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海予:聚焦網絡強國建設目標,加快發展網絡空間戰略智庫

2015年01月16日13: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習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中央出台《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勾畫了我國智庫建設的發展藍圖。學習習總書記講話和中央精神,聚焦網絡強國建設目標,加快發展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是適應時代潮流的主動作為,是落實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必將對科學決策、開啟民智、發掘人才產生深遠影響。

互聯網與智庫天生“有緣”,其誕生就是源自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保羅•貝恩“希望研究一套軍事命令與控制系統,確保關鍵信息和命令能在不同層級有效傳播”的夢想。當前,網絡空間已是創新發展最迅猛、思想交流最集中、傳統決策最陌生的領域,作為人造的新興戰略空間,一方面匯聚著全球智力資源,成為任何智庫建設離不開的新平台﹔另一方面自身發展也需要建立專業化的智庫,助力把握網絡空間發展的大方向、建設的主導權、安全的主動權。我國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信息產業規模龐大、網絡空間日趨成熟,雖然涌現了一批專業智庫,但智庫規模水平與我國網絡強國戰略要求嚴重不相適應,大力發展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是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時代亮點和形勢所需。

一、網絡空間“未知大於已知”,建設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是人類探索復雜性的共同命題

互聯網誕生至今的近50年裡,受“摩爾定律”支配的信息網絡蓬勃發展,形成了現在的網絡空間。雖然地球上近30%的人已是網民,但從歷史長河看,網絡空間走過的歷程隻能算是牙牙學語的“幼年期”,遠沒有進入成年期,更看不到衰退期。現在網絡空間的發展是3年一小步,5年一大步,誰也無法預見數百年后的網絡空間會是什麼樣子。上世紀60、70年代,學者們就曾“遠眺”過如今的網絡空間。在科學家馮•貝塔朗菲眼裡,“人既是一種生物有機體,又創造、利用、控制著一個更高層次的世界,並且也被這個世界所控制”,這個更高層次的世界是“人的符號宇宙”,而人是“兩個世界的居民”﹔在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眼裡,世界是個“地球村”,“一切人工制造物都可以被視作人的延伸”,“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技術模擬意識的階段”,而“媒介是人的延伸”。進入21世紀,在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教授眼裡,世界已是“網絡星河”,人生活在“網絡星河”之中,“你不在乎網絡,網絡會在乎你”,但“它將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現在還很難預料”,“而人們最害怕的就是人類最古老的恐懼:對我們創造出來的科技怪物的恐懼”﹔在網絡新科學代表人物巴拉巴西眼裡,“整個20世紀的科學研究,大部分都是依照簡化論進行的”,“大搞簡化論的同時,我們一頭撞在了復雜性這堵牆上”,“網絡就是復雜性的結構”,而網絡空間就好比“沒有蜘蛛織網的網絡”。這些認知,從不同視角展示了探索復雜性的魅力——我們好像看見了,但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

步入21世紀,戰爭與和平、控制與失控、信任與欺騙、繁榮與蕭條等各種社會活動,在網絡空間中逐步都有了新的折射之影﹔非線性的發展速度、全方位的滲透能力、全球化的融合效應,又不斷催化網絡空間新的形態,世界處於“一切都在‘網塑’之中”,全球化浪潮之下的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網絡空間雖是人類的發明物,但它的進化卻越來越像一個充滿謎題的生態系統。可以說,網絡空間是個復雜性的聚合體,“未知遠大於已知”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而對於人類而言,所謂復雜性,就是在智力上不得不承認我們沒有能力一次性認清其本質面目的事物。陸海空天是宇宙“天斧神工”運動形成的,網絡空間是人類自己建造的,建造網絡空間需要智慧,駕馭網絡空間同樣需要智慧,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智力因素在網絡空間的形成、發展、運用上具有空前的決定性作用。技術的創新是單純的,但技術的應用從來都是復雜的。核冬天的出現警示人類,新技術既能作福也能作惡,一旦失控也會帶來滅頂之災。網絡空間的復雜性,既是全球各國的共同命題,也是傳統智庫的共同弱項,挑戰著全人類的智慧。研究這一課題,我們與世界強國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建立網絡空間戰略智庫,就是要從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需要出發,聚智破解網絡空間的復雜性難題,把中國智慧融入全球網絡構建、治理之中,合力打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維護網絡空間國家安全,力避網絡空間戰略風險。

二、網絡空間“跨域催生創新”,建設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是置身時代前沿、推動創新創業的必然選擇

工業時代的專業化、精細化大分工,提高了行業、學科的高效、縱深發展能力,但也帶來了新挑戰。面對越來越細分的專業領域,科學決策的難度空前加大,二戰后智庫的群起發展某種意義上就是現代化分工和全球化競爭的必然產物。網絡空間匯聚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軟件型”、“數據型”文明成果,又操控著越來越多的“硬件型”文明成果,並架起了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交流的通道,打破了專業分工的邊界和壁壘,以兩化深度融合為標志的跨域關聯、跨域集成、跨域融智逐步成為一種戰略能力。網絡空間是信息時代最具活力的空間,創新創業是信息時代最為鮮明的特點,“互聯網+”已成為創新的標簽,混搭已成為創新的哲學,“跨域就是創新”、“跨域催生創新”已是不爭的事實。可以預見,跨域創新將是21世紀創新繁衍的價值窪地,研究跨域創新將是網絡空間理論探索的發展主線。如果說專業化智庫為專業創新應運而生,那麼網絡空間戰略智庫就是為跨域創新應運而生。網絡空間是大國戰略競爭的焦點,建設網絡空間戰略智庫就是搶佔大國智力博弈的制高點。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傳統領域,沒有拓展網絡空間的意識,就有走向退化衰敗的風險。

獨立是智庫的守身之道,創新是智庫的生存之道﹔“讓決策走在時間的前面”是智庫的最高境界,研究跨域創新是網絡空間智庫建設“走在時間前面”的最優路徑。美國網絡空間戰略的出台、網軍的組建,背后多有智庫的影子。2008年傳統基金會的《為21世紀構建網絡安全領導體制》,2009年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確保新總統任內網絡空間安全》,蘭德公司2009年的《網絡威懾與網絡戰爭》、《美國如何打贏網絡戰爭》以及近期的《未來網絡力量發展——從特種作戰力量建設中汲取的教訓》,都是生動的例証。蘭德公司還開辟“網絡空間戰爭”研究專欄,專門研究網絡威懾、網絡力量、網絡戰爭等前沿問題,對推動美國成立網絡空間司令部、加強網絡戰力量建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建設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時不我待,應以“跨域催生創新”為理念,把網絡空間作為一個完整的戰略空間來看待,匯聚、開發、利用各個領域的專業智慧,綜合研究網絡空間技術、制度、產業、社會、安全等各個層面,以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全局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牢牢把握智力博弈的制高點。

三、網絡空間“開放贏得主動”,建設網絡空間戰略智庫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現實要求

開放平等是互聯網的天生基因,改革開放是中國崛起的典型經驗。如果說,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由外向內的“納新”,那麼新一輪的深化改革開放則應更加注重由內向外的“播新”。中國於世界的影響力也將從20世紀末的“中國制造”向21世紀的“中國創造”、“中國智造”邁進。中國“走出去”,不僅需要建設“一路一帶”從地理空間走出去,也需要在網絡空間走出去﹔不僅需要中國商品走出去,也需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思想走出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預測中國未來發展時認為,“雖然中國隻花了三十余年就從一個貧窮的社會主義國家轉化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制造業中心,但要成為新思想的全球生產中心,中國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思想要靠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國家要靠開放才能取得發展。網絡空間是面向全球開放的社會空間,“開放式博弈是中國無法回避的選擇”,“開放博弈方能網絡強國”(安天實驗室肖新光語)﹔網絡空間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公共平台,智力資源的市場在網絡空間,智力比拼的擂台在網絡空間,走出去的捷徑也在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以互聯為主線,從人聯網、物聯網向知聯網、智聯網加速滲入擴散的進程中,無論建設發展還是安全保障,都需要“到中流擊水”,在開放中博弈合作,在開放中贏得主動。可以說,唯有開放才能前瞻,唯有開放才能發展,發展的主動權、安全的主動權都蘊於開放之中,開放之中的贏才是真功夫、硬道理。開放的中國土壤能夠孕育出阿裡巴巴、百度、騰訊、小米等世界一流的企業,也深藏著網絡空間的中國智慧。強國須強網,強國必強智,建設網絡空間的“中國思想工廠”是中國“走出去”的現實要求,應放眼深化改革開放大格局,堅持以信息產業為依托,以技術創新為前沿,以戰略人才為支撐,以產業政策、安全戰略為重點,以體制外力量為支點,為建設網絡強國出思想、出理論、出策略、出人才。

(作者系網絡空間戰略論壇特聘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