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准化研究院 吳志剛
編者按:2014年,“斯諾登事件”余波未了,網絡空間博弈加劇。世界各國圍繞美國“一家獨大”的國際互聯網控制權提出了嚴重質疑。3月1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擬將其對“國際互聯網名稱和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管理權移交給“全球多利益攸關體”。而11月11日奧巴馬就“網絡中立性”提出的“四項要求”,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相比而言,習總書記7月16日在巴西國會演講時提出,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能被世界更多地認同,明確宣示了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主張。
2014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美國《網絡空間安全框架》。2月1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探討建立歐洲獨立互聯網,擬從戰略層面繞開美國以強化數據安全。歐盟三大領導機構明確,計劃在2014年底通過歐洲數據保護改革方案。3月1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擬將其對“國際互聯網名稱和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管理權移交給“全球多利益攸關體”。7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中強調,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明確提出了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主張”。11月11日,奧巴馬來中國參加APEC峰會前夜,就“網絡中立性”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出不能屏蔽、不能節流、增強透明度和不能存在“用錢換優先帶寬”的四項要求,使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博弈更加扑朔迷離。
一、以“對立統一”視角認清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本質
中國古代道家經典《易經》用陰和陽兩種對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要認清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陰陽兩面的本質,需要以“對立統一”視角進行分析和研究。“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它是阿裡巴巴的寶庫﹔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習近平主席7月16日在巴西國會演講中向全世界鄭重提出了關於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思維,在演講時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比喻。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某些國家侵犯他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工具。特別是“斯諾登事件”爆出的內幕,令人感到極度震驚和不安。事實說明,有的國家已經把互聯網作為實施滲透、干涉、顛覆他國的武器:利用互聯網竊取他國軍事和經濟情報﹔通過互聯網操控輿論、制造謠言,挑起事端、策劃動亂。在今年香港“佔中”事件中,網絡輿論煽動就已經成為顛覆別國政權的最常用手段,互聯網成為加劇沖突和對抗的戰場。
虛擬化的網絡空間,已成為當前國際政治的一個逼真的鏡像,折射出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顯著特征。過渡宣揚在網絡空間中各國不擁有信息主權的觀點,實質是制造合理侵犯他國信息主權的法律依據。一方面,某些國家憑借著技術優勢,在互聯網上對其他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肆無忌憚地侵犯﹔另一方面,他們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呼聲置之不理,甚至變本加厲地侵犯。某些國家對待互聯網始終持雙重標准,即是不公正、不平等的霸權主義的最典型表現,至今,對“斯諾登事件”未作出任何解釋,也沒有向被侵害的外國公民與政要道歉。相反地,卻無端指責五名中國軍人損害了該國的利益,這是極不公平的。因此,習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認真應對。雖然互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信息領域沒有雙重標准,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化工程。
二、以“有容乃大”胸懷構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2014年,國內有些專家學者發起了“關於互聯網(Internet)是真正意義的全球性網絡,還是由美國實質控制的網絡(即美網)?”的學術討論。德國《明鏡》周刊就“互聯網未來是否擔憂”對前美國國安局局長邁克爾.海頓將軍進行了採訪。邁克爾.海頓將軍回答是“我非常擔心。這可能是過去10月來斯諾登揭秘行為所造成的最大、最具破壞性的效果。互聯網始於美國,立足美國技術,但它是全球性的活動。我們美國人認為,它體現了人民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貿易的自由。有些國家不想讓互聯網如我們所願,它們是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現在,斯諾登的揭秘將使這些國家質疑:我們美國人試圖保持一個一元化的互聯網,因為它只是幫助美國搞間諜活動。我的擔心是:信息披露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結局會真正地威脅到我們所認識的互聯網。”
IP地址相當於互聯網的電話號碼,而互聯網域名相當於網絡空間的電話號碼薄,是重要網絡資源。IP地址和互聯網域名是由“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負責管理。ICANN從法律角度上來說,是一個非政府組織,但美國商務部卻對它有著最終裁決權。目前,全球13個根服務均由ICANN統一管理,有10個在美國,2個在歐洲,1個在日本。專家指出,因為掌管著根域名服務器,美國可以頃刻間將一個國家從互聯網上抹去。在目前的互聯網體系中,中國沒有根域名服務器,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網站。如果出現戰爭、重大國際沖突等問題,隻要敵國關閉根域名服務器,那麼中國基於網絡的軟件和設備將在一夜之間變成廢品。迫於“棱鏡計劃”曝光的壓力,美國深陷道德漩渦,為了擺脫監聽丑聞,美國不得不擱下互聯網管理權。2014年3月,美國政府機構宣布,放棄對ICANN的管理權,但不會將管理權移交給聯合國,而是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美國的做法至少是一種積極的姿態,它讓互聯網資源進一步還原了公共屬性,有利於建立全球共治的國際新秩序。美國移交互聯網管理權,對他國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中國應該借機積極參與全球互聯網共治。
全球網絡空間是全人類共有的資產,需要以“有容乃大”胸懷構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體現了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明確態度,體現了中國致力於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的真誠願望,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
三、以“厚德載物”態度務實推進全球網絡空間治理
全球網絡空間作為全人類共有的資產,任何國家都不能將各自的意志和意識形態強加給其他國家或民族,而要服務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應以“厚德載物”態度聯合各國將全球網絡空間打造為傳遞正能量、善知識、利於民生的有益工具。2014年6月2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在ICANN倫敦會議開幕式上向全球提出促進互聯網發展的七點共識倡議:“一是互聯網應該造福全人類,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而不是危害﹔二是互聯網應該給各國帶來和平與安全,而不能成為一個國家攻擊他國的“利器”﹔三是互聯網應該更多服務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為他們更需要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四是互聯網應該注重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而不能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溫床,更不能成為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的工具﹔五是互聯網應該文明誠信,而不能充斥誹謗和欺詐﹔六是互聯網應該傳遞正能量,繼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化﹔七是互聯網應該有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因為這關系到人類的未來。”
四、以“自強不息”精神提升中國網絡空間治理的整體實力
中國目前已有6億網民,已然是互聯網大國。如何做好網絡空間治理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技術是互聯網產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但國際互聯網發展至今,眾多關鍵、核心的技術,基本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手中。不掌握核心的過硬的技術,就容易受制於人。其次,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達的網絡文化。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和豐富的文化產品是互聯網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作為一種產業和軟實力,網絡文化的發展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明顯。第三,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信息經濟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緊密聯系並相互促進的。因此,要發展壯大信息經濟,就必須加快發展后三者的信息化,共同形成實力強勁、應用廣泛、影響深遠的信息經濟。第四,要有高素質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沒有一流的科技人才隊伍,“網絡強國”就沒指望。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