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軒
11月8日,2014年北京論壇“社會投資與影響力測評”專場在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中館舉辦。此次研討會包括“社會影響力測量和評估的當今議題”“方法論:影響力的測量和評估”“培育社會投資生態系統”“社會投資案例”四個圓桌會議。
上午9時,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李強教授和韓國社會投資協會的李鐘洙理事長分別從公民社會和社會投資的角度進行主題演講,揭開了本次研討會的序幕。
研討會的第一場圓桌會議“社會影響力測量和評估的當今議題”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景鵬教授主持。來自不同國家的發言者介紹了當前國際社會影響力評估的現狀和趨勢,向與會者展示了社會影響力測評作為一場社會運動在全球興起的全景式圖像。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伊藤健教授認為,影響力評估是通過貨幣化來促進社會價值的一種手段。政府的推動、高效利用資源的要求是日本影響力評估的驅動因素,但是採用何種標准進行評估仍是其面臨的挑戰。韓國天主教大學的羅浚榮教授把實現社會價值的內部化及使其進入到價格體系並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作為社會影響力評估的重要目標之一。他對韓國影響力評估工具進行分析,同時探討了英美國家在影響力評估中使用的方法。比如,英國在評估過程中引入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美國發展出IRIS和GIIRS等一系列評估工具,並針對不同領域需求將其定制化,從用戶需求出發為投資者提供足夠的投資信息。俄羅斯人文大學的Natalia WLADKIKH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專業的評估專家社區、跟進國際的議程和吸取它國經驗教訓、“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上的小矮人”是俄羅斯現階段影響力評估的特征。隨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劉能教授和政府管理學院的袁瑞軍教授作了精彩點評。劉能認為,社會企業在中國實際上代表著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資本或者資本的持有者,以一個具有文化恰當性、政治正當性的方式介入到社會治理中。袁瑞軍對發言者的問題導向意識、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經歷表示印象深刻,並進行了思考性的總結。
第二場圓桌會議“方法論:影響力的測量和評估”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陸軍教授主持。香港社會效益分析師學會、B-Lab項目經理梁巧文女士結合自身工作經驗,以香港和美國B-Lab的影響力評估案例為切入點,分享了相關評估工具的優缺點。北京社會資源研究所的李志艷總結了評估工作的三種應用場景,分別是項目規模化前期所進行的有效性論証、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某項工程的試點論証、項目戰略升級前的論証。韓國Impact Square的CEO都賢明簡要介紹了社會影響力評估在韓國的成就與挑戰,並認為社會影響力評估是一種影響力商業語言,其對象是包括慈善家、政府、影響力投資者、消費者、社區、企業家、管理者等一系列利益相關者,這種語言能夠使影響力投資者清晰了解社會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的貢獻。三位學者發言后,中國人民大學的康曉光教授和中央財經大學的曹堂哲教授對發言進行了簡要點評。康曉光指出,建立一個社會影響力測評的學習圈和共同體,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把這個共同體和國際社會接通,對於該事業的發展是一種最有效的推動。曹堂哲認為,政府的績效評估和社會影響力評估這兩種模式可以在未來發展中統一到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能力的現代化中。
下午的兩場討論以社會投資為主題,分別由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和SK集團社會企業及社會投資主任王允鐘博士主持。
來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基金會等各界的代表圍繞“培育社會投資生態系統”主題,就社會企業和政府應該如何行動進行了發言。英國社會金融有限責任公司(Social Finance)的主管Ben Jupp認為,當今傳統的慈善組織如基金會希望通過持續性更強的資金來源來維持運轉、應對挑戰,社會投資和社會企業的重要性由此凸顯。我們要重視信任在社會投資領域的作用,優秀的社會企業能夠引起其他社會事業的投資者進入,促成社會投資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對於社會生態系統,SK集團社會企業及社會投資主任王允鐘博士則持有獨特觀點。他指出,社會企業的兩個使命分別是獲得足夠的經濟價值以持續運營和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但是目前企業的發展和其所在的整個生態體系發展缺少一個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的環節,企業提供的很多商品和服務是無法用市場價格來衡量的,而社會企業正是在財務穩定性和社會價值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基金會中心網的程剛則認為,要在中國培育良好的社會投資生態系統,首先政府應出台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其次基金會應扮演重要角色。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長侯伊莎對政策環境的重要性表示贊同,並提出現實矛盾的暴露、外部環境的影響、上級部門的要求以及其它部門改革的影響也是促進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基於上述嘉賓的發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萬鵬飛教授從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表達了對於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擔憂。他認為,政治環境的控制性、法治環境的不確定性、社會環境的功利性都是限制社會企業發展的因素。
下午的第二場圓桌會議以社會投資案例為切入口,討論如何通過社會投資擴大社會效益。社會創新合作伙伴(SVP)的Lance Fors結合過去十年在學術界、企業慈善領域的經驗提出,培養“I-We-It” 的全局觀、“N=ALL”的思考模式和無畏的領導精神,是促進社會效益規模化增長的關鍵因素。Ben和Lance介紹了處於成熟發展期的發達國家社會企業現狀后,樂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沈東曙與我們分享作為發展中國家代表——中國的經驗。中國的社會企業領域尚處於分散創新期,少定義、多實踐和少政府支持、多市場資源是中國社會企業走向市場構建期要重視的。通過幫助社會企業成本社會化、投資持續化、治理規范化和專業化,最終達成服務規模化的目標。韓國社會投資協會理事長李鐘洙介紹,韓國社會投資協會運行社會投資基金,為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項目提供配套的貸款,還提供相關的目標評估和咨詢服務,為資源缺乏或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支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是社會部門獲得資源投入一個很有效的方式,通過政府投資先行吸引其它行業的資金,使其資金來源多樣化。但是,囿於法律的因素,社會投資協會目前並不能直接投資。與韓國的情況相似,恩派(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丁立女士看到,當前優質投資對象和投資組合的缺乏,使得中國的社會企業投資非常不足,資金短缺更導致難以吸引優秀人才。社會企業能否通過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獲得系統的社會資本、支持並吸引和留住人才,直接關系到社會企業能否做強做大。韓國希望慈善機構的董事李元宰也認識到,傳統合規的方式已經對社會問題束手無策,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是韓國社會的一個新趨勢,為國家政策模式的改變提供契機。隨后,參會嘉賓和演講嘉賓就社會投資和社會企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互動探討,形成了熱烈的討論氣氛。
最后,社會企業專場研討會的總負責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袁瑞軍教授對本次研討會進行總結。她說,面對社會問題的急迫性和挑戰性,社會創新成為有效的解決方案,社會投資和社會影響力評估只是這些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將社會創新付諸實踐,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專題 |
· 北京論壇(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