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再好的經濟形勢也有壞企業,再壞的經濟形勢也有好企業,就看怎麼把握形勢進行科學決策。分析經濟增長的曲線變動,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連續20個季度從高位向下行,目前經濟增長還沒有明確的回升信號,大多數指標是偏弱的。從供給和需求指標分析,國內需求疲軟,外需增長不如預期,投資在不斷放緩,消費增長平緩,出口增長低於往年,工業增長已經從高位連續20個季度滑落,企業經濟效益增長連續下滑,制造業PMI也連續多月下降。
2015年我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這種壓力既來自國際也來自國內。
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化對中國有利也有挑戰
2015年,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化,不同經濟體宏觀政策在不斷分化。先看發達經濟體,歐元區剛剛走出危機最差的時期,2015年經濟增長可能稍好於2014年,但是2015年歐元區債務惡化不會明顯緩解,通貨緊縮將會持續,在此形勢下,歐元區已經推出歐版QE,將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表現為放鬆。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費稅后經濟增長已經連續幾個季度萎縮,2015年經濟不會好於2014年,安倍為了刺激經濟,實現預期通脹和增長目標,將在宏觀政策上繼續實行寬鬆政策。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突出,私人消費抬頭、房地產開始復蘇、制造業回流、失業率下降等都使經濟向好。但美國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並於2015年年中可能開啟加息窗口,宏觀政策總體趨勢表現為“收縮”。發達經濟體之間宏觀政策的收和放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大經濟體,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放鬆帶來的影響,不足於抵消美國在宏觀政策上收縮給世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再看新興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在新興經濟體中是表現最好的兩個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目前為了應對經濟形勢變化,都相繼採取了放鬆的宏觀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俄羅斯等經濟體,面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也分化了,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也帶來挑戰。總之,2015年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去年以來美元回流、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對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國每年進口約三億噸,如果價格降一半,我們進口原油會節省一千億美元,當然這是理想狀態,還有銅、黃金、鐵礦石、大豆等。但是,當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以后,就會引起新一輪的世界通縮。一旦通縮,國際市場需求將進一步萎縮,對中國產品出口將形成嚴重約束。還有,在國際資本回流美國的形勢下,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諸多國家開始競相貨幣貶值,這使得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對其他貨幣明顯升值。這嚴重抑制了中國的出口,將對2015年國內經濟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有利有弊
先從有利的方面看,有以下四大方面能為2015年經濟增長托底。
(一)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可以釋放一些體制改革紅利,可促進經濟增長。比如三中全會提出336項改革措施,四中全會提出190項改革措施,加在一塊526項改革,每年分解80多項。如果2015年按預期完成改革任務,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比如審批權限的取消和下放、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放開壟斷部門、國企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特別是各種改革試點的推進產生的示范效應,都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出紅利。
(二)從經濟結構調整上挖掘增長潛力,有利於經濟增長。本屆政府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創新發展模式,通過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叫串聯式發展經濟。提出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都是這種創新思維。將產業、區域、城鄉串聯起來發展能產生聯動效應,會帶來1+1>2的效果。例如:
第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億人,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解決他們長期懸在半空的問題,會產生幾萬億的GDP﹔二是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解決困難群體安居樂業問題,也可產生上萬億的GDP﹔三是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億人,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移問題。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家在北京、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市選擇62個城市(鎮)於2014-2017年進行試點,然后全國推廣。如果試點成功並推廣,經濟還會增長一大塊,而且這種增長是健康的。
第二,打造長江經濟帶,而且今年要開好局。打造長江經濟帶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沿長江經濟帶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體系,黃金水道建設,高效鐵路體系建設,便捷公路體系建設,發達的航空體系建設,還有油氣能源管網體系建設,城市交通便捷體系建設等,這些建設需要的投資是巨量的。二是沿長江經濟帶培育幾個城市群,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將上海與周邊15個城市有機連接在一起﹔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城市群,周邊的十幾個城市和武漢相連﹔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形成以后,會出現一個更有效的城市經濟發展圈。三是沿長江經濟帶打造產業集群,高科技、先進制造、汽車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集群等等。
第三,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北京和天津同周邊11個城市連接起來,即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電管網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等都實現互聯互通。
(三)實施新“走出去”戰略。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向西建設陸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可稱“陸絲”,向東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陸絲和海絲使中國對外開放形成了一個新視野和新戰略。向西實行歐亞一體化,向東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將加強與拉美、非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這會給中國帶來一個新天地。中國將從過去的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導向轉向以資本、技術輸出帶產品輸出,這是一個戰略轉型,如果做好了,會把中國帶向一個新的時代。比如,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出500億美元﹔建立絲路基金,中國出400億美元﹔打通中國-東盟渠道,中國出200億美元等。
(四)今年會繼續強化實施微刺激的宏觀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2014年以來很多措施都是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例如70個城市66個城市相繼取消商品房限購,9月30日房貸政策調整﹔10月份到11月份,國家批復30項鐵路和機場建設項目9000多億元,加上特高壓和港口項目超一萬億﹔11月22日降息,12月27日央行387號文件將同業存款納存﹔今年2月5日,又實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釋放約9000億元貨幣。總的來說,上述四大方面的因素,都會為2015年中國經濟托底,把中國經濟保持在預期區間。
但是有以下幾大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會構成壓力。一是長期因素。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周期性下行,從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種趨勢,就像習總書記說的“新常態”。第一在總量方面,經濟增長將從高速向中速轉換。第二在結構方面,中國再想像過去一樣靠高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國的投資規模已經50萬億了,63.6萬億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再擴大投資規模將受到空間限制。還有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制造業規模發展得過大,再繼續刺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增長,也受到國際市場和國內需求不足的強烈約束。由於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過剩,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結構調整將面臨劇烈陣痛。在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首先要淘汰或轉移,這會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而另外一部分人通過創新將會獲益,這種博弈跟過去30多年以來不一樣,過去是各個行業都在擴張做大,大家都能賺錢,差距不過是你賺得多、他賺得少而已。現在,結構調整到了傳統產業被淘汰轉移,會使一部分人喪失就業崗位而利益受損﹔新興產業成長上升,又使一部分人從發展創新中受益,但由於新興產業成長是慢變量,獲益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因此,本階段產業轉型中,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擴張,必然要以一部分傳統產業淘汰為代價,比如網絡銷售(O2O)給傳統商業帶來極大的沖擊。
二是消費增長緩慢。我國需求結構轉換已經爆出好消息,消費佔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資的比重下降了。但是,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我國的投資佔GDP比重依然太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太低。當前我國遇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在壓縮“三公”消費之后,私人消費沒有及時補上,造成總消費增長緩慢。壓縮“三公”消費,把以往豪華的、奢侈的、超常規的GDP擠掉,使膨脹的消費消了腫。但消腫以后,私人消費增長填補不了公共消費減少的那一塊,所以總消費“池”的水沒增加多少。當前和今后,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投資能不能再增長,而是消費在需求結構轉換中不能實現正常上升。為什麼?首先,居民消費傾向低影響消費。2014年第四季度央行對50個城市的兩萬居民問卷結果顯示,81.3%居民願意多投資多儲蓄,僅有18.7%的居民傾向更多消費。這麼多人願意多儲蓄,消費增長能加快嗎?儲蓄等於什麼?儲蓄長期等於投資,投資等於產能,產能等於國內消費加出口,當國內消費不足、出口乏力時,我國將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壓力。居民消費不足,消費動力不強,關鍵是我們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還有社會保障水平太低。我國城鄉居民現在面臨的問題,一是沒錢不能消費,二是有錢不敢消費,關鍵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實際上,引起中國消費動力不足的關鍵是,有40%的中低收入階層的人,沒有解決消費動力問題。我國40%的中低收入階層,除了日常消費外,一生隻能干四件大事,買房子或建房子,結婚生子,子女教育,看病養老。如果這些人收入水平不提高,后顧之憂解決不了,消費正常增長將是不可能的。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我國的GDP絕對不能與美國以及發達國家比,為什麼?第一,在GDP中我國的投資比重過高,西方國家是消費比重高,GDP中消費比重越高與居民福利距離就越近。因為,消費特別是家庭消費,本身就是居民的直接福利。第二,我國的GDP質量差,發達經濟體蓋棟房子一百年不拆,我們蓋一個房子幾十年就拆了﹔建一座橋一百年不拆,我們有的不到兩年就塌了。第三,我國投資中還有許多“高大上”建設,跟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福利太遙遠,大廣場、現代化劇院、豪華政府大樓、摩天大廈、各種現代化會議中心等,給低收入人群帶來的福利是非常少的 。所以長期高投資並不能將中國帶向發達的高收入國家行列,必須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當前我國消費和儲蓄比,儲蓄永遠快於消費。過去14年中國總消費增加了5.7倍多,儲蓄增加了8.2倍。消費慢於儲蓄,最后結果隻能是儲蓄支撐投資加快增長,投資加快增長加劇產能過剩矛盾。
三是落后產能淘汰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從生產投資看,當傳統的產業被淘汰或轉移之后,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傳統產業改造滯后,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落后產能是污染、壞的GDP,當這些壞的GDP被淘汰后,綠色的、好的GDP沒上來,最后經濟增長必然要下滑。因為落后產能淘汰是快變量,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成長是慢變量,快慢之間必有一段空檔期,在空檔期缺乏接續產業條件下,經濟增長是不會太快的 。
最后一個是房地產。房地產市場今年可能不會出現明顯抬頭傾向,一、二線城市可能趨穩,三、四線城市還會延續微弱下行,全國總體趨穩,既不會出現大幅度上升,也不會出現大幅度滑坡。但是,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一般要佔我國總投資的55%以上,制造業不景氣,房地產不回升,總投資也難以有起色,這將直接影響今年經濟增長。
結論與建議
基於以上因素,2015年形勢判斷是,國際形勢有收有放復雜化,國內形勢在政府微刺激和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投資會向好,但制造業、房地產業投資難有明顯回升,消費繼續呈現低緩增長趨勢,出口增長會延續低速狀態,經濟增長仍面臨不小的壓力,預計全年增長率不會高於2014年。為了穩增長,防止經濟增長過大偏離預期目標,一是建議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一方面用於新型城鎮化和三大戰略部署方面的投資,一方面用於能刺激和改善消費側方面的投資和公共服務支出。還有應從財政中拿出相當一部分財力,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援助力度,解決這些人群住房、就業、上學、看病、養老等基本需求問題。二是實施中性偏鬆的貨幣政策,運用有效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和信貸供給,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增加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規模。三是加快改革的落實工作,選擇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的體制改革方面進行重點推進,比如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戶籍制度、行政審批權限、壟斷行業限制、土地礦產等資源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