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直擊改革前沿

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高歌行進——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改革舉措掃描(上)

人民網記者 彭俊 胡健 馬國英

2014年11月11日09: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高歌行進(直擊改革前沿)——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改革舉措掃描(上)

  11月的北京,天高雲淡。繼2001年主辦APEC會議之后,中國時隔13年再當東道國。13年彈指一揮,世界和中國都走到了新的歷史節點。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階段。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亞太地區能否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增長?中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否順利實施、能否惠及全球?種種話題,世界關注。

  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一強一美一富,判斷源自國情,動力來自改革。2014年元旦剛過,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新時期“三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新年伊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這一傳統已延續十一載,體現了發展中農業大國的首要關切。

  此前10年,中國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收入“十連快”。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邁上1.2萬億斤新台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面貌有新的改善。與此同時,中國人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處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尖銳。“三農”發展的諸多難題,依靠改革才能破解﹔農民群眾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實現。

  倉廩實,天下安。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村改革的八大任務,第一條就是“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確保糧食安全、夯實農業基礎,既為國內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這是13億人口大國的現實選擇與歷史擔當。

  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一號文件”提出了5項改革舉措: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這些舉措,既有頂層設計,也有具體部署,涵蓋價格與流通,打通國內與國際,涉及生產與監管,為糧食安全編制了嚴密的保障體系。一年下來,糧食生產穩步向前,夏糧連續豐收,秋糧豐收在望,中國糧食有望迎來第十一個豐收年。

  “一號文件”統領“三農”全局,涉及方方面面,改革氣息濃厚: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深化“三農”改革,啃的都是“硬骨頭”,要打的都是“攻堅戰”﹔深化“三農”改革,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深化“三農”改革,舉措密集出台,鼓點振奮人心。

  金秋十月,中共中央審議通過《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這是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又一份綱領性文件。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是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意見》的政策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形成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保護好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尊重農民的流轉主體地位,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堅持一切從國情和農村實際出發。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是客觀趨勢,但必須看到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國情,片面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我國布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試點工作即將全面展開。試點的目標在於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這是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

  改革讓轉型升級進程不斷加快

  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呈現出新常態。”“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財稅金融改革密集推出,為實體經濟“輸血”。鐵路運輸、郵政業和電信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煤炭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民營銀行試點啟動。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決定從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等方面重點推進改革。預算改革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先行軍”。預算法歷經4次修改終於在今年8月底完成20年來首次大修,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公共財政預算收支中的績效管理要求、首次明確轉移支付的法律地位、政府全部收支入預算接受人民監督、引入“追究行政責任”的懲戒規定……由此開啟我國邁向現代財政制度的“新時代”。《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10月8日向社會公布。《決定》詳細列出了七項重點改革內容,涉及預算編制、執行、公開和監督等各方面:完善政府預算體系,積極推進預算公開﹔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加強財政收入管理,清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結轉結余資金管理﹔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提高財政支出績效﹔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范化解財政風險﹔規范理財行為,嚴肅財經紀律。

  作為全國的改革高地,上海自貿區推動制度創新,徹底扭轉了以往的政策優惠思維: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四大創新制度的建立,市場主體對此高度肯定:截至8月末上海自貿區內新設企業數量逾1.2萬家,超過原上海綜合保稅區20年的注冊總和。外資准入管理原有1000多項審批,去年實行負面清單后,減少到190項,今年又減少到139項。外企對此體會頗深,美國藥典中華區總經理胡江斌說,公司樣品通關的時間幾乎節省了一半,進口成本降低了25%。

  混合所有制成為不少地方推動改革的抓手和突破點,已有北京、上海、山東等16個省份出台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其中一半省份明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時間表和目標,從而使混合所有制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亮點。廣東提出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70%,江西提出5年左右使70%左右的國企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甘肅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比重達到60%左右。上海則提出,除了國家政策明確必須保持國有獨資的,其余企業在3—5年內實現股權多元化。

  我國積極推進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今年先后放開、調整了10多項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涉及糧食、天然氣、水、環保電價等,惠及企業和個人。2月14日商業銀行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目錄,降低和調整了部分收費標准,取消部分收費項目公布,以進一步減輕客戶負擔。2月15日起鐵路貨運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與上限管理。4月10日宣布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5月8日宣布放開醫保目錄中低價藥品價格,涉及530個品種中的1100多個劑型。5月10日起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通話費、出租電路租用費、撥號上網通信費等各類電信業務資費全面放開。

  政府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

  “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定位與要求。而本屆政府開門頭件事就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強調下好簡政放權的“先手棋”。

  2014年夏,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再次取消和下放45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將31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此前,國務院曾印發《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數字顯示,一年多來,國務院各部委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規范行政審批服務行為,加大行政審批監管力度。

  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是國務院今年明確的一項審批改革重點工作。日前,記者先后走訪了農業部、交通運輸部、發改委和商務部后發現,“跑部”辦事比以前省時省力了,成為許多和部委打交道的企業和群眾的切身感受。據了解,發改委自去年以來,取消和下放了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生產經營活動許可、資質資格類審批事項等共計44項,同時連續兩次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從而在投資領域使中央層面核准的項目數量在兩年時間合計減少約76%。

  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情管好,這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推進簡政放權,既要做到“放得下”,各地方和部門也努力“接得住”“管得好”,完善配套措施,確保改革實效。

  辦個公司容易嗎?原來不太容易,但現在容易多了。過去注冊,可能僅僅資本金這樣一個門檻就把不少人擋在了門外,而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之后,條件放寬了,准入門檻也降低了。

  2014年2月,國務院批准發布《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目前這項改革依法有序推進。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從3月1日開始在全國全面實行﹔簡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等工作也在積極穩妥推進。

  這項改革的實施,在放鬆准入管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以來,今年3—10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63.66萬戶,同比增長15.20%,注冊資本(金)14.13萬億元,增長80.72%。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251.46萬戶,增長56.20%,注冊資本(金)12.97萬億元,增長90.21%。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03萬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言之,就是要放開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改革實踐表明,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切實推進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市場就會迸發出巨大活力,中國經濟發展就會釋放強大動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