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正確評價共產國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

2015年03月25日08: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李景治等:正確評價共產國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

  1919年3月,共產國際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於莫斯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總結共產國際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促進形成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辯証認識和正確評價共產國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對把握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本期“學海觀潮”邀請李景治、吳恩遠、張中雲、柴尚金四位學者,圍繞共產國際在二戰中的作用及其評價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對話人

  李景治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吳恩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中雲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柴尚金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早揭示法西斯的反動本質

  共產國際最早認清並揭示了法西斯的反動本質及其對世界的危害,給各國共產黨和民眾與法西斯作斗爭指明了目標和方向。

  張中雲: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日、意等法西斯軸心國及其仆從為一方,同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一方進行的侵略與反侵略、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結果是反侵略、反法西斯的力量聯合起來組成的統一戰線最終打敗了侵略、法西斯的國家,推動世界走向民主和進步。

  共產國際最早認清並揭示了法西斯的反動本質及其對世界的危害,給各國共產黨和民眾與法西斯作斗爭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法西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國家力量,19世紀20年代初產生於意大利,30年代初發展於德國。在一個時期內,人們認為法西斯只是極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瘋狂的軍國主義、反共主義的一種主張和運動而已,對其本質和世界侵略性的危害缺乏清醒認識與防范。共產國際於1935年7月召開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對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作出了科學的判斷和揭示,大會決議明確指出:法西斯主義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的、極端沙文主義的、極端帝國主義的恐怖專政,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主要敵人。這就是說,法西斯不只是對付國內工人階級的,而且是對付國內全體人民的﹔不只是一國的現象,而且是國際的現象﹔其矛頭不只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且是反對民主、民族自決和社會進步的﹔法西斯不只是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敵人,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主要敵人。共產國際認為,法西斯就是戰爭。此次大會通過的《關於新的世界大戰危險的決議》明確指出,德國法西斯分子和日本軍國主義好戰集團正在加緊軍備,准備發動新的世界大戰。這次大會為后來世界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形成共識,並採取聯合行動作了重要准備。

  吳恩遠: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對人類危害最大、最反動的政治思潮。為了爭取所謂的本國“生存空間”,對內強化國家壟斷政權、取締議會民主政黨、實行法西斯黨團獨裁﹔對外瘋狂實行軍事擴張,爭奪地區和世界霸權。1921年共產國際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指出,“在意大利,資產階級已利用白色法西斯匪幫向無產階級實行進攻”,在當時最早向世人揭示了法西斯的反動本質。此后在共產國際四大、五大、六大上都對各國共產黨和工人群眾發出和法西斯主義作斗爭的號召。

  特別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法西斯加快推進侵略戰爭步伐,促使共產國際反法西斯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共產國際七大決議提出:各國工人階級要團結起來,聯合廣大民眾,共同反擊法西斯的進攻。這就向全世界發出對法西斯主義危害的警覺,並吹響了抵抗法西斯主義的進軍號。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實行,被人們稱之為反法西斯戰爭獲勝的決定性因素和歷史的偉大創舉,而這正是共產國際作出的重要貢獻。

  張中雲: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實行,被人們稱之為反法西斯戰爭獲勝的決定性因素和歷史的偉大創舉,而這正是共產國際作出的重要貢獻。

  基於對法西斯本質的科學判斷和德、法、西、奧等國反法西斯斗爭經驗教訓的認識,共產國際強調,隻有一切反法西斯的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能戰勝法西斯。共產國際七大決議明確提出,應在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各民主階層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建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統一戰線。共產國際的決定,迅速促成國際上和有共產黨組織的國家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與擴大。

  李景治: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是列寧時期共產國際的重要戰略和策略思想。這一思想最初表現為建立工人階級統一戰線。早在1921年,共產國際三大通過列寧起草的《論策略》提綱,就初步提出了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策略,要求各國共產黨爭取同改良主義的社會民主黨一道行動,以爭取工人階級的目前利益。次年召開的共產國際四大,再次肯定了建立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意義,強調這一統一戰線是向其他黨派組織的工人和無黨派人士發出的共同斗爭的建議。盡管這一策略主要適用於歐洲國家並在實踐中遇到阻力而未能全面實現,但它所體現的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為后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面對法西斯勢力的日益猖獗,世界大戰的危險迫在眉睫,共產國際七大報告全面闡述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必要性、目標和方式,強調要把反法西斯當作首要任務,為此必須建立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有農民、小資產階級、知識界和其他民主派人士參加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引下,歐亞各國共產黨都先后建立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從而最大限度地團結、聯合反法西斯力量,為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從而實現國共合作和全國聯合抗戰,這也與共產國際倡導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分不開。蘇聯和各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毛澤東在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經驗時,曾把統一戰線作為致勝三大法寶之一。建立並不斷發展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無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經驗。

  柴尚金:應充分肯定共產國際對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所作出的貢獻,同時也要看到其中存在一些干涉各國共產黨活動的現象。

  二戰波及世界五大洲,德、日、意等法西斯軸心國同美、英、蘇、中等同盟國的殊死搏斗成為當時世界矛盾的焦點,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與20世紀初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此時共產國際仍堅持“關門主義”政策,不僅不能把矛頭對准當時的主要敵人即法西斯,而且還容易把中間力量擠向敵對陣營。由於當時的共產國際過多強調各國黨要配合和服從於蘇聯的對外需要,從而忽視了各國黨自身利益及實際情況。如在蘇德條約簽訂后,共產國際要求各國共產黨把斗爭的主要矛頭對准英、法政府,不允許各國黨採取自主行動,使許多國家的共產黨陷入了思想混亂和政治窘境,共產黨的威信和地位在英、法等國下降。

  不久,共產國際執委會糾正了針對英、法政府的做法,指出保衛蘇聯與保衛本國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號召各國共產黨支援蘇聯的衛國戰爭,集中全力進行反法西斯斗爭。共產國際方針轉變之后,各國共產黨人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政策,把爭取本國人民自由和獨立的斗爭同世界反法西斯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最終勝利作出了各自的貢獻。總體上看,共產國際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的作用是積極的,不能因其曾提出過“保衛蘇聯”主張而全盤否定。

  吳恩遠:共產國際七大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改變了過去長期敵視社會民主黨,不同資產階級中左翼政黨結盟的政策。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和書記處積極敦促各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採取靈活的斗爭策略,大膽運用工人統一戰線和人民陣線政策。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七大報告中呼吁在最短時間內鏟除關門主義的余毒。大會決議指出,各國黨在局勢發生變化的關鍵時刻,可以依據共產國際決議的精神,結合本國情況,獨立自主地提出政治任務和制定必要的斗爭策略。大會確定了共產國際戰略策略的轉變,使世界反法西斯斗爭進入一個新時期。

  指導各國共產黨開展斗爭

  共產國際指導並組織其所屬各國共產黨支部參戰,成為戰勝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張中雲:共產國際指導並組織其所屬各國共產黨支部參戰,成為戰勝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共產國際根據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糾正“左”傾宗派主義、關門主義錯誤,獲得了國際國內民主力量的認同和支持,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李景治:共產國際指導各國共產黨開展多種形式的反抗斗爭,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立和發展敵后游擊隊。這些游擊隊斗志旺盛,得到人民的支持,發展很快,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配合正面戰場作戰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共產國際還協助蘇聯向一些反法西斯力量提供武器裝備,派遣軍事專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也得到了共產國際和蘇聯的指導幫助。中、朝、越、法、意、希等歐亞國家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迅速崛起,發展到幾萬,甚至到幾十萬人。此后,中、朝、越等國共產黨正是依靠這支力量和人民群眾的支持,贏得了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這些都與共產國際奠定的堅實基礎分不開。

  共產國際建立於1919年3月。經過短短四年的努力,它在世界六大洲創建了共產黨組織。到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時,全世界已有68個共產黨組織和400多萬黨員。共產國際對各國共產黨進行了指導和幫助。一是直接幫助一些國家建立共產黨或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主義小組和共產黨的建立及其早期發展,都離不開共產國際的指導幫助。二是指導各國共產黨制定正確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獻,闡明了黨的奮斗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規定了共產黨的任務是徹底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新型無產階級國家,實現勞動人民對國家的管理,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鏟除世界帝國主義體系。它強調,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步,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都對各國共產黨綱領的制定起到指導作用。三是幫助各國共產黨進行組織建設。共產國際二大通過的《共產國際章程》,對共產國際的性質、組織原則、活動方式、自身建設都作了明確規定,實際上也為各國共產黨的組織建設樹立了典范。四是總結和推廣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重要經驗。布爾什維克黨及其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成為各國共產黨學習的榜樣。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幫助下,各國共產黨逐步成長為堅強的革命隊伍,經受住反法西斯戰爭的考驗,在斗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力量。

  有力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是屬於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共產國際對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給予了堅決的支持。

  吳恩遠:日本法西斯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不僅是企圖奴役中國人民,也企圖奴役世界人民。世界人民十分清楚,中國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是屬於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共產國際對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給予了堅決的支持。

  在共產國際七大上,季米特洛夫在報告中譴責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高度贊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並號召各國共產黨“發動工人運動和廣大民眾之一切力量盡快把法西斯強盜驅逐出中國”。在共產國際統一組織下,蘇聯第一個對中國抗戰給予援助,英國、美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等國家的歐美地區共產黨和越南、朝鮮、緬甸、印尼、印度等亞洲各國人民在共產黨和民族主義政黨領導下,紛紛從道義上譴責日本的侵略,從物質上支持中國,而且以拒購、拒運日貨等斗爭手段支援中國抗戰。

  張中雲:在共產國際七大期間,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國民黨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一宣言》經共產國際執委會同意並通過后,以中華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正式發布,並秘密傳入北平、上海等地,全國知識界積極響應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號召,進而有力促進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爆發。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的推進,不僅對國際關系起了積極的影響,也使各國共產黨威望提高,隊伍擴大。

  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中國東北民眾自發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義勇軍等組織抵抗日軍侵略。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和廣大的工人、農民是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堅力量。在國內強烈要求抗戰的呼聲中,基於共產國際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使解放區獲得鞏固和擴大的機會,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其間,共產國際號召並積極組織各國支部和一切民主力量用一切方法支持中國抗戰。蘇聯組織志願軍航空隊,白求恩大夫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來到中國,還有印度的柯棣華、美國的馬海德以及英國、德國民主人士來華,都給予八路軍、新四軍許多幫助。共產國際認為,“中國的抗戰,這是歷史上半殖民地國家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中武裝起來的一部分”,號召全世界工人們“要向中國提供軍需品和信用貸款”等。

  吳恩遠:共產國際七大確定的新方針促進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共據此重新制定了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國共合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在中共內部開展的對王明在抗戰中執行的錯誤路線的斗爭中,共產國際最終表態完全維護毛澤東在中共的領導地位,支持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這對中共堅持正確的統一戰線方針直至取得最后的抗戰勝利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

  共產國際還推動建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共產國際支持下,1941年10月,在延安建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總部設在延安,有20多個國內外各地區、各民族代表參加,通過《告日本人民書》等。《解放日報》社論指出大會意義在於:“奠定了東方各民族團結的政治的組織的基礎,將東方各民族的反侵略斗爭和解放運動推上一個歷史新階段。”

  延續國際主義精神

  共產黨應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善加引導,調動和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制定正確的戰略與策略,擴大左翼統一戰線,以達到凝聚隊伍和爭取自身發展的目的。

  柴尚金:“反對帝國主義,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是共產國際的一貫方針。共產國際按照集中制組織原則,儼然成為遙控各國共產黨的指揮中心,指導和支持了各國共產黨反法西斯斗爭,對各國共產黨迅速行動起來開展反法西斯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集中統一容易限制各國黨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和斗爭靈活性。許多國家共產黨在反對本國法西斯的殘酷斗爭中,能夠根據本國實際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獨立領導本國人民開展反法西斯斗爭,日益走向成熟。如法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勇敢地拿起武器,聯合各種救亡組織,成立游擊隊,反擊德軍侵略佔領,得到法國人民廣泛支持,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如果共產國際繼續向各國共產黨直接發號施令,要求反法西斯力量純而又純,不僅無益於各國共產黨力量發展,而且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障礙。

  變化了的形勢表明,共產國際高度集中的組織形式無力解決各國日益復雜且千變萬化的問題,很難適應各國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為加強與英美等國的同盟關系,鞏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產國際和蘇共領導人均認為“在已經形成的條件下,作為各國共產黨領導中心的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獨立發展和執行其獨特任務的障礙”,一致同意解散共產國際。《真理報》公布了季米特洛夫代表主席團簽署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關於解散共產國際的通告,中共、德共、法共、意共、西共等發表宣言或聲明,贊成解散共產國際。毛澤東就此事在延安干部會議上發表講話,高度評價共產國際給予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同時指出:共產國際的解散,不是為了減弱各國共產黨,而是為了加強各國共產黨,使各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更加適應於反法西斯的需要。事實証明,共產國際的解散有助於各國共產黨和左翼力量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總結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作用,毛澤東有比較中肯的評價,說它是“兩頭好,中間差。兩頭好,也有一些問題﹔中間差,也不是一無是處”。周恩來指出,共產國際的初期對於中國革命,還是有益的多。當然,也有個別的原則問題的錯誤。共產國際對中國黨的指導在中期是有很大錯誤的。中國黨在這個時期犯了那麼多錯誤,使中國革命受到了那麼大的損失,我們中國人當然要負責,但與共產國際有很大的關系。共產國際的后期對我們黨的內部事務還是有些干涉,甚至在組織上也還有些干涉。但這個時期比共產國際初期對我們黨的干涉少,比中期就更少。后來戰爭打起來,對我們黨的干涉就很少了。我們中國黨這時已經成熟,和共產國際的來往不多了。

  張中雲:共產國際由於其高度集中的組織原則和體制弊端,以及把蘇聯一國利益視作代表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最高利益而否定各國利益的錯誤,在二戰的一個時期內,特別是1939年8月至1941年6月期間,服從蘇聯執行其同法西斯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維護與德國關系的需要,一度背離和放棄其自己在七大提出並執行的反對德、日、意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旗幟和戰略,抹煞了二戰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侵略和反侵略、非正義戰爭和正義戰爭的界限和根本區別,從而一度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思想紊亂、無所適從、處境艱難,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1941年6月,希特勒背信棄義進攻蘇聯后,共產國際才又轉到七大制定的正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立場上,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就在這個時期,各國共產黨受共產國際錯誤指導的影響也並不一樣,如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從本國實際出發,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站在抗日戰爭的前列,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二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吳恩遠:共產國際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忽視美英資本主義國家與法西斯主義的區別,這使它在許多重要時刻不僅不能把矛頭對准主要敵人德日意法西斯,一段時間把美英資本主義國家、有時也把資產階級政黨社會民主黨混同為斗爭對象。這樣往往把中間力量擠向敵對陣營,實際上是削弱了自己。這是造成一些國家共產黨長期得不到順利發展和廣大人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柴尚金:然而,共產國際體現出來的國際主義精神仍具有生命力。共產國際雖然解散,但各國共產黨,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的相互支持、共同斗爭並沒有就此終止,在共產國際倡導的國際主義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精神的感召下,各國人民繼續緊密合作,團結戰斗,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

  隨著蘇東劇變和國際格局深刻變化,世界左翼似七色彩虹,扇形展開。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向往和追求社會主義的左翼力量。除共產黨外,還有社會黨、工黨、綠黨及新興左翼黨也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社會主義力量組成日益多樣化,“泛社會主義”已成為一種客觀現象。近年來,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運動方興未艾,許多左翼力量、非政府組織投身其中,並得到民眾的廣泛響應和支持。一些環保主義政黨如綠黨等在各國政壇獨樹一幟,並成為重要的參政黨。一些有利民生、推動歷史進步的新興社會運動拓寬了當今政治實踐領域,不僅為共產黨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提供了機遇,也是共產黨可以借重和合作的生力軍。共產黨應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善加引導,調動和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制定正確的戰略與策略,擴大左翼統一戰線,以達到凝聚隊伍和爭取自身發展的目的。

  ◆鏈接

  共產國際亦稱第三國際,1919年3月成立,為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其宗旨是爭取建立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和世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為完全消滅階級和實現社會主義而奮斗。共產國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每一個國家隻能有一個黨加入,一律稱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最高領導機關是世界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領導機關是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執行委員會。共產國際的創始人是列寧。先后擔任主要領導的有季諾維也夫、布哈林、季米特洛夫等。列寧逝世后的實際領導人是斯大林。

  共產國際在其存在的24年期間先后召開過七次代表大會、13次執行委員會全會,它具體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並領導紅色工會國際、青年共產國際等群眾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強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統一戰線,同時考慮到各國實際情況存在著深刻的差別,各國共產黨已經成長,由一個國際指導中心解決每一個國家革命運動中的具體問題在實踐中已証明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1943年5月提出解散共產國際的建議,在得到各國支部同意后,1943年6月宣告解散。

  共產國際在其全部活動中,對於捍衛馬克思主義,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和領導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尤其是反法西斯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由於共產國際的一般號召未與各國實踐相結合,一些具體布置代替了原則指導,變成了干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因而各國黨不能獨立自主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在列寧去世后,它對各國共產黨內部事務進行直接干涉,給一些國家的革命運動和共產黨組織造成消極影響,對有的共產黨則造成了嚴重危害。

  (摘編自《科學社會主義百科全書》“共產國際”辭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