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的中國越來越為世人矚目,中國的道路,中國的模式,越來越被人們贊揚著、檢驗著、挑剔著。但自信的力量明顯越來越強大。這正如劉奇葆同志指出,“我們說中國道路走得對、行得通,不是哪個人的主觀判斷,而是實踐作出的有力回答,是歷史和國際對比得出的深刻結論。我們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中國道路正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當下,在網絡時代到來的歷史關頭,我們不僅要加速擺脫大陸地時代固有的思維羈絆,而且要具備勇於進入大網絡時代的精神特質,聚焦影響網絡空間“和平、有序、自由、平等”秩序形成的症結,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緊密結合起來,匯聚網絡空間文化力量,讓中華傳統文明插上網絡的翅膀,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在心靈與心靈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構筑“信息絲綢之路”,架起“網絡文化之橋”,用蘊含中華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溫暖整個世界。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國要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既要有硬實力,又要有軟實力。而軟實力的構建與形成,必須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和文化基因。因此,我們建設網絡強國,一方面,要善於駕馭總體國家安全各領域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傳導的復雜關系,以“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戰略共識,不斷提升網絡空間的號召力、戰略力、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以全球視野辦好中國的事情,以中國力量推動世界發展,讓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共同分享網絡時代的文明、和諧與繁榮,重塑人類社會網絡時代“包容、和平、發展”的戰略格局﹔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視培育具有中國民族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在網絡空間並通過網絡空間,形成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鑒,基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醇熟的政治智慧,講好中國故事,傳好中國聲音,展示和平氣派,形成文化力量,溫暖爭端四起、戰火紛飛、多災多難的世界。這是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愛國情結和美好願景。
一、認清網絡空間“叢林文化”的霸權思維,梳理影響網絡空間“和平、有序、自由、平等”秩序形成的症結
(一)叢林文化的背后,充滿多文明、多文化的交流激蕩,蘊含文化侵略的思想根源
東、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在大航海時代達到了第一個高潮,血腥的烈焰永遠燃燒在歷史的天空。法國著名詩人雨果諷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所說,兩個強盜,一個縱火,一個搶劫。網絡時代,這種掠奪事實上依然在上演,斯諾登曝光的“棱鏡門”折射出網絡時代掠奪的是“大數據”這種新財富,而“五眼聯盟”反映出所謂西方“自由”在網絡空間的虛偽和自私。以資本主義精神和基督教神學文化精神為社會基本價值取向,謀取利潤的渴望和“拯救世界”的優越,加速網絡空間“叢林法則”至上,網絡文化的侵略意識至上。美國“網絡自由”背后的全球控制,使人類文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
(二)網絡霸權的基礎,在於壟斷性的網絡技術優勢和管理特權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史,霸權和侵略的背后,始終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無論是洋槍洋炮,還是飛機航母,都是如此。進入網絡時代,技術優勢和管理特權影響力量的權重進一步提升。作為互聯網的締造者和網絡戰的始作俑者,美國在網絡空間最先覺醒、最早行動、最具優勢。其不僅具有領先的網絡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獨自掌控全球互聯網的管理權。斯諾登漸次披露的“棱鏡門”等項目表明,美國利用其技術領先的跨國企業“八大金剛”,形成全球產業鏈優勢和壟斷地位,再加上其對互聯網的絕對管理權,瞬間可讓一個國家在網絡上消失。壟斷性的網絡技術優勢和管理特權已經成為實施網絡霸權的依托。
(三)“網絡鴻溝”的形成,催生網絡時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殖民的全新模式
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指出,在國際層面上,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網絡空間蘊含的新質生產力,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同時也造成世界貧富的新差距,“網絡鴻溝”造就了全球財富匯聚的新流程。當年資本主義國家依靠血腥侵略的掠奪,轉化為“合法”外衣下的技術掠奪。網絡技術領先的國家,利用跨國集團渠道,通過產品鏈壟斷、金融資本投資、專利收費等方式,形成了掠奪世界財富的新模式,誕生了土地殖民的網絡時代新樣本“網絡殖民”,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網打盡”。其掠奪程度和深度遠遠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
二、傳承中華民族“和”文化理念,尋找中華民族網絡文化自信的源頭
(一)中華“和”文化理念源遠流長,具有影響全球網絡生態的文化導向性
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從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中國近代史到抵抗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斗爭史,中國歷史跌宕起伏的歷程向世人証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中華文明中的“和諧”和“包容”精神是以人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當今世界彌足珍貴。習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說,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從文化、歷史和民族基因等角度對中國“和”文化作出了新的提煉,倡導“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的理念。習總書記“謀和平要行勝於言、護和平需主持公道、享和平應攜手捍衛”的倡導,為網絡文化的塑造指明了航向。
(二)中國治理設計蘊含文明智慧,具有實施全球網絡治理的現實可行性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是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習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總書記在亞信峰會還指出,一個國家不能為了自己的絕對安全不顧其他國家的安全,就像哈薩克斯坦諺語說的“吹別人的燈會燒自己胡子。”為此,習總書記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當下,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利益交融、安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這種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體現在網絡治理中,就是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網絡安全之路。習總書記在巴西演講中也提出,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中國人的和平基因、文明底蘊和文化自信,都體現在這全球網絡治理的中國設計中。
(三)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廣為贊譽,具有遏制網絡霸權的強大正義性
1957年,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88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習總書記傳承“五項原則”精神實質,提出了“六個堅持”,即堅持主權平等、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公平正義,為“五項原則”賦予新的內涵。在網絡空間繼續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利於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回擊以“網絡結盟”等方式處理網絡關系,為共建“新型大國關系”和“命運共同體”開辟了嶄新道路。魯煒同志在倫敦提出的7點共識,也體現了中華文明“和平共處”的光芒。在未來更深入的網絡空間國際合作中,我們應當堅持以“和平共處原則”遏制網絡霸權,依托網絡空間,“通過推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鑒活動,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在世界各國人民心靈中堅定和平理念、堅定共同發展理念”。
三、決策層面“刮骨療傷”的戰略自覺,重拾執政黨的網絡凝聚力
(一)放棄世人唾棄的特權思維,清除中國內部美式霸權主義的滋生土壤
網絡時代更有可能是個人主義抬頭,個人利益容易凌駕於群體福祉之上的時代。尋找其社會根源,我們有必要看到,中國社會在大力反對美等西方國家霸權主義的同時,國內官僚和特權階層的霸權主義思維橫行。王岐山指出,現在,有的黨員干部不學黨規黨紀,不知法律法規,無視規矩、不講廉恥,毫無戒懼之心。所幸的是,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強調“底線思維”,堅決打擊貪污腐敗,“以百姓心為心”,踐行“八項規定”,治理“三公消費”,推動“依法治國”,強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德治禮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在全面落到實處,中華大地上美式霸權主義滋生的土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質量和速度被改良,官場生態新環境正在重塑中。
(二)優化關系國計民生的制度,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給中華文明更多的自信和堅定有力的保障。事實上,從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履新以來,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治國嚴治黨的原則,向官位等級制度、黑箱化的財務制度、壟斷的企業制度、腐敗司法特權、歧視性的戶籍制度開火,政府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堅持放權,激活創新,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制度正在優化,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此時此刻,我們尤其要勇於堅持網絡思維,善於借助網絡力量,以網治黨、以網治軍、以網治國,讓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插上網絡的翅膀,讓中國的優勢影響世界。
(三)聚焦虛實空間互聯互通的效應,疏通網絡空間風清氣正的源頭
網絡空間信息爆炸,容易是非難辨,帶來思想的沖擊。當前,“全球一網”的格局勢不可擋,網絡信息混雜,各種思潮四起,無意的盲從、肆意的發泄、有意的顛覆,在網絡空間風雲激蕩。開放已是硬道理,引導才是真功夫。因此,不僅要培養慎思明辨的能力,更要樹立引導潮流的典范,從根本上優化網絡生態環境。這其中,尤其要以實現網絡時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和國家政府機關,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謙和包容,以未來的視角、全球的視野,形成風清氣正源頭,勇於、善於帶領我們的時代,不流俗、不盲從,讓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成為中華文明的新符號,對人類社會進步做出歷史性的新貢獻。
四、凝聚網絡空間文化力量,讓中華傳統文明插上網絡的翅膀
(一)高度重視國家“新媒體融合戰略”的文化價值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結合國家“新媒體”戰略,我們要抓好這個發展契機,在培育網絡文化中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用中華文明的文化凝聚力和歷史影響力,建立“信息絲綢之路”,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網絡空間落地生根。國家“新媒體融合戰略”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或缺的全球視野、中國智慧和文化符號。
(二)開放共贏、創新圖強,構建蘊含中華民族文明的網絡文化產業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倡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提出“走親訪友話合作,攜手發展創未來”和諧理念,呈現出“以地利盡人和,以義利促發展”的鮮明鄰國觀。如何讓開放共贏的理念在創新圖強中,落實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真摯灼見,就要大力發展蘊含中華文明的網絡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發展視野上,我們要立足中華文化,放眼全球市場,在全球一網的大空間,堅持開放精神,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強相互經濟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場,完善全球價值鏈,做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者,逐漸做強做大中國網絡文化產業。
(三)依法治國、依法治網,積極構建網絡文化新生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制是中華文明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四中全會聚焦“依法治國”,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次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開啟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階段。紀委書記王岐山指出,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統一。中華民族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文明,正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規依紀管黨治黨提供文化營養。這也為“以法治網”,凝聚網絡空間的強大正能量提供了新契機,有利於在全球網絡空間構建示范性生態環境,進行相同趨向的文明借鑒,改良叢林文化的網絡生態環境。
五、傳播蘊含中華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讓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網絡時代的新文明
(一)做好中國事情,提升網絡凝聚力,基於網絡空間實現現代化
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的程度。網絡空間既涉及國家、企業、個人多個層面,也包含國家、集團、地區多方成員。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是中國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福。要提升網絡凝聚力,中國人隻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方能樹立典范,維護世界和平,培育網絡文化,傳播中華文明。今日之中國,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厲行新政,銳意進取,開中華民族復興氣象。尤其是重視吏治,落實反腐,特別是四中全會堅持“依法治國”,避免反腐虎頭蛇尾,尋得了長治久安。撥亂反正,扭轉乾坤,公眾拍手稱快,世界為之景仰。借助這良好開局,以民心為己心的共產黨人,隻要堅持做好中國的事情,網絡空間強大正能量就能不斷凝聚,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能不斷推進。尤其是四中全會“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強調立法為民、依法治國、制度建黨,必將推動國家網絡空間治理進入依法治理的快車道,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典范,其示范作用必將進一步顯現。
(二)體現中國智慧,宣揚人文親和力,借助網絡空間放大正能量
親和力源於人對人的認同和尊重,所表達的是心靈上的通達與投合,是一種基於平等待人的相互利益轉換的基礎。中國領導人提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強調“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通、中國強與世界強相聯的中國智慧。中國建設網絡強國,則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網絡空間和平與發展密切相關。正如習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和政府堅持包容精神,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鑒、不同發展模式互惠,做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實踐者﹔堅持合作精神,繼續加強團結,照顧彼此關切,深化務實合作,攜手為各國經濟謀求增長,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動力﹔堅持共贏精神,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別國利益,做到惠本國、利天下,推動走出一條大國合作共贏、良性互動的路子。面對“全球一網”的全新態勢,我們更應該堅持在網絡空間和通過網絡空間,全面放大中國智慧的正能量,體現蘊含中華文明底蘊網絡文化的人文親和力。
(三)講好中國故事,釋放道義感召力,通過網絡空間影響全世界
感召力是指一種不依靠物質刺激或強迫,而全憑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去領導和鼓舞的能力。在互通互聯的網絡空間,堅定不移提高道義感召力,就是要在網絡空間形成主持公道、弘揚正義,致力於建設公平公正的美好世界﹔就是要在網絡空間國際事務中,積極參與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等活動,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秩序。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全球一體”的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利益共同體,是實現世界各國“一體化大市場、多層次大流通、陸海空大聯通、文化大交流”的最佳平台。而承載其上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網絡文化,是人類社會網絡時代新文明的集中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具有悠久文明歷史中華民族的勇於擔當尤為重要。中國黨和政府適應網絡時代特征,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的戰略選擇和實現路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網絡范式,是文明古國網絡時代的歷史擔當,是現代中國向世界講述網絡空間“中國夢”的美好、包容和憧憬。目的是重塑人類社會最大利益共同體網絡空間“四海升平”的良序狀態,通過網絡空間實現“四方來賀”的中華文明吸引力,重現漢唐盛世的中華民族影響力。
(四)塑造中國形象,展示發展生命力,穿越網絡空間形成新絲路
生命力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能力、生存發展的能力。也指一種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發展狀態。中國是一個曾經飽受欺侮和戰亂之苦的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和負責任的大國,成為世界網絡大國就是因為具有延綿不斷的發展生命力。與此同時,中國又是一個維護和平的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也將推動各國共同堅持和平發展。尤其是在網絡空間,中國基於網絡大國的數量優勢和網絡強國建設的質量優勢,將通過“信息絲綢之路”,以強大的發展生命力,塑造中國良好網絡形象,既對西方世界“網絡抹黑”中國,渲染網絡空間“中國威脅論”做出謙謙回應,也在網絡空間持續傳承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精髓。
(五)凝聚中國力量,展示戰略穩定力,駕馭網絡空間催生新生態
穩定力是維護網絡空間長治久安、和平與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單純軍事力量,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外交各個方面,但在每一個層面,都需要涌現中華文明的魅力、親和力和感染力。網絡空間既是“第二類”生存空間,也是“第五大”作戰領域。習總書記強調,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好似魔鬼和夢魘,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和痛苦,必須高度警惕﹔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必須精心維護。對於網絡空間日益加劇的軍事化趨勢,我們既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更要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體現“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強調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以凝聚中國智慧、中國設計和中國自信的政治勇氣,以驅動世界、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魅力,以對等制衡、愛好和平、維護正義的國防力量,以博大精深、包容世界、溫暖全球的中國文化,形成有利於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定力、新質生產力、新興國防力和網絡文化力,讓中國成為維護世界網絡空間和平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作者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網絡空間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相關專題 |
· 聚焦中國網絡空間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