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建設網絡強國,必須選擇最佳“路線圖”,才能匯磅礡之力、收長遠之功。尤其在四中全會按下法治中國“快進鍵”后,網絡強國建設“方向角”調整至關重要,需要從號召力、執行力、生產力、文化力和國防力多個方面整體籌劃,協同提升,才能又好、又穩、又快發展。
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標、“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網絡治理觀,以中國智慧、中國設計和中國自信的號召力,宣示中國主張,為中華民族崛起插上了網絡的翅膀,為世界網絡空間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現代化,凝聚了民族復興的執行力。將“依法治國”落實到“依法治網”,既要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法治體系建設,也要積極推動國際社會網絡新秩序構建,讓中華民族復興與國際社會發展互通互聯。
實現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就是要提升網絡空間文化力。基於中華民族和平、和諧、包容的文化基因,利用網絡空間“全球一網”的特質,用富含中華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溫暖世界,形成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共同期盼。
網絡空間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利益共同體”,構建“信息港”為范式的“網絡新絲路”,就是提升網絡空間蘊含的新質生產力。作為世界經濟引擎和網絡大國,中國將以網絡經濟驅動世界、互惠互利,成為世界網絡空間和平發展的最大貢獻者。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維護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離不開強大的國防力。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但也不能是大而不強的網絡弱國。建設可對等制衡的網絡國防力量,就是要成為維護世界網絡空間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無論是APEC峰會“創新、互聯、融合、繁榮”的主題,還是“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都充滿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通的美好、包容和憧憬。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中國堅持開放的安全觀和發展觀,力求成為網絡世界穩定之錨和繁榮之基,是體現網絡社會“大家庭精神”和“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最佳戰略選擇。
(作者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網絡空間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相關專題 |
· 聚焦中國網絡空間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