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潘盛洲:在新常態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2014年12月18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今年經濟工作,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為我們在新常態下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常態已經成為時下人們談論經濟形勢時常用的一個名詞。然而,如何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在新常態下如何推動經濟發展,卻是一個並不容易把握的重要問題。

根據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闡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不論是從消費、投資、出口方面看,還是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看,都將出現一些重大的趨勢性變化。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總起來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將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如果認識不到這些發展變化或者不願承認這些新變化,依然採用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繼續悶著頭鋪攤子、不看市場需求上項目,不僅在實踐中難以為繼,而且將形成更多的過剩產能,貽誤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時機,從而犯下不可逆轉的歷史性錯誤。

需要明確的是,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當前經濟建設不如過去那麼重要了、在發展經濟方面可以鬆一口氣了,甚至可以任由經濟增長下滑而無所作為。這種理解和認識是非常偏頗和錯誤的。必須認識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繼續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堅持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鬆。同時必須有新思路、採取新舉措、形成新優勢,不斷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等為支撐的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使我國經濟變得既大又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需要明確的另一點是,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但並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從國際形勢看,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總體穩定,我們完全有可能爭取到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特別是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為我們以較低價格獲取能源資源提供了機會﹔世界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國可以發揮國內市場空間大和產業化能力強的優勢,利用在部分領域接近或達到技術前沿的條件,通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國內形勢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是最高的﹔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農業發展態勢良好,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催生﹔經濟增長質量有新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化解產能過剩有序展開,能耗水平持續降低﹔城鄉就業穩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誠然,我們也面臨不少新挑戰,但總的看,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科學認識國內外發展條件的新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總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最需要的是打破慣性思維,既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又切忌“安於現狀”“無所作為”,而應歷史地、辯証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積極適應新常態,科學引領新常態,深入研究新情況,主動採取新措施,努力推動新發展。

著力做好明年經濟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奮發有為,真抓實干,著力完成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

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為此,必須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要著力促進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經濟增長。要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特別是不斷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努力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打造多點支撐的消費增長格局,營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持續穩定增長,充分發揮消費拉動增長的基礎作用。繼續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有效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不斷提高投資效率,充分發揮投資拉動增長的關鍵作用。繼續穩定和完善外貿政策,不斷優化出口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努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出口拉動增長的支撐作用。

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發展潛力巨大。但要較快發現和較好培育新的增長點,必須做到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市場要活,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踐証明,一些經濟效益好、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往往不是政府發現和培育出來的,而是相關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自主決策、自主研發生產形成的。因此,在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創新要實,就是要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過去,我國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成為“鎖在櫃子裡的寶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研發體制阻礙成果轉化。現在,這種體制障礙已開始被打破,國家不僅承認科研機構、高校的科技成果處置權,而且還對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這必將大大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政策要寬,就是要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真正把市場機制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作用發揮出來。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保持宏觀大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必須看到,目前不論是在生產成本方面還是在資源環境方面,我國農業發展都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要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唯一的出路就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重點鼓勵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需要強調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絕不意味著要放鬆糧食生產,而是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完善政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各地區應找准主體功能區定位和自身優勢,確定工作著力點。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要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有利於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扎實做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切實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淨水的目標不斷前進。

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千方百計保持就業穩定,創新機制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完善基本養老和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加大扶貧工作力度,編織好兜住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大力推進精准扶貧,切實提高扶貧效率,努力全面完成扶貧脫困任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加快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是發展的制勝法寶。要完成好明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必須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突出問題,推出既有利於解決當前問題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從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入手,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准入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

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有關改革方案制定部門或單位必須切實弘揚調查研究之風,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方案設計。無論是具體改革舉措還是總體性改革方案,都要注重改革細節的設計,同時廣泛征求相關部門以及地方的意見,確保改革方案質量。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認真總結他們的實踐經驗,從中尋找制定最佳改革方案的思路和辦法。緊緊圍繞實際問題,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意願、掌握實際情況,優先安排設計那些群眾熱切期盼又看得准的重大改革。

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改革方案出台后,必須狠抓落實。對於推出的每一項改革舉措,都要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並把結果反饋給有關政府部門,以推動相關部門職能的轉變和優化。對於推進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研究,找准原因,提出完善改革方案的具體措施,確保改革順利推進並取得預期目標。深入研究改革試點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總結提煉經驗,及時在面上推廣。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做到改革推進到哪裡,督促檢查就跟進到哪裡﹔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和第三方評估機構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評價改革成效。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擴大出口和增加進口政策,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鞏固出口市場份額。總結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通過簡政放權和放管結合改革,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對外投資領域改革,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動高鐵、電力、通信、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走向世界。

(作者為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8日 07 版)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