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葉青:網絡治理要從“微”處下功夫

2015年03月16日10:12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網絡治理要從“微”處下功夫

  “微平台”力量不微

  在媒體中,“老三樣”是報紙、廣播、電視,這“老三樣”易於前台控制,無所謂也無須后台控制,有編輯們充當把關人,可以把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搞定”。20多年前,互聯網進入了中國,產生了新的可交流的平台,各種社區、論壇紛紛呈現,輿論掌控變得越來越困難。當然,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更加民主的時代,網民們提建議、發感慨,已經不需要通過寄信、打報告那麼麻煩,同時,真正的自媒體、草根記者也紛紛出現。這預示著網絡的管理者在后台要使用各種手段才能夠保証網絡秩序的規范性。

  智能手機出現后,更是把前述四大媒體的內容與形式融為一體,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機動性與便捷性,微博、微信與智能手機的結合,形成了所謂的“第五媒體”。智能手機上使用微博、微信,增加了海量的參與者以及形成浩瀚的數據,輿論的掌控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文字、聲音、照片、錄像、觀點等支撐下,“微平台”在不需要多大成本的前提下不知不覺形成了。

  從報紙到微博、微信,讀者從前台走向了后台,從新聞信息的單純接受者變成創造者、傳播者,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手不離手機,手機似乎成了生活的中心,閱讀、傳播與創造新聞成為社會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從“微平台”的參與者角度來說,提供和轉發真實、可信、有價值的信息,就變得十分重要。結合長期使用微博、微信的經驗,我總結出“看”、“轉”、“評”、“寫”四種方式來對待“微平台”上的各種信息。

  “看”:針對一般性的新聞,或者覺得不太真實的信息,隻看不轉。特別是不真實的新聞,似是而非,如果你轉發了,無疑就成了一個假新聞的傳播者。

  “轉”:針對信息真實、信息源可靠的內容,值得廣而告之,可以在微博、朋友圈之中轉發,傳播正能量。

  “評”:對於傳播正能量的內容,不僅要自我欣賞,更要告訴網友們好在哪裡,並結合自己的思考作出精確的點評。

  “寫”: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應該積極主動去傳播中國故事,講好身邊的人和事,以及所見所聞,這就需要帶有原創性的寫作。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表達個人思想。

  “微平台”是網絡治理的大抓手

  每天出版的報紙、書刊,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再加上網絡媒體和網民通過“微平台”隨時隨地傳播創造的資訊,構成了真正的信息大爆炸時代。在我看來,“微平台”有三大功效,將這些功效區分清楚才能夠分類觀察,隨時找到信息管理的漏洞,以保証信息的安全。

  首先,“微平台”是信息交流平台。人類的歷史就是信息交流的歷史。早期沒有文字,人們通過符號、刻畫、結繩等方式傳遞信息。后來有了甲骨文、金文、木刻文字等,信息得以保留與傳播。印刷廠、圖書館的誕生為保存人類的知識起到巨大的作用。

  “微平台”的內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媒體上的內容,一類是原創的內容,后者可能對讀者更有吸引力。當然,對后者的監控,應該是信息安全工作的重點。社會上有一種職業叫“鑒黃師”,我認為也應該有一種專門鑒別信息真偽的工作。

  其次,“微平台”是官民互動的平台。微博誕生五年多來,很多政府部門已經把它作為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中央紀委已經把微博、微信作為舉報官員腐敗的通道,而且實現了多平台的聯動。能夠如此對待“微平台”,是一種開明的表現。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各種付費、採購、交易等,都可以在智能手機上發生。此外,通過拍、發官員違紀行為的照片到微博、微信,還能起到反腐敗和預防腐敗的作用,因此“微平台”也是一種監督平台。

  最后,“微平台”是正能量傳遞平台。這裡我想結合自己的切實經歷談一談。我自2006年開始寫博客以來,就形成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成為一個“媒體人”,后來又陸續開通了微博、微信。我的自媒體主要內容包括統計數據、經濟形勢分析、改革創新典型、創業經驗、反映民生問題、國學等。我認為,這些都是對粉絲和網友們有正面意義的,傳遞的是正能量。

  當前,人們的網絡生活繞不開“微”這個話題,移動互聯網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活、工作、社交方式,“低頭族”越來越多,花在微博、微信以及各種客戶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治理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不僅要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而且要靠技術手段來遏制謠言和不良信息傳播,更要靠每一位網絡傳播參與者的自律和他律。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