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開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征程

2014年11月10日13:50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開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征程

  ■編者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深刻闡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重大任務,提出了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和頂層設計,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綱領性文件。為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南方日報聯合舉行了“廣東社科界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暢談學習體會,結合自己的研究對《決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作深入闡釋,就如何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提出意見建議。本版摘登其中的精彩觀點。

  在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好社科界作用

  王 曉(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四中全會《決定》精神,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要義和戰略部署。

  一是深刻學習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二是深刻學習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三是深刻學習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原則,始終遵循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要求。四是深刻學習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重點,扎實有序推進法治工作各項任務落實。五是要深刻學習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改革舉措,加快解決當前法治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場經濟發育得早,發展得快,也相對成熟。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法治經濟。在過去的35年間,廣東根據中央賦予的權限先行先試,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充當“立法試驗田”的角色,在依法治省、法治廣東建設方面探索新方法,為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許多新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關於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必將為推進法治廣東建設,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新形勢下我國政治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重大戰略部署,對社科界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社科界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學習宣傳研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一是組織專家學者認真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要通過集中學習和舉辦座談會、研討會等各種形式,組織專家學者、高校社科聯和社科類社會組織認真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和准確把握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豐富內涵、思想精髓和精神實質,全面領會和准確把握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舉措,把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學深學透。

  二是組織專家學者廣泛宣傳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理論優勢,發揮各種學術陣地如雜志、網站、論壇、科普基地等宣傳普及平台的作用,廣泛宣傳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社科界要以宣傳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積極履行《廣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賦予的職責,積極宣傳和普及《條例》,發揮好《條例》的作用,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堅持法治思維,嚴格依法辦事,弘揚法治文化。

  三是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要廣泛動員專家學者,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發揮規劃課題、社科評獎等導向作用,聯系我省實際,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研究和闡釋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決策部署,深入研究和闡釋關系廣東科學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要圍繞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法治廣東組織專家學者撰寫一批有深度、有分量、高水平的理論文章, 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在法治中國以及法治廣東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中全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丁晉清(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在黨的中央全會上第一次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四中全會是我國法治建設史上的裡程碑,是我們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理念的重大飛躍,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的時代課題,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學習宣傳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是我省社科工作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

  一是要注重學習的系統性、連續性。要把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和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從而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導教學科研工作。要把握好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深入理解四中全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還要把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和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注重學習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二是要加強對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研究。《決定》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不僅為理論工作者開展理論研究提供了機遇,打開了思想空間,而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科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列出選題,發揮優勢,集中攻關,爭取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要加強專題學習和研究,打造適用不同行業和部門工作需要的專題“理論大餐”,讓全省黨員干部能夠抓得住重點和關鍵。

  三是要抓好四中全會精神通俗化、大眾化的宣傳宣講工作。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回答了人民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順應了人民的期盼。要利用“嶺南大講壇”、“社科普及周”等陣地,利用好“社科專家老區行”和其他面向基層的宣講平台,針對不同社會群體,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宣傳宣講,增進廣大干部群眾對全會精神的理解和認同。要加強網上理論傳播,集中刊登一批優秀理論文章,利用好網絡的快速傳播作用,加強全會精神的宣傳普及工作,使全會精神深入人心。

  四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針對社會上的各種議論,要有針對性地釋疑解惑。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對重大理論問題的辨析引導,幫助群眾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認識。

  五是啟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智庫建設的相關工作。就新型智庫建設開展調研,擬定實施方案,盡早建成有廣東特色、廣東風格和廣東氣派的有影響力的新型智庫,為建設法治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提供智力支撐。

  在健全依法決策機制中加強新型智庫建設

  顧澗清(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如大鵬之兩翼、戰車之兩輪,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總體戰略在時間軸上順序展開,在邏輯層面環環相扣,形成了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的姊妹篇。從邏輯聯系上,我認為還應該加上研究咨詢、智庫建設的環節,正如改革是法治的推進器,智庫就是行動的方向盤。這也是中央為什麼特別強調“新型智庫建設”的原因?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國內經濟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整體性變遷,全面深化改革正處於攻堅期,而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智庫正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大調整、大變革的新時代已經發出了呼喚智庫大發展的最強音,歷史賦予智庫的任務更為艱巨、責任更加重大。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智庫建設跟不上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不僅專業性智庫的發展不相適應,而且更缺乏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質量智庫。因此,我們當前要把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在四中全會剛剛閉幕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就審議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要統籌推進黨政研究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技型企業、社會智庫(包括民間智庫、媒體智庫和各種學會、研究會)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圍繞“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改革命題,探索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找到了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難點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特別是“終身責任追究及責任倒查機制”,意味著決策者、研究者及相關人員一輩子都要和責任綁在一起。我認為,這正是加強智庫建設的關鍵一招。

  建設法治經濟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

  陳鴻宇(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這是因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而市場機制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取決於市場主體間能否在自有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也取決於市場主體間的交易行為能否得到政府的有效監管、交易環境和交易契約能否得到政府的維護。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距離“法治經濟”的要求,不論是在立法、執法、司法方面還是在守法方面,都存在相當差距,著力推進法治建設應該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市場化改革中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必須指出的是,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守法主體是參與市場交易的所有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公民和政府﹔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直接的立法主體、執法主體和司法主體,則是掌握著立法權、執法權和司法權的公權力機構。如果人民群眾難以發揮在民主立法中的作用,難以發揮對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的監督作用,公權力就可能擠壓市場主體和公民的市場活動空間,從而抑制了市場活力、企業活力和社會活力。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因而明確指出:“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在法治經濟建設中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健全產權保護制度,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堅決糾正立法過程中維護既得利益格局的部門化傾向和地方化傾向,特別要防止政府部門利用立法來設租尋租,以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二是加快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重點解決政府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特別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真正做到“法無授權即禁止”。三是以保障司法公正為核心目標,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重點解決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突出問題,以提高經濟領域的司法公信力。

  法治與市場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支點

  劉金山(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是我國改革開放史上關鍵性會議。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確定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四中全會落實這個頂層設計,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確定了運行規則,即從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兩次全會的《決定》,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統一。

  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律是利益的分配書。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同的行為主體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利益差別,需要法律作為規則,構建良好的市場秩序。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規范市場經濟運行秩序進行了頂層設計。

  一是維護和擴大市場自由。市場的要義是自由選擇。法律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為了維護和擴大自由。個體自由的基礎是產權。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同時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市場自由選擇,有了游戲規則。

  二是發揮規則的規模經濟效應。自由選擇,一定是基於理性計算。市場活動,要突破空間、時間、血緣等的限制,一定要對風險可預期。規則,對於市場活動的理性計算至關重要。四中全會提出,“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就是要發揮市場規則的規模經濟效應。

  三是實現統一市場,消除行政性市場分割。四中全會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這對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極其重要,未來市場將邊界無限。

  四是以法為依據,形成政府三個清單:權力清單、負面管理清單、責任清單。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是強化對行政權力制約的重點”,“完善審計制度,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等。這是要進一步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對政府的三個清單作出具體設計,提供實施保障。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

  張洪林(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有關依法治國最為全面的一個總綱領,為中國未來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建設確立了總的方略和具體路線。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主要有如下體現:

  其一,“中國共產黨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法治建設的領導。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決定》深刻闡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提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其二,“禮法結合”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傳統法律文化底蘊。在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禮法結合”,也就是在國家治理中法律與道德相結合,這一治理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成為中國法律文化傳統的基本特征。《決定》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當然新時期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雖然是“禮法結合”,但並非是“德主刑輔”。

  其三,弘揚“民間法”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社會治理方式。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治理社會採用“禮、樂、政、刑”綜合為治的方式。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民間法”在治理社會中發揮過很好的作用。《決定》強調“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發揮“民間法”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兩翼齊飛

  石佑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研究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就指明了改革與法治的關系,二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和改革、法治可謂一體兩翼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是一體,改革和法治就是它的兩翼,隻有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才能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証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動力、支撐和保障。

  為此,要處理好改革的“變”與立法的“定”之間的關系。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改革的“變”要依法而“變”,否則,就會變味或變樣,就會越軌翻車﹔立法的“定”不只是定結果,還要定方向、定目標、定原則、定主體、定方式、定過程、定責任等,要彰顯法的前瞻性、指引性和適應性功能。

  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越是要發揮法治的引領作用。我國已進入以全面深化改革來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階段,要涉險闖關、攻堅克難、破浪前行,不僅需要政治勇氣,也需要法治智慧,需要法治來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改革,以往的改革先行立法附隨的模式已不可行。要破解“改革就是要突破現有法律”的認識誤區,做好立法方面的頂層設計,擺脫“先改革后立法”甚至“立法不作為”的困境。

  堅持以立法引領和規范改革,以改革促進法律的發展,實現改革與法治的良性互動。根據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規定,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可從下列方面著手:第一,凡屬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依法進行。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和推進改革,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第二,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積極有為,為改革提供依據。第三,將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及時上升為法律,用法治把改革的成果鞏固下來。第四,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依授權驅動改革。第五,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做到立、改、廢、釋並舉。

  加快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真誠的法律信仰

  朱列玉(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法學會常務理事)

  早在2008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向大會作工作報告時就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我們已經做到有法可依,但是,法律體系在文本上的完善並不代表法律在實踐中能夠按照立法者的本意得到實現﹔法律有了,並不等於有了對法的信仰,當今社會,我們缺失的並不是法律,缺失的是民眾對於法律的真誠的信仰。

  法律信仰缺失,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缺少崇尚和信仰法律的傳統。原因之二則在於個別地方官員的“人治”理念正在不斷磨蝕著人們對於法律的虔誠信仰。近日,新華網的一篇報道重現了作者調研中的一個鏡頭:“在跟隨一位市委書記調研時,這位書記在車上對記者大談加強法治的緊迫性,尤其是領導干部帶頭守法的重要性,而下車后,他在指揮拆遷時,大手一揮,把這個拆了,把那個拆了,很難感覺到他的法治思維在哪裡”,可謂是“談法治時滔滔不絕,作決策時權力滔滔”。正是這種基層時有發生的權力冷淡法律、政策無視法律的做法,使得法律時常顯得蒼白和無奈。此外,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罰,法律適用尺度不一,也在不斷削弱著法律固有的權威,損害著法律應有的尊嚴,動搖著人們對法律的期望,阻滯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就執法強調了“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就司法提出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就守法強調了“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真誠的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針對的不僅僅是社會普通民眾,而應當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司法者以及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社會氛圍,真誠的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依法治國大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必要加強、加快培育力度和速度。

  依法治國大業的推進,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崇尚法治、信仰法治、捍衛法治,從點滴做起,為推進依法治國大業添磚加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