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4】

“古今絲綢之路:跨文化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分論壇綜述

高喬

2014年11月21日11: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4】“古今絲綢之路:跨文化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分論壇綜述

  11月7日至9日,以“古今絲綢之路:跨文化的交流、對話與合作”為主題的絲綢之路分論壇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斯裡蘭卡等多個國家地區的29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絲綢之路的文化線路、價值傳承、保護管理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綿延不絕的歷史記憶

  始於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不僅是綿延歐亞非的空間線路,也是綿延數千年歷史的時間記憶。絲綢之路在經濟交流、民族融合和宗教文化傳播方面都起著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香港城市大學原校長張信剛教授總體介紹了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從北至南三條路線,並介紹其對文化傳播的歷史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羅炤則提出元朝是絲綢之路發展中的巔峰時期。通過証實《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羅炤展現了元朝在科技、文化、宗教方面的巨大成就。

  新疆地區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物古跡也勾勒出絲綢之路一路發展的脈絡。李崇峰、顧風、魏正中、梁濤等學者提出的克孜爾石窟、龜茲地區佛教建筑、繪畫遺存等新疆段的文物古跡印証了天山廊道路網。張瑾等學者認為揚州和大運河遺址則是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的印証。高卉、宋紅娟等學者則通過列舉新疆莎車文化、西和乞巧文化等具體實例,展現絲綢之路留下的生態保護、情感人類學方面的思考。

  來自斯裡蘭卡莫勒圖沃大學的薩瑪塔·馬納瓦多教授通過史實論証了斯裡蘭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連接不同文化的交流聚點。日本佛教大學的小島康譽教授結合自身三十余年參與新疆絲綢之路遺址保護工作的經歷,表達自己對絲綢之路的深厚感情,強調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國際合作中所需的外交能力與人性關懷。

  不可割裂的文化線路

  “絲綢之路是由一個個文化景觀串聯而成,像一粒粒珍珠串聯成串一樣,絲綢之路的完整性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來自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的羅恩·范·奧斯指出,絲綢之路具有完整性的文化線路的特殊性。這正是論壇上學者們普遍認同的觀點。

  絲綢之路作為典型的大型文化線路,其文化價值是由整條線路的文化景觀共同支撐的。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蒂姆·威廉姆斯指出,線路總體遠大於各組成部分總和,絲綢之路應劃分為有總體框架概念連接的多個易於管理的系列性世界遺產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的杜曉帆教授也同意,絲綢之路是系統的文化網絡,文化線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非物質文化研究保護有重要意義。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呂舟教授則提出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后整體和各個要素保護的問題。

  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的孫華教授則提出學界與文化路線密切相關的“線狀遺產”和“線性遺產”認識的缺失。孫華闡述了文化線路是由線狀遺產組合而成的線性遺產累積而成的,是由特定交通線路為基礎串聯起來的呈線性分布的文化遺產的集合體。其保護應視文化景觀類型、特點不同而採取不同管理方式和手段。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也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契機。“向西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石河子大學副校長夏文斌如是說。

  論壇進而討論絲綢之路如今的保護工作,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提出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採取“文化先行,全面推進經濟合作”的方針。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孫建榮強調了高等教育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戰略地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則強調博物館對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開發保護的國際視野

  絲綢之路的保護開發有賴於國際的交流合作和當地的廣泛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也結合本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為絲綢之路的保護開發建言獻策。

  遺產保護應由傳統的景泰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為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結構性動態保護方法,法國文化與宣傳部國家遺產總監艾倫·馬裡諾斯結合法國大型實體遺址盧瓦爾河谷和聖雅克線路的保護案例提出上述觀點。回顧美國國家公園和國家遺產區域的案例研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蘭德爾·梅森教授提出:“自然景觀是地域也是思想。”他強調文化景觀是可應用的知識框架,應當重視文化系統的保護,保護景觀文化的多樣性。

  在大型文化路線保護開發的實際操作方面,國際也不乏取得突出成果的案例。以印加小徑為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遺產與藝術專業時間研究所的桑迪·布萊爾教授則介紹了對文化性、復雜性的地區文化線路的新方法研究。

  隨著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熟,絲綢之路的保護也有待利用先進科技手段。來自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艾倫·特納提出“新絲綢之路”的設想,即不拘泥於形式、媒介、載體,建立起國家間和諧穩定、共同發展的文化交流機制。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學藝研究部的宣承慧女士則以超協力(電子協作)的視角,提出建立絲綢之路圖像學研究大數據,絲綢之路圖像池等建議。

  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曾經為亞歐非地區文化、宗教、藝術、技術等的交流作出巨大貢獻。如今通過對其價值的認識,各國聯合申遺,以及對保護和合理利用方法的積極探索,絲綢之路又將為跨文明的交流對話奉獻力量。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4)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