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2014】

“崛起中的中國與鄰國:化解分歧、增強合作”分論壇綜述

2014年11月14日15: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北京論壇2014】“崛起中的中國與鄰國:化解分歧、增強合作”分論壇綜述

11月7日至9日,北京論壇(2014)國際關系分論壇“崛起中的中國與鄰國:化解分歧、增強合作”四場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來自美、英、日、韓、澳等發達國家與來自中國、印度、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高校教授、國際關系領域頂尖學者以及政要名流齊聚一堂,就崛起中的中國如何處理與鄰國關系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共同為當今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把脈診斷、建言獻策。

和平發展,互惠共贏

由於中國擁有穩定而眾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經常被視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作為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國防大學的徐輝教授談到,中國的崛起促進了世界的繁榮,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中國與美俄等大國保持了良好關系的同時,也希望促進地區的合作與一體化,在遇到與鄰國爭端的時候先從簡單的問題入手,再過渡到困難的問題。中國對周邊國家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互惠互利與雙贏。

美國丹佛大學的趙穗生教授認為,伴隨著近年來中國實力的不斷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國家關心的一個地緣上的重大問題,但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亞太地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擔憂。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也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鄰國對於中國崛起既期待又猶豫,前者是因為中國的發展為周邊鄰國帶來繁榮,后者是因為出於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擔憂。

中央電視台《今日話題》主持人楊銳先生分析了中國的發展及其如何影響當前的國際形勢,並闡釋了中國夢和中國和平崛起等概念。他認為,中國將不會徹底改變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必須在現有格局下爭取更多的權利,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萬納瑞斯教授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為案例,從政治、安全、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論述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多層次、多部門合作。他指出,次區域合作對鞏固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關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經濟合作與一體化等功能性合作則是次區域合作的基礎。中國的成功就是整個地區的成功。

中美合作,共擔重任

近20年亞太經濟快速發展,而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影響力的不斷增長,中美在亞太地區的競爭日益激烈,亞太地區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使中美能更好地合作,共負重任,整個亞太地區共同參與,實現亞太地區共同發展。

日本立命館太平洋大學佐藤洋一郎教授認為,盡管奧巴馬推行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其對華政策卻與前兩任政府對華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因此“亞太再平衡”戰略是期望在美國現有的對亞洲各國政策的基礎上,努力促進該地區的一體化,而非單單是為了因應“中國崛起”所造成的戰略環境改變的補救之舉。這一戰略必然影響中日兩國國家戰略的發展。

北京大學王勇教授認為,中美關系的演進對整個國際體系都產生了影響,這一影響特別體現在亞太地區。美利堅大學的趙全勝教授主要分析了美國外交決策系統中的“戰略核心力量”,及其在政策轉變過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美國在對待中日爭端的態度上,依舊是兩面下注,美中關系將維持一種斗而不破的格局。國際格局變化的結果尚未充分顯現,美中兩國領導人更應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處理美中關系,因勢利導,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

睦鄰友好,求同存異

中國一直秉持“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在自身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中國希望通過周邊外交,求同存異,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著力推進區域安全合作,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促進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

緬甸國際戰略研究所學者Khin Maung Lynn認為,緬甸和中國關系密切,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友好鄰國關系,盡管有摩擦,但雙方是一種“兄弟般的關系”。緬中兩國可以加強交流、密切聯系,以消除地區的緊張局勢。

菲律賓米瑞安學院Rommel C. Banlaoi教授認為,盡管這兩年菲中兩國的雙邊關系因為南海爭議跌至歷史最低水平,但是兩國當前在南海問題上的爭端只是暫時的,如果兩國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南海問題的功能性合作的話,菲中兩國就可以尋找到共同的合作基礎。

來自新德裡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國防問題專家Manoj Joshi談到,盡管印度的實力不及俄國和中國,但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同樣適用於印中關系,即“不沖突、不對抗” “相互尊重” “合作共贏”。

馬來西亞國際關系與策略研究院鄧秀岷教授認為,當前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正處在關鍵性的十字路口,中國對東盟外交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北京對東盟的戰略脆弱性及不安全感的理解,並且採取有效的步驟以緩和上述關切。泰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的Likhit Dhiravegin教授也認為,盡管中國與東盟國家都希望能夠推動互惠互利的關系,但是雙方關系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需要解決和改善。

對於中國的對外政策,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高原明生教授以日中關系為具體案例,在發言中一共提及了四大類影響中國對外政策的因素:一是中國的國內政治,二是民眾的情感,三是中國的經濟,四是國際事務與安全領域的問題。他認為,這一分析框架可能同樣適用於分析中國與韓國、美國等國的雙邊關系。

而澳門大學的王建偉教授認為,近年來中國所面臨的對外政策挑戰主要來自中國周邊,而自習近平主席上台以來,中國的周邊政策出現了明顯調整。他結合中國政府對周邊國家政策的實例,就中國對周邊外交及其政策含義進行了解讀,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在地區姿態的改善進行了展望。

最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教授在總結發言中為今年北京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進行了四點概括:一是今年論壇的成果頗豐,與會代表的發言涉及到很多話題,內容全面﹔其次,與會學者的態度都非常坦誠,來自各個國家的參會代表從不同視角進行闡述,暢所欲言,體現了濃厚的多元化色彩,大家傾聽了不同的意見,考慮了不同的觀點,這是開展建設性對話的基礎﹔再次,希望中國和鄰國進行更加友好和坦誠的定期對話,以更好地管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最后,中國應切實有效地在處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賈慶國教授還指出,作為學者,有義務幫助各自國家和人民了解其它國家和人民的訴求與想法,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希望和鄰國保持友好關系,這不但符合中國、也符合其它國家的利益,而這也正是中國的本意。

賈慶國教授感謝各位與會嘉賓以及工作人員為此次論壇付出的辛勤勞動,宣布北京論壇(2014)國際關系分論壇圓滿落幕。(張嘯、朱垚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4)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