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不知什麼原因,2009年以來,經濟增速取決於消費、投資、淨出口“三駕馬車”的理論流行起來——

吳敬璉:“三駕馬車”分析框架有重大缺點

2015年03月16日08:3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三駕馬車”分析框架有重大缺點

研究應對增長減速的方針政策,可以運用不同的分析框架。運用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得出的政策結論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大致上從2009年開始,不知什麼原因,在分析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時候,流行起一種認為經濟增長速度取決於消費、投資、淨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強度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中國經濟的增長乏力,是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等三項需求不足造成的。隻要能夠把需求擴大到足夠的水平,增長就能夠重上台階。我認為,這一套分析有重大的缺點。

首先,它用錯了分析框架。十分明顯,“三駕馬車”分析法是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框架的變形。如同大家知道的,凱恩斯主義認為,需求的強度決定供給的規模,因此,產出總量等於由消費、投資、財政赤字和淨出口四項需求構成的社會總需求。不過即使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也只是運用這一理論框架來討論短期經濟問題,把它用來分析長期發展趨勢顯然是用錯了分析框架。

其次,由這種分析得出的政策結論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消費、投資、出口需求有多大,歸根到底是由一些客觀因素決定的,並不取決於人們的願望。以進出口為例,它最終取決於整個國際經濟格局。過去中國對發達國家有大量的淨出口,第一是因為在高消費、高福利導向下,發達國家的儲蓄率很低,在儲蓄和投資之間有很大的缺口,需要靠從發展中國家淨進口來填補﹔第二,是因為中國低成本的競爭力很強,能夠在發達國家的淨進口中分到一塊比較大的“蛋糕”。全球經濟危機發生以后,發達國家去杠杆化,提高了自己的儲蓄率。這樣一來,根據經濟學的“雙缺口模型”,隻要發達國家儲蓄跟投資的缺口變小,發展中國家淨出口的可能性也就變小。美國的儲蓄率會有起伏,但是要想回到危機以前的水平,我看是不大可能的。隨著中國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產品的低成本優勢也在減弱,因此在出口蛋糕中所佔份額也會降低。另外,消費需求的提高,也不是以人們的願望為轉移的。例如有人說,城市化可以使消費需求提高,因為農民進城以后消費需求會有很大的提高,隻要加快城市化消費需求就會很快增加。這裡其實是把消費需求和消費願望混為一談了。在經濟分析中所說的需求是指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有錢做后盾的需求。所以要增加勞動者消費需求的前提,是增加他們的收入。而增加勞動者收入的首要辦法,是發展生產,提高效率。即使政府能夠給予補貼,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不可能使人民普遍富裕起來的。

這樣,每一次出現了速度下降,用“三駕馬車”的分析辦法算來算去,最后的結論就是進行強刺激,多發鈔票,多上投資項目。許多人已認識到這不是個好辦法。研究長期增長趨勢更可靠的方法,是對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生產效率的狀況進行估量。

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是靠大規模的投資。但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勞動力,也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蔡昉教授所說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開放對提高效率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市場化改革改變了城鄉隔絕的狀況,大量過去低效利用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土地轉移到城市,這種結構變化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開放使我們能夠通過引入外國的設備和技術,很快地提高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迅速縮小。這樣一來,改革開放以后,生產效率提高對增長的貢獻較之改革開放以前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現在的問題在於,以上這些有利於維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縮減,有的已經消失。首先,新增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小了。蔡昉教授在2006年就已指出,根據他們前三年的調查發現,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其次,隨著中國一般技術水平跟西方國家相接近,用引進外國設備和技術的辦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已變得不大可行了。清華大學的白重恩教授和其他一些研究者都得到大致一致的結論,就是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明顯降低,並引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在由現有資源狀況和技術狀況決定的潛在增長率降低的情況下,要短期拉升增長率,唯一的辦法就是採取刺激政策,通過信用擴張向市場“放水”。但是就中國的情況而言,長時期採取刺激政策已經使宏觀經濟變得十分脆弱,蘊藏著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險。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寫過好幾本書來總結日本近年來經濟衰退的教訓。他在書中指出,日本的經濟衰退以至全球多次重要的金融危機,都是在泡沫破滅后出現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而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基礎,則是杠杆率(負債率)過高的缺陷。在我看來,如果說西方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缺陷的主要成因是高消費和高福利,東亞國家的杠杆率過高則主要是由企業和各級政府舉債過多造成的。在目前我國政府機構和企業資產負債表杠杆率過高的情況下,在某些環節上出現償債困難甚至“跑路”逃債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做的是“去杠杆化”,控制和消解風險,而不是用加強“刺激”的辦法維持高增長率。繼續提高杠杆率將使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危險加大。 更何況再採取刺激政策,其效果遞減已經變得非常明顯。也就是說,經濟學所說的“投資報酬遞減規律”的效應已經充分顯現。

以上的分析說明,唯一的出路在於提高“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就是說,要優化結構,促進創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轉變。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吳敬璉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