化融合的中國設計

新一屆中國領導人上任之后,體現出了中華文明深厚的功力。無論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讓中國夢與美國夢相同,還是“筑牢周邊命運共同體”,讓中國擁有和平崛起的周邊環境,都是最能體現中華文化和平、包容、共贏美德的中國設計。在網絡文化方面,中國可以將孔子學院模式推廣到網絡上,建立網上孔子學院,讓中華文明、中國精神和中國成就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讓網絡平台稱為鄭和下西洋的帆船,傳遞中國的文明、智慧和友善。

(三)網絡文化融合的中國自信

中國自信不僅僅在源遠流長的傳統優秀文化之中。中國共產黨人用於學習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已經走出了一條讓世界矚目的成功道路。毛澤東組織起來,讓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鄧小平活躍起來,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解決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的強勁引擎,中國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為此,中國有足夠的自信在網絡文化融合過程中,為世界范圍內網絡文化的塑造,貢獻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信息所)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