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委員
大力發展中醫家庭醫生
我國推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近6年來,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各大醫院仍然是人滿為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根據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理念,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與個體化診療和“簡、便、驗、廉”等優勢,形成家庭養生防病——門診治病防變——醫院治急病、重病和大病共識,構建家庭——門診——醫院合理分工的中醫醫療保健模式,對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促進不得病、少得病和晚得病的醫療保健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改革醫保政策。改變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高、門診報銷比例低導致刺激住院治療的現狀,提高慢性病門診治療報銷比例,鼓勵患者選擇家庭與門診中醫藥治療。有效結合市場與公益運行機制,建立維護健康與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全民健康與慢病管理體系。大力發展中醫家庭醫生與門診治療服務,有效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使中醫藥為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發揮更大作用。
(本報記者 劉 暢)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代表
最好的醫療是治未病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就人這個字來說,左邊的一撇是健康,右邊才是經濟基礎,失去了人這個主體,有錢都沒地方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政府要多思考一下小康與健康的關系。
現在很多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得了病才花錢吃藥,但治病如都要等到大病已發生了才考慮不惜代價去開藥開刀,那我們所花的金錢和遭的罪是可想而知的。現在的醫療思維一味跟著西方跑,講的是治病救人,但得病的人卻越治越多。傳統中醫講究的是預防保健,最好的醫療應該是治“未病”,就是在人們還沒有得病的時候提前預測和預防,減少人得病的幾率。身體好還不夠,還要注重調節心智,身心都健康那人才是真健康。因此,要大力繼承和發揚祖國的文化遺產和傳統醫學,政府要支持傳統醫學的發展。
(本報記者 王昊男 余榮華)
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代表
醫改應堅持公益方向
醫療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隻有更高水平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才有全面小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利益,等不得,慢不得。為了努力實現全面小康,達到更高的醫療服務水平,作為醫改先行地,安徽省正扎實推進11個方面41項改革任務,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深化醫改工作,應該堅持公益方向,落實政府責任﹔堅持整體聯動,統籌協調推進﹔堅持重點突破,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取消“以藥補醫”。同時,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另外,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和運行質量監管,對於違反醫療法規的行為堅決查處。
(本報記者 錢 偉 葉 琦)
湖南郴州第一人民醫院雷冬竹代表
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
醫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但現實卻常遭遇“看病難、看病貴”。
“看病難”,一是因為基層醫療資源不足,二是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和患者溝通交流不夠、醫患矛盾增加造成的主觀上的“看病難”。“看病貴”,主要貴在藥品和耗材。因此,建議國家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在未來醫改之路中,突破醫療市場的政府壟斷,如打破社會資本投資醫療衛生領域限制、放開醫院干部管理體制等,讓市場在醫藥衛生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009年新一輪醫改以來,衛生事業成績顯著,但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議推行醫生自由執業,可“解放醫生”,從而補充基層醫護人員不足、能力欠缺的現狀。同時,三甲醫院應認真履行對下級醫療機構技術指導的職責和義務,建立經常性技術指導與合作關系,完成當地行政部門的衛生或支農工作,對基層醫療兜底。
(本報記者 吳 丹 侯琳良)
湖北恩施州州長楊天然代表
扶貧工作從教育抓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課題就是扶貧。在致貧的因素中,對於交通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顯性因素容易發現,財政投資即易解決﹔而對於老百姓長期安於現狀、缺乏致富能力等“隱性因素”,卻不易改變。
“扶貧先扶志”,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抓好扶貧工作要從教育開始抓起。首先,夯實基礎教育,為老百姓增強致富能力打下基本的基礎知識水平。其次,對於因上學而致貧的家庭設置獎勵資金,加大投入,有效防止因學致貧的現象,在貧困地區引導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再者,發展職業教育,和老百姓致富息息相關的養殖、種茶等特色農業都需要技術。最后,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幫助農民打開視野,讓農民掌握涉農科學技術。
(本報記者 時聖宇 程遠州)
貴州省婦聯主席羅寧代表
技能培訓助婦女創業
引導婦女創業實現致富,是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一環。貴州省政府專門出台扶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創業的“錦繡計劃”,全面提升貴州省婦女手工技能,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增加收入,目前已取得顯著效果。
農村地區婦女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培訓尤為重要。建議各級政府根據廣大婦女的意願,開展種植養殖、家政、服裝縫紉等方面的培訓工作,使她們今后能夠有一技之長。另外,農村婦女一方面承擔著繁重的農活和家務,還要照顧老人、孩子,政府的政策扶持應更多考慮就地、居家、靈活的就業創業方式,真正讓婦女撐起半邊天。
(本報記者 郝迎燦)
甘肅肅南縣肅南一中教師賀穎春委員
加大城鄉教師交流力度
作為一名民族地區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對於民族地區建設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有著重要作用。
民族地區教育受到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教育事業發展很快。目前,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5年免費教育已經全面普及,我們真切感受到教育質量的改善對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帶動民族地區奔小康的拉動作用。但是,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不高,存在著師資力量匱乏、基層學科教師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滯后等問題。
建議國家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實提高基層教師工資待遇。加大基層教師的交流力度,讓更多的城區老師到偏遠基層學校去授課和交流,同時,基層的老師也可以去城區學習交流,緩解基層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
(本報記者 銀 燕)
全國工商聯常委王均金代表
民辦教育提供多樣化選擇
這些年來,全國義務教育投入佔公共財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與往年比,投入增多了,但與發達國家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投入仍不多的原因在於我國學齡人口基數大,政府負擔重。
在義務教育方面,政府更多地保底線、保公平,不用大包大攬,對於一些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可讓市場來解決。義務教育好不好,核心是體制、機制、文化,而不在於學校屬性。民辦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展好了,可以給政府減負。民辦教育應該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對於那些家庭條件好,希望接受有個性、有特點教育的學生,高端的民辦教育是很好的選擇,這樣生均經費可降低一大塊。民辦學校作為民辦教育的先行者所做的探索非常有意義,要想保持不斷領先,未來還要利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探索。
(本報記者 勵 漪 姜泓冰)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委員
抓食品安全不能手軟
目前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食品總體是安全的,但少數個案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和心理影響極大。解決食品安全疑慮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明確以產品安全作為基礎,其次才是如何取得消費者信任。
作為企業,應以現代化管理和質量把關為基礎,保証產品100%的合格率,而不是滿足於99%的安全。對於涉及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罰得不狠”現象,建議對食品造假及出現重大質量問題的企業,要在經濟上施以重罰,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本報記者 黃 嫻)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