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做好群眾工作要堅持五種正確導向

周代惠

2014年11月20日13: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群眾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基礎。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廣泛多元,群眾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多變,群眾工作環境也越來越復雜。我們要深刻認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順應群眾工作出現的新特點和新變化,自覺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融入群眾工作的要求,把握時代特征,堅持正確導向,切實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堅持民意導向,把握好“呼”與“應”的關系。訪民意才能察民情,順民意才能得民心。隻有了解群眾,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群眾工作。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傾聽群眾的呼聲,才能真實掌握民意﹔回應群眾的期待,才能真正贏得民心,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傾聽群眾的呼聲,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願不願意聽民聲,是一個態度問題。現在社會上講:“交通方便了,干部離群眾卻遠了﹔通訊發達了,干部與群眾交流卻少了﹔經濟社會發展了,群眾的意見卻更多了。”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干部要沉下身子,深入一線,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條件較差和情況復雜的地方去,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要暢通聯系群眾的渠道,比如領導干部接待群眾、黨員干部聯系點、民情懇談、調查研究等制度,辦好熱線平台和網上信箱,設立民情台賬、反映民生百態,讓群眾話有地方講,怨有地方訴,願望和意見有地方反映。

了解群眾的呼聲,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能不能了解群眾心聲、聽到真實民意,是一個方式方法問題。鄧小平同志曾經講,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不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掌握的情況就會失真,作出的決策就會走樣。我們到群眾中去,就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和群眾交朋友,把群眾當親戚。和群眾交流不要打官腔,要多說家常話,說體己的話,說群眾說的話。要用心體驗他們的生活狀態,用心感受他們的生活環境,到田間地頭走一走、看一看,到房前屋裡坐一坐、聊一聊,做到粗茶淡飯吃得進、家常裡短聊得來、大事小事談得攏,真正拉近和群眾的距離,打開群眾的“話匣子”。

對待群眾的呼聲,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是不是認真回應群眾的呼聲,是一個工作責任問題。對群眾的呼聲,我們決不能聽之任之,不能裝“聾子”、當“瞎子”,要帶著強烈的責任心,積極主動搞好回應,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情、解難題。很多時候,老百姓的有些事情我們看上去只是個別的1%,但對其個人和家庭來講可能就是100%的大事,事情不解決,他的日子就過不下去。老百姓的事情,早解決早主動,晚解決就會很被動。我們要真正把群眾的呼聲當成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求當成工作的第一要求,在呼有所應中增進互動,贏得群眾的口碑。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好“表”與“裡”的關系。抓住問題,就抓住了群眾工作的“牛鼻子”。堅持問題導向,首要在查擺問題,關鍵在解決問題,目標在轉變作風,以良好的作風取信於民。習近平同志指出,“四風”問題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我們要按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下大力解決好黨員干部存在的“四風”問題。在這方面,應正確處理好“表”與“裡”的關系。

查擺問題要由表及裡,找准問題、深挖根源。當前,由於少數干部的工作作風問題,在群眾中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黨員干部要對照黨章 “照鏡子”,圍繞“四風”找問題。既要自我查找,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也要開大門、走基層,請群眾提意見,找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照出自身的“短處”和“真容”。黨員干部身上的“四風”問題,表現在作風,根子在思想。查找問題不能隻講工作不講思想,隻擺現象不作剖析,隻講客觀不講主觀。要深挖思想根源,回答和解決好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回答和解決好“群眾路線怎麼走、改進作風怎麼辦、群眾工作怎麼做”的問題。

解決問題要表裡如一,正視問題、見諸行動。現在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黨員干部對自己的優點和成績津津樂道,而對自身的缺點和錯誤,或視而不見,或聞過不喜。無視問題、不接受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毛澤東同志講: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指出,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黨員干部要正視存在的不足,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諱疾忌醫、不遮遮掩掩,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給群眾以交代,給社會以承諾。當然,解決問題決不能作表明文章,下“嘴皮子”功夫,關鍵還要聞過即改、付諸行動。如果問題最終得不到解決,口號喊得再響、聲勢搞得再大,群眾最終也不會買賬。要結合實際,下決心從小處改起,從具體問題抓起,做到問題不解決絕不放手,群眾不滿意決不罷休,真正以問題解決的成效,來檢驗群眾工作的實效。

轉變作風要表裡兼治,狠抓當前、注重長遠。抓當前,就是要圍繞當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哪裡有問題就解決哪裡的問題,讓群眾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決不能讓問題越拖越大、越積越多。重長遠,就是要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遏制作風問題滋生的土壤。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長遠的。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制度層面找漏洞,及時完善已有的制度,建立出台新的制度,健全相關的細則規范、約束規定和監督反饋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制度成為作風建設的“高壓線”。轉變作風不能“一陣風”,要經常開展“回頭看”,看不良的作風苗頭,看制度的實施情況,及時防微杜漸、革陋布新,在“回頭看”中更好地“向前走”,以優良的作風贏得群眾的信任。

第三,堅持發展導向,把握好“物”與“人”的關系。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實際上,群眾反映的很多問題,大都是發展中的問題,發展上去了,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生產力是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構成的,“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相輔相成﹔“人”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中最重要和最活躍的因素,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的發展和幸福是最終目的。

見物不能物本,必須好字優先。現階段,發展不夠、發展不足、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客觀存在。我們強調人的發展,並不是脫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沒有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作支撐,人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就是沒道理。經濟建設和“物”的發展,決不能走以犧牲資源環境和群眾利益為代價的老路,片面追求沒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速度。當前,一些地方因破壞資源環境、征地拆遷導致的群體性事件仍然屢屢發生,既損害了發展,也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我們必須堅持好字當頭的速度觀,在做好“蛋糕”中做大“蛋糕”,為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見物更要見人,堅持以人為本。習近平同志指出,不做贏得人心的工作,做什麼都是見物不見人,最后是不會成功的。中國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要在做大總量、提升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人均均量的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當前,要下大力做好改善民生和促進公平正義的工作,讓群眾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群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見物見人既要看“顯績”,更要重“潛績”。一個地方的發展,是一代接一代、一任接一任干下來的。物的發展、人的發展,既要注重當前實績,又要注重長遠受益,決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那些追求眼前效應、眼球效應的作秀行為和表面功夫,是沒有生命力的,最終隻能是熱鬧一陣子,留下罵名一輩子。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本著對未來、對子孫負責的精神,多為發展做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事,多為群眾辦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事,以黨員干部的“實干指數”提升發展的“后勁指數”、群眾的“幸福指數”,讓發展經得起群眾的評判,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第四,堅持治理導向,把握好“情”與“法”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本質上就是服務民生、促進民主,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一切社會治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治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群眾工作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堅持治理導向,應正確處理好“情”與“法”的關系。

多一點真情。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是對黨員干部最基本的要求。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當前,利益格局和群眾訴求的多元化,導致群眾工作和社會治理的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不是滿腔熱情,而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甚至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張口就是“你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老百姓給臉不要臉”等雷人雷語,誘發群眾的不滿和對立情緒,把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變成了“油水關系”,甚至是“水火關系”。人都是講感情的。黨員干部一定要增強群眾觀念,真情對待群眾,熱情服務群眾,傾情為群眾辦事,贏得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重情不徇情。就是既要講感情,也要講理性、講方法。鄧小平同志講:群眾的意見,不外乎幾種情況,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有一部分基本合理的,合理的部分就去做,辦不到的要解釋﹔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進行說服。從實際來看,一些矛盾和問題之所以頻頻發酵,未必是因為“問題本身有多大”,一方面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出了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問題是暫時無法解決,或者是不合理的訴求,比如群眾信訪出現的非正常上訪、纏訪、鬧訪等問題。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意見,要區別情況,凡應當解決的,要表明態度、限期解決,凡不合理或與政策相悖的,要堅持原則、耐心解釋,不能無原則地遷就。群眾是講道理的。隻要我們真正為群眾著想,對群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群眾就一定會理解我們的難處和用心。

依法辦事情。要更多地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做好群眾工作,實現由“人治”向“法治”轉變。越是群眾關心、事情重要、矛盾突出的問題,越要堅持依法辦事。要正確引導群眾樹立法治觀念,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理性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要通過法律手段,妥善做好群眾信訪工作,依法解決“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鬧不信訴”等問題,做到既不讓守法的人吃虧,又不讓違法的人得利。特別是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既要防止激化矛盾,更要防止以犧牲政策和法規底線為代價,甚至“花錢買平安”。同時,要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增強社會自治功能。

第五,堅持宣傳導向,把握好“疏”與“導”的關系。當前,正處於改革的攻堅期、經濟社會的轉型期和各類矛盾的凸顯期。越是矛盾突出、越是問題復雜,越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工作。在這方面,既要重引導,也要重疏通,以正確的宣傳輿論來引領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

在政策宣傳上導,以疏民力。現在,一些政策、一些工作在具體推行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除了執行層面、工作層面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因為政令停於內部,群眾不了解、不理解,進而不支持。有些政策和工作,群眾想找到一份文件都特別難,老百姓隻知道個大概,甚至根本不知道,導致認識誤區和抵觸情緒。隻有老百姓全面了解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陣,了解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才能贏得群眾更廣泛的支持。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群眾正確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部署,正確對待改革發展中的利益調整,更好地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凝心聚力抓改革、促發展。

在公開應對上導,以疏民怨。新的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環境更加復雜。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客觀上講,對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一些謠言、謊言被傳播成真理,一些小問題被放大成大事情,一些突發事件回旋余地縮小,一些網站為吸引眼球、大肆炒作負面信息,給群眾工作帶來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主動作為、公開應對,切實掌握輿論的話語權。對公眾高度關注的東西,要主動向媒體披露,你不說別人就可能亂說,你不主動說就可能被動地說﹔對網民反映的意見和訴求,要積極進行處理,主動搞好反饋﹔對歪曲事實、蓄意造謠攻擊的,要迅速正面澄清,予以有力批駁,讓群眾的情緒在公開應對中得以理順,讓群眾的怨氣在有效疏導中得以化解。

在精神文化上導,以疏民風。當前,處在經濟社會深度變革的時期,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思想失范、道德失范、行為失范的問題,甚至對一些不良事件出現見怪不怪和“圍觀”、“失語”現象。對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宣傳,傳遞正能量,樹立新風尚。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人們弘揚傳統文化,發揚社會公德,提升精神境界,使之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要加強典型宣傳引導,通過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各類先進典型的評比宣傳,倡導真善美,唱響主旋律,用群眾身邊的事例教育群眾,用群眾身邊的典型感動群眾、帶動群眾。(作者系常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市政府辦主任 )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相關專題
· 學習思考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