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筑牢網絡強國戰略下的新媒體基石

諸捷

2015年03月19日08:2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在網絡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戰略任務。如何努力形成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觀念和認識,瞄准和利用最新技術推動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都可以落實到媒體自身轉變力、輿論宣傳導向力、網絡文化傳播力、依法治網平台力、網絡安全貫徹力等五個方面。新媒體已經成為提升網絡強國建設執行力的前沿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偉大方略,給了走進網絡時代的中華民族一個網絡空間的“中國夢”,給了作為網絡大國的中國一個強國雄途的方向。

作為信息文化傳播重要平台和現代經濟社會運行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行業在網絡強國建設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對網絡強國建設體系的其它眾多推進工作,產生了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歷史性的影響。當我們面對“夢想”,准備大力提升網絡強國建設的執行力的時候,媒體行業應當與時俱進、首當其沖提升自身的五大“執行力”,才能緊緊跟上我國網絡強國的建設步伐,筑牢自身在網絡強國戰略下的信息基石作用。

一、媒體自身轉變力:媒體融合戰略是網絡強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經濟社會生活,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成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中國網站總數將近400萬個,網民人數達到6.32億,特別是手機網民達到5.27億。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獲取信息,這對中國媒體格局產生巨大沖擊,在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為了適應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新的內容生產、傳播速度、讀者習慣等新的要求,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創新發展,成為媒體事業為適應網絡時代而自身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

同時,這也對中國媒體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對內要更好地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對外要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創造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際輿論環境。

當前,中央提出要把我國從網絡大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將媒體融合定位於國家頂層設計。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當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具體部署。《意見》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毫無疑問,這既是中央提出的戰略部署,也是擺在網絡強國建設面前的重要課題。媒體把自身融合創新的轉型按照中央精神執行到位、貫徹到底,便是對網絡強國建設的最基本貢獻。媒體融合過程中要能夠不斷改革創新,帶動互聯網產業繼續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帶動我們自主技術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帶動海內外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助力中國從網絡大國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網絡強國。

二、輿論宣傳導向力:構建大網絡大輿情全媒體工作格局

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媒體正處在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節點,中國網絡媒體正經歷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變革。媒體隻有肩負起在輿論營造與引導中的主力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營造一個健康文明、安全有序、清朗干淨的網絡環境,推助網絡強國夢實現。

網絡空間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一個集中表達與展示的窗口,承載著社會與公眾的諸多期盼,也與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輿情等諸多方面有著深刻的聯系互動。因此,在網絡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尤其需要媒體樹立大局意識,增強自身輿論宣傳導向力,在網絡強國戰略大局下思考和行動,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更加鮮明有力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當代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展現好。加強網絡文明和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網民自覺遵紀守法,講求誠信公德,積極傳播健康信息,自覺抵制不良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搞笑之風。

毫無疑問,媒體是網絡空間輿論引導的主渠道,加強媒體輿論宣傳導向的“執行力”,就是提高媒體輿論引導水平,提升信息傳播藝術、改進方式方法,最關鍵是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切實提高網上正面宣傳的質量和水平﹔用正面宣傳擠壓網上各種噪音雜音的生存空間,用正面聲音消釋各種錯誤反動觀點的不良影響,切實把握好引導網上輿論的“時、度、效”,發揮好正面導向鼓舞人、激勵人、教育人的作用。從講求實效出發去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策略,去佔領時機制高點、道義制高點、表達制高點,牢牢掌握網上輿論的主導權。

總而言之,在網絡強國建設過程中,媒體要適應網絡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著力構建大網絡大輿情全媒體工作格局,為改革開放、網絡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清朗的網絡環境。

三、網絡文化傳播力:媒體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支撐

當今時代,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在論述網絡強國理論時,也指出,建設網絡強國需要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毋庸質疑,當今時代,網絡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支撐,其突出地位和特殊作用是其它宣傳文化載體無法替代的。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資源,要有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

而媒體,正是網絡文化內容“制作”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平台。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需要一大批綜合實力強、影響力大、覆蓋廣泛的網絡媒體。而媒體要實現對中國主流網絡文化的發揚光大作用,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傳播“執行力”。

媒體和相關文化機構及作者,要加強資源整合和相互合作,延伸拓展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網絡文化創作、生產、傳播的專業化集約化水平。要完善網絡媒體發展布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意願,推動網絡媒體進一步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要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內在活力,提升綜合實力,讓媒體融合后的網絡新媒體在網絡文化建設中更好地擔當主力軍的使命。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媒體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守法、文明、誠信”的原則,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產品,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有實力的重點媒體要積極“走出去”,加強品牌建設和海外推介,增強對外傳播能力,擴大國際知名度,提高國際輿論競爭力,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的媒體平台。

四、依法治網平台力:利用新興媒體平台推進依法治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任務,為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指明了方向。《決定》指出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明確要求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台和便民服務平台建設。

深入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各級政府部門紛紛借助各種新媒體平台的便捷屬性,“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逐步實現“人在哪裡,工作就做到哪裡”的信息公開和服務型政府效果,迅速起到依法治網榜樣作用。

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正在建設中的主流新興媒體要勇於擔當。任何一個健康的肌體都要有免疫機制,沒有免疫機制的巨人是弱不禁風的。目前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依法治網是最基礎的工程,又是最艱巨的任務,需盡快“補課”。依法治網,依法辦新興媒體,文明、誠信、法治、安全、創新的網絡空間,需要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合力共建。作為網絡這個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正在發展壯大的新興主流媒體,主流新聞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要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現在我國已擁有6.3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微博、微信用戶,新媒體的媒介接觸頻率已超過傳統媒介型中的報紙,僅次於電視,平均接觸頻率很高。新媒介類型中的網絡媒體、戶外媒體、公交等移動電視的影響也在提升。因此,新媒體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甚至可能成為未來的主導媒體。在掌握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開拓法治文化傳播的新空間,將它變成工作的新的立足點。根據新媒體的特征,改變目前的工作方法,變灌輸為參與和啟發,變單向傳播為互動雙向傳播。借助新媒體之力,帶領法治文化進入一切可能的公共場所和私人場所,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律知識帶給社會的每個個體,用法律規范引導每個公民的行為,用法律規范調整、保障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之,隻要各級部門充分認識到網民群體的重要性,願意借助新技術去踐行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坦途,那麼,很多新興媒體平台一定能夠圓滿完成搭建政府和社會的溝通橋梁的重任,推動依法治網的最終實現。

五、網絡安全貫徹力:媒體是網絡安全政策宣貫和意識培訓的擴音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顯而易見,網絡安全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網絡強國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網絡安全的基石之上。當前,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問題。中國是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國。黑客攻擊、傳播病毒、竊取信息、侵犯隱私等行為暗流涌動,廣大網民對信息安全的呼聲十分強烈。

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信息多重性,決定著建設網絡強國應筑牢主陣地,應加強主流網絡媒體的建設,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傳播的快捷性、立體性等優勢,確保其發揮正確的引領作用。一是宣貫國家安全方針。利用媒體傳播,正確宣傳貫徹國家網絡安全的系列方針政策。為此,媒體必須提升自身宣傳貫徹的“執行力”,在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的征途中,必須深入、全面、通俗、正確地闡明國家網絡安全政策,且善於把政策法規同網絡安全實踐中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宣傳,生動地動員業界及網民執行相關政策,遵循相關法規。

二是強化網絡安全意識。當前,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升,互聯網成為人們了解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是人們思想的集散地和輿論的放大器。因此,應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對移動社交網絡等互動環節及新聞客戶端的管理,加強微博、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管理,積極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確保網絡安全運用大數據推進社會管理、促進經濟文化建設,扎牢“網絡籬笆牆”確保網絡安全。

(作者系網絡空間戰略論壇特約研究員)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