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遠
宋洪遠,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二級研究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內10多個機構和5所高校兼職。自1991年以來長期從事中國農村發展研究與政策咨詢工作。自1998年以來連續參加起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文件,是近12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之一。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軟科學重點項目、農業部軟科學項目和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等重要課題45項。1997年被授予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榮獲“科學中國人”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改革開放30年60名農村人物”稱號。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自2013年以來,連續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本文主要圍繞為什麼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問題,進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討。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現實和歷史的重大任務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現實與歷史的重大任務。
第一,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復雜,是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變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慢變量”。環顧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大多都是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而那些農業落后、農民貧困的國家,又沒有一個算得上是現代化的國家。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城鎮化快速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加快融合,比較而言,農業現代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化同步”的發展戰略,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越早補齊越好,不然就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后腿。
第二,從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隱性風險逐步顯現。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是我們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大任務。要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首先要保持農業穩定發展,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隻要農業和就業能穩住,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低一點,也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可見,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就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三,從促進我國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當前,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正處在“上升通道”,“地板”逐步抬高﹔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進口價格,繼續提價又遭遇“天花板”。如何在成本和價格的“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如何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食品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我國農業發展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要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依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
第一,應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近些年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推進,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和聚集。一是農業資源偏緊和農業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一方面,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採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二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就業,務農勞動力的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三是農業生產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並存﹔糧經飼結構不盡合理,一些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產品進口增加並存﹔種養業結合不夠緊密,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便未能有效利用並存。四是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普遍低於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上述矛盾和問題都可能不是短期內出現的暫時現象,都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要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第二,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近些年來,我國農業雖然保持了增糧增收的好勢頭,但是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當前與長期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顯。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式仍然是傳統與現代並存。一是雖然農業技術設施裝備條件逐步改善,但農田水利渠系配套“毛細血管”不發達、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裡”不到位、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二是雖然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較快,但小規模經營仍佔大多數,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是雖然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的農民依然是按習慣、憑感覺、模仿式地種養,難以走出“多了多、少了少”的循環怪圈﹔四是雖然我國是種養業生產大國,但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未充分發揮,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產業鏈條脫節,農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隻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才能使農業成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產業。
第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保障。我國農業連年豐收之后,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產品已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經濟增速放緩,使農產品出口、消費和加工的需求增長有所減弱,農業生產保數量的壓力有所緩解,為推動農業發展由主要追求產量和數量,向注重數量、質量、效益、生態、安全並重的方向轉變,打開了時間窗口。二是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留出了余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目標。農業生產由過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點、保口糧轉變,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更為寬鬆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空間。三是居民農產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添了動力。我國目前已進入食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階段,人們不僅要吃飽、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為優質、安全、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四是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條件。當前,全球谷物市場供求形勢總體上產大於需,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比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為更好地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操作空間。
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推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為主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第一,要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潛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無論方式怎樣轉、無論結構怎樣調,都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調低了、耕地調少了,這是必須要堅守的底線,也是確保產能的要求。當前關鍵是要穩產量、提產能。一方面,穩定糧食產量是前提。中國有十幾億人,而且人口還在增加,消費水平還在提高,糧食問題絲毫馬虎不得。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要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糧保住,在這個前提下,要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要堅持數量質量效益並重,實現更均衡更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提升糧食產能是根本。隻有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才有底氣。要堅持“一穩、兩保”的基本要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特別是谷物播種面積,要保護調動好農民務農種糧和主產區政府重農抓糧兩個積極性。從長遠來看,要加快劃定和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首先要從大中城市周邊等重點地區抓起,先把好地和最容易被佔用的耕地保護起來。同時,要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動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科技創新推廣力度,提升種業發展水平,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第二,要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現代農業首先是質量安全的農業,要讓消費者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一方面,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要繼續推進園藝作物標准化生產、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加強源頭治理,規范生產過程,著力打造一大批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要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一號文件的部署和要求,抓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啟動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完善監管機構和監管機制,加大綜合執法與專項整治力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三,要更加注重農業技術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代農業也是高產高效的農業,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選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二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我國目前戶均耕地不到半公頃,農業的規模效益難以提高。要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特別是向種田能手流轉,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提高規模經營效益。四是要提高農產品加工流通效率。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引領種養業品牌培育與產業升級,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要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生產經營性服務緊密結合、促進融合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第四,要更加注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要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切實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灘涂等保護力度,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治土治水治環境力度,降低農地開發利用強度,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嚴格管制濫用亂用農業投入品,淨化、修復農產品產地生產
環境。
第五,要更加注重適應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必須立足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一是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先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或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著力打造大宗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二是進一步優化種養業結構。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市場緊缺、適銷對路的優質特色農產品。重點是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統籌布局北方牧區、傳統農區、農牧交錯帶、南方草山草地四大片區,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的通道,形成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三是進一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著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六次產業”。
第六,要更加注重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市場競爭能力。我國農業已經處於全面開放的國際大環境和大市場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謀劃農業發展戰略。一是要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要優化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進口調控政策,適當進口國內緊缺的資源性農產品,支持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實現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國內外市場統籌利用,既保障農產品供給,又保護農業產業發展,既促進農民增收,又維護農民權益。二是要著力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政策體系。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擴大農業對外投資和農產品貿易,培育一批跨國經營的大型農業企業,積極參與農業國際競爭與合作。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注意把握節奏和方法,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和原則。一是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願。農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體,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和經營自主權。二是要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經濟規律。要深入研究需求特點、市場走勢,善於利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業生產,善於通過市場流通鏈條帶動農業生產,善於運用市場的辦法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三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要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分類指導。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