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陳先達:
為文喜讀風雷筆 處世最敬雨同舟

本報記者 彭國華 歐陽輝

2015年04月10日10:2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春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專程看望我國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先達(上圖,資料圖片),對他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工作所做的貢獻予以肯定。陳先達亦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教材教學工作建言獻策。

3月28日,記者來到陳先達先生家裡採訪。85歲高齡的陳先生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經過六十年如一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入研究和執著傳播,他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名師指引:踏上漫漫求索路

1930年,陳先達出生在江西鄱陽。“我們陳家祖祖輩輩都是漁民,父親從漁行學徒做到老板后,希望我子承父業。而我最喜愛的是文學,最美的夢是當作家,在昏暗的豆油燈下讀唐詩宋詞成為最大樂趣。”

1950年,高中畢業的陳先達被復旦大學歷史系和南昌大學文史系同時錄取。由於復旦大學錄取在先,年輕人又大多向往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他選擇了復旦大學歷史系。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家裡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當地管驛前漁村陳氏家族最早的一名大學生。

“我上大學時正是全國解放初,是新舊交替的變革時期。課堂正式講課時斷時續,但社會實踐較多。”他參加過皖北靈璧、五河土改,參加了抗美援朝和“鎮反”的宣傳工作。陳先達說:“我們那時學習,不像后來那麼正規,社會實踐多,但對我們搞文科的人來說,這也是筆很重要的財富。”

1953年,陳先達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他不無詼諧地說:“我與哲學是舊式婚姻,先過門,后戀愛,逐步培養起感情。我這一生,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不離不棄,不管風吹浪打,都不會動搖。”

在採訪陳先達時,他一再強調:“飲水思源,我永遠不會忘記蕭前老師對我的教育和培養。他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當時蕭前不到30歲,講課生動機智,每節課都有思想火花,很受學生們歡迎。后來,蕭前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奠基人,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才,對中國版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建設功不可沒。

在談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體會時,陳先達說:“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別的專業不同,不單純是學習一門專業、學習一些知識,更是確立自己的終身信仰。”

陳先達還談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得益於在研究班時摳過幾本經典著作,常讀常新,每讀一次,都會有一次新的體會。陳先達認為,讀書可以雜些,應多讀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書,有時間讀點小說、歷史方面的著作,都是有益的。他對記者說:“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狹窄。我從小就不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學生,喜歡聽藝人說評書,讀彭公施公案、七俠五義之類的小說。到老,仍然多少保留了這個興趣。”

篤志於道:甲子耕耘結碩果

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組建哲學系。陳先達和李秀林一道留校,為蕭前當助教。1964年,陳先達調到新組建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1987年他重新調回哲學系,任系主任。

“上世紀60年代的上半期,我經常為《教學與研究》寫點東西。除理論性文章以外,我和哲學系其他同志經常寫點哲學教科書中某章如何講授之類的輔導性文章,常用的筆名是顯達、湘達。這些文章是為教學服務的,水平不高,但也是一種練筆。”說到與《教學與研究》的感情,陳先達講了一件有趣的往事。他剛參加工作就在《教學與研究》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題目是《張東蓀哲學思想批判》。這篇文章是《教學與研究》的主編王南編發的,他曾多次問陳先達:“是不是抄的?”陳先達說是自己寫的。陳先達說,他終身記住這件事。

陳先達一生從事教學,他笑稱自己是個教書匠。雖然已經80多歲了,他現在每年還招收博士生。在他歷年所帶的博士生中,已有三位長江特聘教授,還有一些成為大學領導和學科帶頭人。陳先達八十壽辰時,他的不少學生從全國各地來為老師賀壽,還舉行了以《走向歷史的深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教育部也發來賀信,對陳先達八十壽辰表示祝賀。

多年來,陳先達筆耕不輟,成果累累。人民大學出版過《陳先達文集》(6卷)、《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哲學隨筆6卷﹔還出版過專著《處在夾縫中的哲學》《問題中的哲學》。多年來。與其他學者合著的有:《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被肢解的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等。此外,他還和其他同志一道主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等。參加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干部哲學學習二十講》的編著工作。他所撰寫的著作和論文多次獲獎。

一個甲子即將過去,陳先達為何對《教學與研究》發表第一篇文章的事念念不忘呢?在記者一再追問下,他道出三條原由:一是他到現在寫文章仍堅持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想法,這應是他第一篇文章責任編輯的功勞。二是這件事引發了他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也使他懂得寫文章的基本道德——不能當“文抄公”,要“為文有道”。這個“道”不僅是文中之道,更是文外之道,即作者的人品﹔三是從寫作這篇文章起,他既成為《教學與研究》的長年讀者,也是它的作者。無論作為作者還是讀者,他都獲益良多,可以說《教學與研究》是他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所大學”。

老驥伏櫪:耄耋之年再進發

人生百味未盡嘗,八十年華一瞬間。

老去豈敢忘憂國,頭白仍以筆作槍。

愛讀詩書不泥古,喜逐新潮恥媚尚。

不嘆天晚嗟日暮,落暉尚可有余光。

這是陳先達八十壽辰當天為自己作的詩。確實如此。陳先達65歲開始學電腦,此后全部文章是自己用五筆字型敲出來的,從不假手於人。他會發郵件,還經常在朋友圈內玩微信。他說自己的全部著作都是50歲后寫成和出版的。

老驥伏櫪,筆耕不輟。80歲以后,陳先達仍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報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最近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時代需要可信又可愛的哲學》,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樹立辯証唯物主義生死觀》《批評、抹黑及其他》《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在《北京日報》上發表《辨析“教科書風波”中出現的幾種說法》等文章,都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讀者反映,文章針對性強、說理透徹,分析中肯、很有說服力。

臨走時,陳先達先生贈送記者一首詩,以明示他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少壯青絲暮白頭, 倚馬才情空自躊。

晚年多病平常事, 休尋舊夢莫回眸。

為文喜讀風雷筆, 處世最敬雨同舟。

書生老矣難荷戟, 聞道猶應以身求。

(《 人民日報 》2015年04月01日刊發第六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