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謝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夢是人民的幸福夢,是全社會建設“幸福中國”的美好願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系列論述,概括起來,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立足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在社會發展中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踐行“共識、共為、共享”,真正做到國家好、民族好、大家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夢”理論內涵的集中體現
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凝聚社會共識,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在2013年6月1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毋庸置疑,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凝聚改革共識,促進發展共為,保証成果共享。
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同志也強調,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體勞動人民。為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自始至終都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渝的奮斗目標。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這一思想為指引,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豐富、發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全社會始終立足人民群眾、不斷凝聚改革共識,依靠人民群眾、促進發展共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在政治哲學的高度,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將中國夢與個人夢的實現緊密結合,實現了執政理念中社會發展行為主體的轉變,達到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經濟發展的加速轉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蓬勃開展等,無不將人民主體的發展與國家的協同發展、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的美好願景作為黨的思想、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視角。造福人民群眾、保障成果共享,是人民主體地位實現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真正使黨在社會改革和發展、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了其立足點、發展動力、行為目標的全面轉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和歷史性跨越。
建成“幸福中國”的必然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中國夢既是個人的幸福夢,更是全社會進步與繁榮的“幸福中國”夢。因此,其前提是要凝聚改革共識,關鍵是要促進發展共為,目標是要保障成果共享。徹底擺脫單向發展思維,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努力建成“幸福中國”。
首先,堅持凝聚改革共識,推行全面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統一思想。思想統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一方面,以凝聚共識促改革,以推動改革促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原來起步較遲和發展相對較慢的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政治建設,加快改革發展。通過廣泛討論、尊重規律、科學決策、群眾選擇、改革試點和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共有成果等方式,引導形成改革的共識,實施各領域齊頭並進、“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以依法治國引導改革共識,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法治本身就是全社會共識的體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因此,應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做到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願而改革,把人民“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和“高興不高興”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以老百姓“滿不滿意”、“幸不幸福”作為最高的評價標准,做到改革不走偏,成果不旁落。以法治為保障,實現協調發展和全面發展,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堅持促進發展共為,充分依靠民心、民智、民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勞動、創造、奉獻。一方面,要共同參與、依靠人民促發展。隻有建立在人民群眾熱情參與和支持基礎上的改革和發展,才是持續與長久的改革和發展。依靠人民群眾,必須始終相信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堅持民生和民主並重。建立民生和民主並重的社會,建立健全民眾參政議政機制,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廣泛聽取群眾呼聲,堅持將競爭性選擇與科學民主決策相結合,主動回應民意期待。堅持依靠民力,引導和保障人民群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各級公共事務的管理運行。通過人民群眾全面參與改革和發展,主動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建設,堅持民生和民主並重,不斷增強民眾幸福感。使全社會在公平合理地分擔改革與發展的成本,使社會在分工合作、誠實守信、各類安全有保障、充滿創造活力、人人幸福滿足的各種利益關系中,實現穩定有序、全面協調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在發展內容上更加豐富、結構上更加完善、品質上更為上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在道路上更具魅力,在理論上更有說服力,在制度上更具持久力。
再次,堅持保障成果共享,努力建成“幸福中國”是實現中國夢的目標。馬克思指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共享社會幸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夢的具體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幸福社會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准確回應民眾訴求、尊重發展客觀規律和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必然結果,也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改革和發展的目的,是在全社會創造極為豐富的有機財富與運行機制,擺脫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局限,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成果。這就需要積極突破利益固化格局和縮小貧富差距,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法制民主,防止權錢交易和權力腐敗,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發展質量,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我們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通過經濟自由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富裕中國”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成就,現在要求提高發展質量,積極引導生態文明,創建“美麗中國”,實現人人小康的“幸福中國”,最終做到“富裕中國”、“美麗中國”和“幸福中國”的有機統一,全面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主旨方向
以“共識、共為、共享”為路徑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求發展,矢志不渝謀幸福。就是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人民群眾的共識、共為和共享之中,充分釋放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最大紅利。通過全面發展,既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減少貧富差距,又同時推進依法治國和民主法制建設、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堅決扼制腐敗現象的發生,不斷增加民眾幸福感,實現民生和民主並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朝著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闊步前進。
實現中國夢、堅持“共識、共為、共享”的核心在於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充分釋放改革潛能。當前,社會制度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未來發展的理論空間還很大,這就要不斷理順利益關系,善於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處理好多元利益主體,既優化存量又提升增量,既提高效率又注重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既穩妥有序又要積極突破,使改革與依法治國、法治建設結合起來,規范改革程序,用法制鞏固改革成果。奮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歷史性突破,使改革開放大業更有生機活力,使充分釋放的“改革紅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人。
實現中國夢、堅持“共識、共為、共享”,要旨在於實現重點突破,不斷增強人民幸福感。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站在完成黨執政興國使命的高度,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科學發展能力,體現到貫徹落實中國夢的實現、促進社會幸福的建設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的和共同的利益上來,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共識、共為、共享”的要求,為全面建成幸福的小康社會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另一方面,要把握兩個重點方向,即進一步實現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進一步實現依法治國,彰顯公平正義。
所以,“共識、共為、共享”的精神實質在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勇於實踐﹔其根本要求在於民生共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生態優美、幸福價值。因此,在全社會形成自覺共識、合力共為、幸福共享的良好局面,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幸福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高品質、求平衡、順機制的發展上來,個人夢同中國夢有機結合,必將使我們的祖國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幸福、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步邁進。
(作者系湖南外貿職業學院黨委宣傳部長)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